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周來
一家醫院就有20來名患兒
被確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引起了醫護人員的警覺
什麼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如何傳播?如何預防?
溫醫大附屬育英兒童醫院感染內科
主任、主任醫師、感染專家陳益平
對此進行了解答
01
這不是普通的感冒
「醫生,我家孩子感冒發燒,體溫昨晚正常了,今早又突然燒到39℃,而且你看,眼睛都浮腫了,摸一下頸部,淋巴也腫大了,真是急死人了!」6月19日,一名母親抱著五歲半的孩子來到溫醫大附屬育英兒童醫院感染內科就診。
家屬自述患兒在小區公共場所和同齡小朋友玩耍之後,出現感冒鼻塞嚴重,伴有發燒39℃,淋巴結腫大,眼瞼還有些腫。
在門診,陳益平立刻給孩子做了初步檢查,發現孩子扁桃體紅腫,有明顯的炎症感染,並且頸部可見多枚淋巴結腫大。之後,又經血常規等檢查發現了蛛絲馬跡,比如白細胞總數升高伴單核或淋巴細胞明顯升高、異性淋巴細胞百分比升高等,原來孩子並非單純的「感冒」,而是感染EB病毒所致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並且引起了肝功能受損。隨後,孩子轉至住院部,進行住院治療。經過幾天的對症治療後,目前患兒各項情況穩定,身體恢復情況良好。
「往年感染EB病毒的孩子比較少見,但是今年漸漸多起來,光是這兩周,就已經有20來名孩子確診感染了EB病毒。」陳益平表示。
02
90%以上成年人都曾感染過EB病毒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沒聽說過EB病毒,一些患兒家屬一聽EB病毒,基本也都是一臉蒙。陳益平說,其實EB病毒和感冒病毒一樣,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一般是通過空氣、飛沫等途徑傳播,而且全年均有發病。大多數成年人曾經感染過EB病毒,因為抵抗力好,不易被EB病毒感染,而學齡前或學齡期的兒童因為抵抗力弱,容易被感染。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的疾病,有一定的傳染性,需要隔離治療。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燒、扁桃體炎、頸部淋巴結腫大,多伴有肝脾腫大,部分患兒可出現眼瞼浮腫、皮疹等。血常規檢查時出現異常淋巴細胞指標上升,扁桃體腫大且其表面上有一層白膜,往往被誤認為化膿性扁桃體炎。
這種病毒高發於4-6歲的孩子,一般發生在幼兒期,尤其是剛入幼兒園的時候。一旦感染這種病毒,就會出現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這是一種比感冒更粘人的病症,它會侵犯人體的各個臟器組織,引發很多併發症,如扁桃體腫大、腦膜炎、肺炎、胸腔積液、心肌炎、脊髓炎、顱內出血等,甚至會誘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肝臟功能受損以及泌尿系統感染、肝衰竭等病症。
有一組數據了解一下:90%以上的成年人都曾經感染過EB病毒。高發於5歲前的娃。除了親吻,口對口餵食、共用餐具、飛沫等行為都可以引起傳播。對於普通人群,EB病毒感染後會產生持久的免疫力,雖然不能清除病毒,但可以壓制住不讓它以後再興風作浪,二次感染EB病毒是極罕見的。
絕大多數幼兒感染EB病毒後表現為「亞臨床感染」,就是沒有任何症狀,不知不覺感染了又不知不覺地好了那種。少數表現為類似於普通感冒、喉嚨發炎,對症治療後也痊癒了。所以,大多數人是沒有「感染過EB病毒」印象的。家長不必過於擔心,感染EB病毒導致重症的患兒並不常見,只要及時發現,對症治療,大多患兒愈後良好。目前沒有EB疫苗提供。
03
想預防,這件事一定要拒絕
EB病毒傳染源主要通過唾液傳播,有個別稱,叫「親吻病毒」,最常見的是接吻、咀嚼食物傳播。誰家的小孩兒瞅著都招人稀罕,小臉蛋胖乎乎的想讓人親上一口。特別是長輩看到孩子可愛,上前親一口;家長餵養方式不當,自己先嘗冷熱再餵飯。這兩種習以為常的關愛方式都可能將EB病毒傳染給孩子。
預防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很簡單,拒絕過度親密。不要讓別人隨便親孩子,自己也不要嘴對嘴親孩子。成人口中有幾百種細菌,通過親吻可傳染的有200多種,孩子抵抗力低時很容易染病。
對抗EB病毒,重要的是做好預防。保持居家環境的清潔衛生,儘量不帶孩子去人多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不要讓孩子和已患該病的小朋友一起玩,避免交叉感染。孩子勞累,身體抵抗力就差,很容易染病,要注意讓孩子適度活動,注意休息。
都說養娃難,就是因為娃年齡小、免疫系統不完善,所以衣食住行、與人交往,都需要寶寶爸媽謹慎小心。
來源:溫商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