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百戰名將,戰前進食確保勇猛,秘密來自於黑米飯和梅幹

2021-01-21 美食智在說

大家好,歡迎關注智在怪談,每日一文,講述美食背後的故事,讓文化流淌在舌尖。

這幾天《八佰》上映了,上周六晚我和潼爸一起去看了這場電影。在看電影前,我們一起吃了頓日式料理。看完後,我們一致有一個疑問,幾百人窩在一個倉庫裡,對岸就是歌舞昇平的租界,這些值得尊敬的中國軍人靠吃什麼堅持了四天。

《八佰》中趙子龍直面百萬大軍的場景

影片中還有一幕幻想中趙子龍身騎白馬,「1人迎戰80萬」的鏡頭,看著令人激動。身為吃貨,我不禁想到,冷兵器時代的猛將,究竟吃了什麼,為什麼能一直有力氣勇猛衝鋒造就英勇之名。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日本戰國時代的軍食歷史。

01戰禍連年,美食技巧卻不斷精進的年代

日本的戰國時代雖然戰禍連年,但是料理技巧本質上卻是向上提升,在這個時代幾乎脫離了古時候的飲食方式。

例如魚類的食用方式便從鱠演變成刺身。所謂的「鱠」,是將生魚肉切成小塊後,沾酢或醬食用,自古以來皆是如此料理。鱠的吃法其實最早到周朝就有記載。我近段時間看小說《漢鄉》,就提到了漢朝平陽公主之子,開國功臣平陽懿候曹襄就是「食鱠」吃出來的血吸蟲病,還是跟著平陽公主吃出來的,可見食鱠早已有之。

鱠的吃法其實最早到周朝就有記載

日本在入室町時代之後,出現了將魚肉一大塊片下來的刀法。為了與自古承襲下來的鱠作區別,於是開始將如此料理的生魚稱作刺身。室町時代長享三年(1489年)的《四條流庖丁書》,便依照刺身的種類說明該使用何種調料味,內容如下所述:

食用刺身時,鯉魚沾山葵酢,鯛魚沾生薑酢,鱸魚沾蓼酢,鯊魚沾芥茉籽酢,魟魚也是芥茉籽酢,鰈魚沾沼田酢。

在這個時代食用上仍以酢作為主要的調味料,但是到了室町時代中期,當醬油一登場,切成大塊的刺身便迅速普及開來。充滿大豆胺基酸的醬油具備飽滿的鹹味,可釋放出魚類本身的鮮味,因此成功擄獲人心。

現代的刺身厚切拼盤

雖然室町時代戰禍連年,卻也在這個時候確立了本膳料理這種料理模式,形成日本料理的基礎,而當時頗具影響力的武家料理更成為主流。

室町時代武家之間所時行的用餐方式,包括湯漬及汁飯。其中,湯漬的用餐禮儀非常的繁瑣。正式的湯漬必須事先用熱湯將飯衝洗過一次,然後再盛於碗中端上桌,最後將熱湯倒進飯中食用。在食用本膳料理時,端上桌的就是這種湯漬。汁飯簡單來說,就是用有味道的醬汁取代熱湯淋在飯上,常用於緊急出陣等場合。

視不同用餐禮儀,有時須在食用湯漬前先舔口鹽;此外香物的選擇、配菜如何搭配,都有繁雜的制式規定。依據《大草家傳聞記錄》(室町時代)所云:「吃湯漬時,先吃湯漬,再吃菜,最後喝湯」。

現代的海膽湯漬飯

像是戰國時代的霸者織田信長就十分愛好湯漬,用餐禮儀在他眼中根本不屑一顧,想吃時就用自己的一套習慣來吃。甚至在桶狹間之戰(1560)出擊之前,也都是以湯漬果腹。

02靠黑米飯養足體力的武士們

應仁、文明之亂自應仁元年(1467)愈演愈烈,耗時11年,使得成為戰場的京都化為一片焦土。這場紛爭擴及全日本,戰火連年延續了一百年以上,也為戰國時代拉開序幕。實力在握的人抬頭,以下克上成為時代潮流。即便身為大名(譯註:較大地域的領主)也不容大意,其地位可能隨時被家臣奪取。這就是亂世中的遊戲規則。

在戰國時代這個戰火無窮無盡的年代裡,武士們的飲食是如何解決的呢?

當時日本武士主要的熱量來源為一天五合的黑米。所謂的黑米,就是粗搗後的米,接近現代的糙米,因此殘留不少米糠成分。五合的米飯,會分成早餐及晚餐二次食用。五合的分量在750克上下,約含2,600大卡熱量。足輕(譯註:下級武士)也差不多,發放的分量都一樣。

日式黑米飯

黑米的米糠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不但有助於消除疲勞,也是米飯中碳水化合物迅速轉換成能量時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因此黑米飯能夠使肌肉更有力量。經過測算每100克的米含有的維生素B1,糙米為0.41毫克、粗搗米為0.3毫克,若是精白米的話則僅有0.08毫克,幾乎全被去除了。一旦缺乏維生素B1,就會因大腦能量來源的葡萄糖無法順利代謝,導致焦躁不安容易生氣,注意力還會下降,就連鬥志與體力都會變差。

黑米飯的好處,也包括十分耐餓。舉例來說,吃蛋糕或麵包雖會讓人突然士氣大振,但是很快就會虛脫無力。這是因為血糖值急速上升,接著又馬上快速下降的緣故。但是黑米飯在這方面便具有它的優勢。而且黑米是一粒粒吃進肚子裡,會慢慢被消化,所以血糖值可長時間處於穩定狀態,不會使人出現空腹感。也就是說,戰鬥力會持續高漲。

日本名古屋外樹立的加藤清正像

日本猛將加藤清正,在《掟書》(家訓)中便提到:「要吃就要吃黑米」,清正終其一生參與過許多戰役,因此才會熟知黑米所具備的力量。

03一天吃早、晚二餐

武士一天可吃五合黑米,這些黑米通常分成早、晚二餐食用。

《武者物語》中記載著戰國武將的故事集,當中就有「由吃飯方式了解北條家為何滅亡」這麼一篇故事。

小田原城的北條氏康(1515-1571)與嫡子氏政一同用餐時,氏政做出了致命性的失敗舉止。因為他在同一餐的米飯中,淋了二次醬汁。氏康看見後十分失望,接著如此說道:「無論身分高低,一天都是吃二餐」,接著吒責他:「既然如此,怎會不熟悉用餐習慣。飯要淋醬吃,竟然不懂得拿捏醬汁分量,以致於醬汁不夠又再淋了一次,行為真是失當。明明是早晚都在做的事情,居然無法預估分量,看來你永遠無法看清一個人的本質,辨別忠良,更不可能招攬名賢家臣」,並且灰心地說:「看來北條家到我這一代就要結束了。」

日本大河劇《真田丸》記載湯泡飯的故事

不出氏康所預言,小田原的北條家到氏政這一代,便遭受豐臣秀吉攻擊而滅亡了。由這篇故事可充分得知,戰國時代的飲食分為一天早、晚二次,用餐須遵循用餐禮儀。

在當時那個年代,想在艱困的戰爭中倖存下來,實在無法因為淋飯的醬汁不夠而要求添加,於是才會衍生出武士的常規,為的是讓身體打從平時習慣這種困境。

汁飯終究是屬於上級武士的用餐形式,當下級武士升上足輕後,很多時候早晚吃的還是雜炊。介紹下級武士在戰國時代結束之際相關生活點滴的《阿編傳》一書,關於女主角阿編,有以下描述:

阿編回想起小時候早晚常吃雜炊,所以能吃到菜飯最令她開心。阿編經常央請哥哥外出玩槍,因為她想帶著這種菜飯跟著去,畢竟雜炊水分太多並不便於攜帶,所以會將菜倒入米中,炊煮成較硬的菜飯。

雜炊也是底層人民食用的湯飯

阿編後來前往土佐(高知縣),活到了江戶時代的寬文年間(1661-1673)左右,在八十多歲才去世。在《阿編傳》一書中,也有提及午飯的相關說明:」吃午餐這件事連作夢都不敢想,晚上更沒有吃宵夜這種習慣「,此外還寫道:」現在的年輕人講究服飾熱中打扮,花錢在各種食物上極盡奢侈,實不可取。「

04出陣時提供一升米飯

武士習慣一日二餐,但是遇到突然要出陣時,用餐次數將完全顛覆,有時會吃上三、四次,隨時設法維持體力。

米飯的分量也有變化,天下太平時一天吃五合,一旦要出徵去打仗,每人一天會發放一升。換算成熱量的話,單單米飯就超過五百大卡熱量。假使全副武裝,穿戴鎧甲和頭盔,再加上武器的話,重量達40公斤左右,這種時候如果不吞下一升的飯,想必使不出力氣攻退敵人。畢竟打仗是靠力量決勝負,能量消耗也很大。依據網上有網友提供的江戶時代初期的兵法書(缺少封面)所言,「米一人一升、味噌四十人一升」。

味增湯

當時在米的部分,每一個人會準備一升的分量,反觀味噌的量可能會覺得有點少,不過供給鹽分的鹽通常會另外準備,因此味噌可說是用來作為幫助消化的藥物或藥餌。

味噌含豐富的活性酵母菌、乳酸菌及麴菌,此外還具備幫助消化的酵素群,因此大量的米飯只要搭配味噌食用,就能順利消化吸收。

而且為了提高在戰爭期間所吃的米飯的消化吸收速度,立即提供戰鬥力,因此大多會運送白米至戰場。畢竟白米可以快速煮熟,而且相較於黑米更能大量攝取。

傳聞不少人為了能飽嘗白米飯,於是成為足輕或人夫(譯註:搬運工人)。儘管是在戰爭期間,吞下多達一升的飯,還是可能引發消化不良。為了預防這種現象,才會將富含生菌及消化酵素的生味噌作為一道配菜。

如今的烤飯糰,美味遠勝當年飯糰

打仗期間也會食用午餐。分別在早、中、晚餐炊煮二合五勺的米飯來吃,剩餘的二合五勺則會製作成握飯糰,以便發生突發狀況時得以迅速行動。米是由小荷駄(運送兵糧、彈藥等物品的駄馬隊)運送至戰區,士兵也會各自帶著鰹魚乾及梅乾等食品。

05缺之不可的梅幹

梅幹名列出徵攜帶藥物排行榜第一名,因為梅幹強烈的酸味有助於武士維持身體健康。梅幹也是不可或缺的「息合」靈藥。日文所謂的息合,就是呼吸的意思,意指在激烈爭戰或長途行軍後,可調節呼吸困難,並能消除身體疲勞。

日式梅幹

因為梅幹可有效消除武士們在短兵相接後,精疲力盡的肌肉疲勞現象。人疲勞時,乳酸等疲勞物質會囤積,致使體內肌肉緊繃僵硬,連帶使得血液循環也會變差,導致身體細胞及大腦細胞呈現缺氧狀態。由於梅幹中的檸檬酸等酸味成分可抑制乳酸生成並加以分解,所以遇到這種時候,只要舔口梅幹疲勞就會減輕。

無論人或馬,都不喜歡在軍陣中氣喘噓噓,幸好食用梅幹即可調節呼吸。江戶時代的旅遊書也提到,搭船或轎子導致頭暈不適時,「應先將梅幹含在口中」,具有平定氣息的效果。馬匹同樣在強行軍之後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現象,此時也一樣,會提供梅幹給馬食用,以穩定呼吸。

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主角也是梅子

另有兵法書記載,士兵會將梅幹縫在甲冑隨身攜帶,遇到口渴時,只要一想起甲冑裡的梅幹,口腔就會湧出大量唾液幫助解渴,而這類經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能體驗得到。

梅幹是絕對不能食用的食物,屬於必須隨身備用到最後一刻的藥物。江戶時代初期的《雜兵物語》如此記載:

此外,當劇烈工作,快喘不過氣時,就從打飼(便當袋)底部拿出預放的梅幹,稍看一眼。記得,連舔也不要舔哦。忍住想要吃它的念頭(補充:如果口水流不出來,看著梅幹會流口水),直到口乾舌燥才舔。只要還有一條命,就珍重那一粒梅幹;頂多只把它拿來當成息合靈藥,忍住、忍住,就是不吃。

戰國時代的日本軍人,出徵時大多會將梅幹去籽後揉圓變成塊狀,乾燥後再隨身攜帶,常用來治療腹痛及頭痛。

在惡戰連場的日本戰國時代,吃飽了肚子,就要努力為生存而戰鬥,美食,在那個年代,就是生命中最讓人欣慰的那點甜。好好吃飽,才能有力氣打仗,古人一定是這麼想的。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中,除了廉頗之外,還有一人不夠資格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今天聊一聊其中最不夠資格的兩位名將。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源於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的《千字文》,書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話,由於《千字文》流傳甚廣,於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就被約定俗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戰國時代兵家天才輩出,說這四人「用軍最精」,實難讓人信服。
  • 來看春秋戰國名將哪家強?
    吳起戰國時代軍事家,政治家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白起戰國時期著名將領白起,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
  • 戰國名將排行榜,廉頗只能排第4,排第一的無人不服
    戰國時期七國紛爭,雖然歷史史料留下來的不多,但是從那些稀缺的《戰國策》等史書中還是留下了不少的百戰名將,記載了不少那些數十萬大軍攻城拔寨的經典戰例,其中著名的 百戰名將有吳起、樂毅、趙奢、王賁等,但是要真正排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以上提到的那些人還不算其中,那麼下面就認真客觀的評價戰國四大名將。
  • 戰國四大名將都是誰,誰又最厲害,為何沒有吳起?
    戰國是一個硝煙瀰漫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戰國的戰爭不同於初期時期的爭霸戰爭,戰國的兼併戰爭異常激烈。在一系列的兼併戰爭中湧現了數位名將和軍事家,其中白起、李牧、王翦、廉頗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其中白起、王翦是秦國人,李牧、廉頗是趙國人。
  • 不以成敗論英雄,戰國十大名將終極排名
    歷史上越是諸侯爭霸的亂世,越是名將輩出的年代,古往今來莫不如此。作為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戰國時期同樣也是將星璀璨。其實要從中挑選出10人除了廣為人知的戰國四大名將之外,其餘六人還真不好選擇,所以先剔除幾個人選:第一,司馬錯。
  • 春秋戰國當中的名將,誰才是最強的
    這些將領之中每一個人都是非常另人敬佩和讚嘆的。可以說這些人讓整個中華軍事史變得非常的強大和輝煌。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存在,那麼整個歷史上就不會有各種兵法的誕生,也不會有各種經典戰役的誕生。所以這些軍事史上的名將其重要性絕對是另人非常讚嘆和折服的。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名將很多的時代——春秋戰國。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今天小二為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排名。
  • 尚能飯否的廉頗憑什麼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憑我一腔熱血
    、攻滅楚國,幾乎一人滅了戰國六國的一大半,讓贏政忌憚三分,趙國武安君李牧退卻匈奴滅亡東胡,憑一已之力獨挽趙國危局十幾年,素有李牧死趙國亡,那麼信平君廉頗都做了什麼能和他們並列呢?廉頗,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我們知道的最多的是廉頗的負荊請罪,還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無奈,廉頗屬於大器晚成,我們並不知曉廉頗的生卒年月,但是廉頗成名的時候已經是趙國一員老將了,廉頗的主要功績是攻取陽晉,固守長平,敗圍燕都,那麼尚能飯否的廉頗憑什麼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呢,因為憑廉頗一腔愛國的熱血。
  • 戰國十二大名將排名,白起排第二,王翦居第五,第一不服都不行
    ;在常年的戰爭情況下,兵家發展極為迅速,誕生了很多名將,現在來盤點戰國時期十二大名將吧。趙奢是趙武靈王之子,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最經典的戰役莫過於閼與之戰,以數萬弱軍,竟然打敗了十餘萬秦國虎狼之師,打贏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因受龐涓迫害而身受臏刑,之後投奔齊國,成為戰國時齊國名將,曾輔佐田忌以「圍魏救趙、圍魏救韓」之計取得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著有《孫臏兵法》,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和宋武廟七十二將。我們來看看孫臏的成名戰「圍魏救趙」,趙國於前354年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魏國於是派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於次年向齊、楚兩國求救。
  • 春秋戰國十大名將,有五個是山東人!大家知道是誰嗎?
    中國歷史上武將是非常多的,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武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發生了很多經典的戰役,而這些武將也因此名垂千史,勇猛無比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就有十大名將。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十個人中,其中有五個是山東人,竟然佔據了一半。
  • 《大秦賦》之項燕:楚國最後的戰神,挫秦軍,堪稱戰國第五大名將
    戰國末期,諸侯相互攻伐,陰謀陽謀層出不窮,是人才薈萃的時代,這時期,七國名將如雲,以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四人最具代表,他們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然而,戰國末年,傑出的軍事家遠不止這四人,例如,筆者認為,楚國名將項燕,就有資格成為「戰國第五大名將」。司馬遷在《陳涉世家》中寫道:「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 日本戰國名將之動物系列
    所以豬武士是用來形容一個武士非常的勇猛。日本還有個詞叫:「豬突猛進」,是一往無前的意思。日本有一種步兵戰術叫:「豬突」,就是無視對方人數, 像野豬一樣衝鋒。日本戰國時期被稱作豬武士的人很多,最有名的是:喧譁上等的豬武者福島正則(天下無敵的豬--福島正則)。
  • 戰國七雄代表名將分別是誰,他們厲害嗎?五國有狠人,楚燕名將弱
    自武王伐紂建立大周以後,經過時間的推移,中華大地隨後就步入了戰國時代,並出現了7雄並列的局面。在200多年的歲月中,齊、楚、燕、趙、韓、魏、秦這7國互相攻伐,後來才秦統一了天下。戰爭是那時的常規操作,而名將則也是當年的時代產物,就7雄而言也出了不少的名將。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前幾天筆者發布過一篇關於歷數戰國七雄中各國傑出君王的文章,有一位讀者提出能否出一篇關於戰國七雄各國名將的文章。說實話,戰國時期的七雄中,各國都有哪些君王能被稱之為傑出君王,這其實很好數,也基本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傑出君王,畢竟史書典籍對這些君王的事跡記載的都是比較清楚的,傑出君王的名氣也都比較大,沒幾個傑出君王在歷史上是默默無聞的。
  • 李牧、王翦——戰國末期最後的名將
    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史稱「李牧死、趙國王」;王翦(與其子王賁)是自白起之後秦軍的擎天柱石,秦滅六國半數以上疆土,都是其父子所打
  • 春秋戰國三大勇猛君主,一人力戰數萬敵兵,兩人卻把自己折騰死了
    而像春秋戰國時代所培養出來的武將大多保持著極強的戰鬥力,比如南宮長萬、杜回等武力值爆棚的猛將。當時,有三位諸侯國的君主也非常勇猛,個個武力值槓槓的,一人曾經力戰數萬敵兵,而其他兩人卻把自己給折騰死了。春秋戰國勇猛君主之二:秦武王通常我們會把「力能扛鼎」來形容武力值爆棚的猛人,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楚霸王項羽。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一位可以舉鼎的君主——秦武王。
  • 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究竟誰最強?
    白起、王翦、廉頗、李牧,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有趣的是,白起、王翦是秦將,廉頗、李牧是趙將;更有趣的是,王翦是白起的「繼承者」,李牧則是廉頗的繼承者。他們都戰功赫赫,那麼,究竟誰更勝一籌呢?此後,失敗的廉頗和成功的白起都經歷了人生的轉折。長平之戰後,燕國趁趙元氣沒回復,想撈點便宜。趙王再度起用廉頗,廉頗再顯神威,大破燕軍,重振聲威。然而好景不長,隨後趙孝王卒,悼襄王讓樂乘替代廉頗,廉頗因而攻樂乘,逃亡魏國,最後去了楚國。但此後的廉頗就再沒有耀眼的戰績可言,一代名將泯然眾人矣。而白起則登上了事業的顛峰,但功高則危,向來如此。
  • 戰國雙雄之一,趙國獨佔四大名將之二,卻為何還是國破家亡
    戰國狼煙,群雄並起,合縱連橫,逐鹿博弈,強秦東出,大趙覆亡。古人道:大國有賢臣,強國有名將。在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誰掌握了人才,誰就掌握了時代前進的方向。戰國七雄之中,最有實力的應該是北方的趙國和西邊的秦國,當時的趙國獨佔四大名將之二,卻最終沒能改變國家的命運。那麼趙國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
  • 春秋戰國所有的名將當中,誰才是個人能力最突出的
    可以說每個時代當中都在上演著成王敗寇的例子。這種例子簡直就是另所有人為之膽寒的。因為歷史上這種身份的突然轉變實在是太多太多。試想一下,一個人能夠獲得成功,這其中是付出了多少的艱辛。可是這一切一旦讓另一個成功的人給顛覆之後,這種曾經的付出就轉眼間成為了虛幻。試問,有多少人能夠接受這種打擊?所以歷史上,每一個真正能夠成功的人,都是心智無比堅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