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明塾之"行為"篇:
李明教授說:「學了一些知識後,要把這些知識內化成自己內在的自我功能,然後我們才能用得出來。也就是說,我們學了些理念,你不能恍恍惚惚,若有若無,又信又不信,這樣你用不起來。怎樣才能用得起來,你要經過融會貫通之後,形成你自己的人性觀,這個自己的人性觀就好像是一個指南針。」奶奶今年86歲,除了耳背,身體一直都不錯。家中所有的人都很愛奶奶,也很孝順奶奶,過年過節以及奶奶過生日,全家能聚在奶奶身邊的大大小小,陪她吃飯聊天或者買禮物。
但是奶奶有一個習慣,全家人都似乎對她有些意見。那就是奶奶在吃飯問題上一直特別節約,吃完飯的菜湯什麼的總是捨不得倒掉,總要倒一些開水在盤子裡,然後把這些菜湯喝下去。煮碗面的麵湯也要留著第二天煮粥的時候加進去。
一開始的時候老叔見奶奶喝菜湯就很生氣,告訴她,菜湯裡的調料重油脂多,喝了對身體不好。而且現在都什麼年代了,吃飯早已經不是什麼問題,沒必要用這樣的方式節儉,有些過了頭。我們一向孝順的孩子們也每每見奶奶喝菜湯就會說,奶奶別喝了,對身體不好。
可是奶奶每次都嘴上答應我們下次不喝了,但是下次還是照做不誤。
這是在家裡發生的事情。如果全家人出去吃飯,奶奶每次都要把沒吃完的食物打包帶回來,熱熱自己又吃好幾頓。尤其在家庭大聚會的時候,每次出去吃飯前,就在廚房找出來飯盒甚至小盆啥的,準備打包菜回來。這樣的時候就是我們晚輩特別不理解的時候。平日裡最孝順自己母親的小叔更是會訓奶奶兩句。但是內心強大的奶奶還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這樣的事情在家裡一直發生著。多年來在我們所有人的不理解和反對下,奶奶依然堅持我行我素,節儉持家,尤其對於食物這一塊,過分地愛惜。
直到有一次,我去看奶奶,在奶奶房間裡看老照片。奶奶在我旁邊一邊跟我看照片,一邊跟我講起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出生於1931年的奶奶在自己出生沒多久自己的父母就因為缺乏糧食而餓死了,自己上面的哥哥和姐姐在後來幾年也相繼夭折。奶奶的叔叔收養了當時只有六歲的奶奶。叔叔家有五個孩子,都是比奶奶大的男孩。那個年代的農民家庭還能養活下來六個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
幸運的是,奶娘和五個堂哥全都長大成人了。後來的日子自然越過越好,但是幼年時候那種因為缺乏糧食看著自己的親生父母和哥哥姐姐一個個離去,而自己也在飢餓中隨時可能面臨生命的失去。後來的奶奶嫁到了爺爺家,和爺爺一起生兒育女,缺吃少穿的年代,也是一樣的不容易。到現在,即使物質豐富,即使奶奶那樣艱苦的童年生活已經過去,但是可想而知,食物對於奶奶的意義怎麼能和它對於生活在物質極大豐富時代的我們的意義一樣呢?
聽了奶奶從未給我們講過的故事,我的眼眶溼潤了,堅強樂觀的奶奶童年過得竟然如此讓人心疼。奶奶看到我難受的樣子,笑著對我說:「那個年代能活下來不被餓死的孩子真的都是有福的人,奶奶就是。所以奶奶覺得不浪費就是在給你們這些孩子們積福呢。菜湯裡面有油有味道,你知不知道那個年代人們連鹽都買不起,能吃得到油的機會那真實太少太少了,所以每次奶奶都捨不得把菜湯倒掉。」
「奶奶,我理解您了,您太不容易了。沒有經歷過那樣艱苦生活的我們確實很難理解到這一點。」
「奶奶其實想過很多次跟你們說這些,但是想到要講出這些,一方面你們不一定能理解,一方面自己心裡也會覺得很難受。」
我抱住了我最親愛的奶奶,奶娘您受了那麼多苦,後來能和爺爺一起養大這麼多孩子,您好了不起!
奶奶的故事父親輩的人大都知道,但是我們孫子女輩和重孫子女輩基本都不知道。我把奶奶的故事在家人的群裡寫了長長的話。後面也寫到,由於奶奶每天都堅持鍛鍊身體,奶奶的身體其實一直都挺好的,沒有高血壓,沒有高血脂,血糖也不高。奶奶喝菜湯並沒有對她的身體健康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相反,如果不讓她這樣做,似乎是在讓她跟過去的生活告別甚至割裂,對她而言,也許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那麼我們就不要再去想著說服奶奶改掉自己的習慣,順著奶奶自己吧。
再到後來,家裡人沒有一個再去說這件事。奶奶和菜湯的故事一直在我們家進行著。就讓奶奶待在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中,而不用我們認為對她好的方式希望她做出改變,就是最大的孝吧。
關於明塾:
明塾二期 終於開招啦!
明塾•後現代敘事心理成長系列
寰宇養正 | 承中華文化,養浩然正氣
明塾 | 一群人相攜支撐向前走
寰宇養正是李明博士主持的、致力於培育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心理學工作者的平臺。
我們的學術主張——傳播養正的心理學、國學,不販賣焦慮,不隨波逐流。
我們的思想產出——來自李明老師及其弟子、學生的原創。
我們的培養方式——師帶徒式教育、塾師式教育、浸泡式學習、陪伴式成長。
我們的落地方式——敘事全國實踐基地、敘事門診、敘事心理諮詢服務中心等等。
聯繫電話:17600074022
工作郵箱:huanyuyangzheng@126.com
公司地址:北京東升國際科學園
更多明塾學員作業分享可以查看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