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講的是扎克伯格創立Facebook的故事。其中最大的看點,我覺得,是大衛·芬奇。
在執導了節奏舒緩、情緒雋永的《班傑明·巴頓奇事》後,大衛·芬奇在《社交網絡》中回歸了他最擅長最喜歡的快速剪輯。
為了展現扎克伯格的天才特質,大衛·芬奇用了十分快速的剪輯方式,配上密集、快語速的臺詞,用快節奏模擬了聰明人思維的迅捷,並把觀眾帶入其中。同時,敘事上用了非線性剪輯,場景不斷交叉,快中有序,有一種常人與天才間的距離感。
快速剪輯特別適合本片的內容,調動觀眾,讓觀眾跟著進行快節奏的思考,讓本片有了很強烈的科技感。
第83屆奧斯卡最佳剪輯獎,柯克·巴克斯特、安格斯·瓦爾,實至名歸。
配樂也是依舊優秀,在情緒的推進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划船比賽時的配樂特別滑稽,特別嘲諷,堪稱驚豔。只是有些場面,電子樂的加入有點慣性思維,網絡、電子計算機和電子樂的關係真不大。
光線,大衛·芬奇在這部影片裡有點痴迷於燈光了。
傑西·艾森伯格。
這個小可愛總是演一些語速快,高智商,極度自信,甚至自戀的角色。可能是有一張看起來就很聰明的臉,艾森伯格演的角色都像他自己。在《社交網絡》裡他演得很好,但我擔心他會成為一個特型演員。
至於劇情,沒什麼可聊的,甚至不需要去細究影片裡的扎克伯格有哪些成功的特質。
一是因為扎克伯格遠沒有到可以被蓋棺定論的時候。
二是,艾倫·索金在寫劇本的時候有明顯的傾向性。他試圖削弱扎克伯克的天才成分,把扎克伯克塑造成剽竊、嫉妒的卑劣投機者。影片裡描述了扎克伯格的創業歷程,但也花了很大力氣去塑造薩維林這個角色,試圖告訴觀眾,在成功人士的偽裝下,扎克伯格是如何背叛友情的。
傳記電影可以修改細節,使電影更藝術化,但不能在創作者的偏見下去歪曲一些事實。
歪曲事實這一點在影片的一開始就有所體現。比如,一件特別著名的事,扎克伯格的妻子是個長得不是那麼特別好看的華裔,叫普莉希拉·陳。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在Facebook創立之初就相識了,《社交網絡》這部電影根本就沒有提到這件事,而是故意把扎克伯格表現得有些猥瑣放浪。
傳記電影,一旦出現與事實嚴重不符的描述,那它的可信度就會有問題。
艾倫·索金試圖把扎克伯格描述成當代的「公民凱恩」,名利雙收,最終卻失去朋友和商業夥伴,走向孤獨,想探討「社交網絡」的創始人卻無人可社交的諷刺命題。但如果影片裡描述的很多事情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不符,那麼影片想要傳達的道理就只是編劇的異想天開。
在商言商,親兄弟也要明算帳,這些道理不是誰都明白?難道這也是要把扎克伯格進行道德審判的理由之一嗎?
不是說傳記電影的主角一定要偉光正,但把扎克伯格塑造成反派角色的理由也太牽強了。
我不太懂編劇的邏輯,可能他對天才有著本能的恐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