作為老陝,擀麵吃麵歷史悠久,但擀麵時為何要從周圍擀起、為何要卷著擀、擀麵翹邊是什麼原因,煮麵時又為什麼要加涼水?近日,西工大一位留法博士寫了一篇論文,回答了這些問題。
4月14日,一篇名為《手擀麵加工過程中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原理》在高校朋友圈火了,文章點擊量突破十萬加。
一位西工大的教師在文章後留言:在西安之外吃麵,大部分時候是後悔的。其根本的原因是西安人一般只吃現做的手工面。如果不是酷愛吃麵又在西安有多年吃麵的經歷,估計根本不可能寫出這篇文章。西工大的學生除了研究造飛機、造飛彈、造魚雷,還有此熱情研究手擀麵問題,國之幸也!
這篇論文,發講的是老陝熟悉的手擀麵,將和面、擀麵、煮麵的全過程展示出來,從科學的角度回答了為什麼要餳(xíng)面、為何要卷著擀、擀麵翹邊是什麼原因,煮麵時又為什麼要加少量涼水。
論文講述的幾大問題:
>>和面
和麵食為啥要餳面?
會使水分得以均勻擴,麵團塑性大幅提升
文章中稱,和好面後首先形成一個粗結構麵團,遠未達到擀麵要求,但且其精加工十分困難。經過約10分鐘左右的時效成形(即「餳面」,以下統稱時效),麵團塑性大幅度提升,揉面過程變得省時省力,麵團很快即達到細光態,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和面過程中,水和麵粉混合,麵粉中蛋白質吸水形成麵筋,在揉面過程中麵筋相互粘連最終形成粗結構麵團。由於初始揉面過程中,水分並不是均勻分布的。經過時效處理後,水分得以均勻擴散,其塑性性能大幅度提升,從而使揉面變得十分容易,很快達到細光態。
>>擀麵
原理:體積不變厚度減小平面擴展
從麵團到面片包含著什麼道理呢?文章中稱,平面擀麵法其塑性流動法則遵循體積不變假設,所以厚度的減小必然意味著平面的擴展。面片在擀麵杖的壓迫作用下,沿擀麵方向延展,最終達到擀薄的目的。
為何要卷著擀麵?文章圖文分析,沿砧板法線方向對在某一擀麵時刻的卷積面片作以分割,法線左側已擀區厚度較薄,法線右側未擀區厚度較厚;與平面擀麵法類似,未擀區在法線方向接觸區域內受壓迫變薄,根據體積不變條件,材料向前延展,從而達到擀薄目的。由於卷積擀麵法具有多層次擀麵、多周期循環的優點,其擀麵效率大為提高。
為啥面片邊緣會翹起?
彈性恢復導致面片邊緣回彈
為什麼擀麵的過程中,麵餅和面片的邊緣會翹起?文章回答稱,以平面擀麵法為例,在擀麵過程中,面片上表面在擀麵杖作用下延展,延展後的上表面有彈性恢復的趨勢,故在上表面會產生一個拉應力。在面片邊緣區域,由於局部塑形流動,上表面的材料會補償到下表面,從而導致下表面彈性收縮趨勢遠小於上表面。另外,上表面是自由面,下表面與砧板接觸,面片與砧板間的摩擦力會進一步阻礙下表面的彈性恢復。由於上表面的彈性恢復,擀麵後面片會產生回彈現象,即表現為邊緣的翹曲。顯然,面片越厚,上述效果越顯著。在實際擀麵過程中,初始階段的平面擀麵法回彈量大,中後期的卷積擀麵法回彈量小,直至最後回彈完全消失。
為啥面片中心最易擀薄?
每次都處在主變形方向上
為何擀麵時面片中心最容易擀薄?文章稱,這是擀麵過程中材料塑性流動的另一個必然結果。面片沿擀麵杖擀進方向的塑性流動最大,即擀麵杖擀進方向是面片的主變形方向。根據體積不變條件,延展越大,厚度減小越大。以平面擀麵法為例,不論擀麵方向如何變化,面片中心區域一直處在主變形方向上。顯然,在同等的擀麵條件下,面片中心厚度減小最大。為了改善這一現象,初始擀麵過程中,往往遵循先邊緣、後中心的原則,以便在中心地帶形成高地,形似富士山,我們將其命名為「富士山擀麵法」。在具體實踐中,富士山擀麵法已得到廣泛應用。
>>煮麵
為啥煮麵時沸騰後要加冷水?
減緩沸騰程度利於將麵條儘快煮熟
很多人煮麵時沸騰後會加冷水,除了為了防止溢鍋外,還有什麼原因呢?
文章介紹, 煮麵的實質是麵條和環境介質發生熱交換,從而使麵條由生變熟,所以麵條吸收熱量的快慢則成為煮麵的關鍵。熱交換除了與溫度有關外,還與不同介質間的傳熱效率有關。處在劇烈沸騰態時,大量氣泡產生。沸水與氣泡溫度一致,然而,液體的傳熱效率遠遠大於氣體(液體的熱量密度遠高於氣體),劇烈沸騰狀態下麵條與水氣混合介質的傳熱效率反而會降低。所以,此時少量添加冷水減緩沸騰程度有利於將麵條儘快煮熟。但也不應該添加冷水過多,否則顯著降低水溫又會降低傳熱效率。
所以,正確的煮麵方法應該為:旺火快煮,劇烈沸騰時應添加少量冷水,加水量以恰好減緩沸騰又不降低水溫為宜。
論文是怎麼產生的:
留法博士: 寫論文只是為了幽默一把
昨日,華商報記者電話連線了論文的作者張亞輝,他本科和研究生就讀於西北工業大學,專業為飛行器設計,三年前赴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攻讀博士,專業為固體力學。昨日,他向華商報記者講述了這篇論文的產生過程。
張亞輝說,在法留學吃西餐吃多了就會膩,於是他就自己學著做飯,晚飯和周末都自己做飯吃。張亞輝家在寶雞,和所有老陝一樣從小吃麵長大,雖然在家裡很少擀麵,但看著媽媽擀麵也學了幾手。大約半年前,他開始自己擀麵,剛開始和面擀麵把握不好,後來經過多次練習,掌握了擀麵的要領,「不敢說全法最正宗,全巴黎最正宗肯定是沒問題的。」
「我其實本意是為了幽默一把,這些科學原理本科生都懂的。」張亞輝說,這篇文章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論文,只能算是一篇科普文章。
4月13日,張亞輝將這篇論文發到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截至昨日,這篇文章的點擊量已經突破十萬加。而且很多人指出了文章的一些瑕疵。
張亞輝說,雖然有的問題並非他的專業領域,他不一定能回答上來,但是能獲得這樣的關注度他很高興,這也為他今後的研究提供了更強的動力。
張亞輝說,他並非此類論文第一人,科研圈很多人都在做類似的研究,有人分析怎麼穿秋褲更利於保暖、有人研究女孩子跑步時馬尾的擺動頻率的力學原理,這種從日常題材入手,用專業的研究方法進行定量研究,價值在於科學研究方法。他的這篇論文並沒有進行定量分析,所以嚴格來說不能算是一篇論文。
張亞輝說,這篇文章受到廣泛關注給他的一個啟發是,科研並不一定都是「衛星上天」。從某種角度來講,「有用」和「沒用」不是科學研究價值衡量的絕對標準,能通過日常的素材讓更多的人獲得科學道理,這也是科研的價值所在。
>>專家
學者介入研究 利於麵條文化推廣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叢蒼是麵條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昨日,不少人將這篇文章發給了趙叢蒼,「我雖然沒有仔細看,但我覺得這是個好事,我國的麵條文化歷史悠久,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推廣。」
趙叢蒼說,有學者從自然科學方面對麵條進行研究,說明擀麵過程是有科技含量的,而且他們得出的結論更為準確科學,可以拓寬人們認識麵條的維度,進而增加社會對麵條文化的關注度,對麵條本身的研究,也能起到推進作用。對於這個現象他感到很高興也很關注,「希望不止這一個人,未來能有更多其他領域的專家對麵條進行多方位的研究。希望這樣的討論更為熱烈,對我們推廣麵條、弘揚麵條文化起到推動作用。」
>>現狀
我省已有麵條博物館在建
「吃麵不僅僅是吃這麼簡單,還應是一種文化的享受過程。」據統計,全世界60%以上的人都喜歡吃麵,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群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體素質的提高,吃麵已經從僅僅滿足飢餓感提升到文化層次,人們需要在吃麵的過程中增加文化享受,這是和社會發展所匹配的。另外,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如果把吃麵的過程變成享受文化、傳承文化的過程,就會得到積極傳承,如果不傳承不重視這種文化可能就會消失。
趙叢蒼說,要對麵條文化進行傳播,博物館是一個好的選擇,這一點趙叢蒼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近年來一直在呼籲。他說,義大利麵條博物館已經有了400年歷史,而他們的麵條歷史只有2000年,我們國家卻長達4000年。陝西麵條文化博大精深,建立麵條博物館,會鞭策我們做的更快更好。
趙叢蒼稱,目前省內已經有不少人在付諸行動做這件事,位於太乙宮的一個麵食博物館已經進入裝修階段。還有其他三四個博物館也在進行中,他相信這件事的前景一定會很廣闊,因為任何東西都需要文化,他希望今後能夠將這些博物館整合起來,形成集團化的模式,產生足夠大的影響力。
本文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責任編輯: 徐萌_NN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