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文:尊重文化多元性 實現不同文明和諧相處

2020-12-25 人民網

編者按:「世界多元文明如何和諧相處?」「中國如何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國際治理中,中國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近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辦,圍繞「大變革、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就這些問題對部分參會嘉賓進行了專訪。

「文明互鑒與人類發展相伴而生,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必由之路。」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專訪時表示,隻有相互尊重彼此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才能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相處。

葉小文在參會期間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專訪 人民網張桂貴攝

強國論壇:中國以什麼姿態參與構建後疫情時代的國際關系?

葉小文: 拿破侖曾說過,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一旦醒來將會震驚世界。的確,中國這隻沉睡的獅子醒了,而且站起來了、富起來了、強起來了,但是這隻醒來的獅子是和平的獅子、可親的獅子、文明的獅子、寬厚的獅子。

中國人們對戰爭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深知和平是發展之基,發展是和平之本。強起來的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中國的發展不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我贏你輸。中國深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致力於推動世界建立更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同舟共濟,和衷共濟。

文明者,是相對愚昧、淺薄、狹隘、粗魯、野蠻而言。文明者,有坦蕩蕩的君子氣度和君子胸懷。回顧歷史,支撐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撐5000多年中華文明延綿至今的,是植根於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

處世以真誠為本,待人以寬厚為主。今天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奮進的中華民族,正是如此真誠寬厚、坦坦蕩蕩。

強國論壇:經濟全球化使得多元文明接觸、聯系不斷增強。您對多元文明的相處之道是如何理解的?

葉小文:文明具有多樣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一同構成我們這個星球的生命本源。隻有多元、多樣的世界文明各呈異彩、相映成輝,我們人類的精神家園才會永遠葳蕤繁茂,煥發萬物並育的生命力。

多元文明如何相處?是對話,還是沖突?是合作,還是對抗?已經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重大問題。在我看來,隻有相互尊重彼此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才能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相處。

首先,要溝通,而不是動不動就要脫鉤。其次,要傾聽,而不是動不動就捂住耳朵。再次,要共處,而不是動不動就想要獨大。最後,要交流,而不是動不動就要關門。

強國論壇:文化創新離不開優秀的文化成果。您評判優秀文化成果的標準是什麼?

葉小文:文化創新的終極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我看來,能給不同地域、不同膚色、不同人種帶來情感共鳴的作品就算得上是優秀文化成果。比如,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昌盛。我們的創作者應該激蕩起火熱的創作熱情,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深入到群眾當中去思考、創作,源源不斷地產生具有本民族特色同時被世界各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成果。 

(責編:周晶、曲源)

相關焦點

  • 「文明互鑑推動和諧、和平與繁榮」(文明互鑑 美美與共)
    在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前夕,新加坡總統哈莉瑪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適時地為多國領導人和政府官員、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文化領域的代表提供交流經驗和看法的機會,大家共同探討如何創造和而不同的社會。文明互鑑推動和諧、和平與繁榮。」哈莉瑪認為,文化交流在亞洲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 葉小文:「上帝之死」和「新人文主義」
    孫中山早前就敏銳地發現:歐洲近百年是什麼文化呢?是科學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也是行霸道的文化。自歐洲的物質文明發達,霸道大行之後,世界各國的道德,便天天退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資本的私人佔有與生產社會化的內在矛盾,外化為世界體系的劇烈動蕩乃至分裂。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的危機與革命、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反映出這個世界體系形成之初,就開始解構。二戰後,這個世界體系的中心區域重新整合:從西歐到美國。
  • 葉小文來到「湘聲大講堂」,他有哪些「讀書·音樂與人生」感悟?
    禮樂就是教化的手段,音樂品格與素養與博覽群書是分不開的,在今天看來,「樂」不僅是音樂之「樂」、快樂之「樂」,而且是道德的普遍淨化,活力的競相迸發,精神的昂揚向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斷實現的重要途徑。 ..~ . ~ ....~ . ~ ....~ . ~ ....~ . ~ .. . ~ ..~ . ..~ .
  • 尊重生命的每一次變化,李子柒與自然和諧相處定居平武
    實在放不下的時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容易明白,你已經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貪婪,時間太少,好玩兒的事兒太多,從尊重生命的角度,不必糾纏。有的時候人們對身邊的美毫不關注,但是卻對別人生活中的美傾注過多的心力。其實這是一種暴殄天物的做法,有的時候美就在我們身邊,只要能夠細心體會就能發現,其實我們可以與這些美和諧相處。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鑑
    或許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不同文化的相互滲透而為產生一個新絲綢之路的經濟文化融合體開闢出一條路徑。「道濟天下」早就是儒學的一個核心思想,也貫穿於中國哲學傳統,並闡發為「六藝」之首的「禮」。抽象個人主義本身還變得簡約化,而且具有暴力傾向,原因是它易於實行強制的一致性,由此而來的代價,是令人不可接受的,因為它取消多元性,取消其共同創造的可能。  我相信,新的文化絲綢之路計劃不僅會造就新的經濟秩序,而且會造就新的文化秩序。儒學文化將會為促進這種新的經濟、文化秩序作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 無棣「性別平等教育」進校園,營造平等尊重、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
    舉辦「性別平等、和諧校園」手抄報評選活動。各班上交的作品緊扣性別平等主題,圖文並茂,內容豐富多彩,一幅幅設計別具匠心,版面新穎美觀、書寫規範的手抄報展現了「兒童視角」下的性別平等,讓「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教育在學生心中逐漸「發芽」。「男女平等,互相尊重」主題班會。
  • 葉小文:從以社會和人為中心的牽引現代化觀看「人類的明天」
    一場新的文藝復興——新的文明復興,已躁動於時代的母腹,呼之欲出:它要把過度膨脹的人還原為和諧的人,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的和諧世界。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因應著促進新的文明復興的時代要求。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肩負著推進一場新的文明復興的時代使命。鑑於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人類危機呼喚人本主義在否定之否定意義上的繼承和發揚,新時代對人本主義的呼喚,需要對傳統人本精神繼承吸收,發揚其積極成果,又要革故鼎新。
  • 【音頻】傳統文化論價值觀——和諧
    (二)身心和諧  對於個人來講,想達到守中致和的理想境界,就要從三個層面上去修煉、去實現人生中的和諧。  一個成熟、文明的社會,因為包容了多樣性,所以構成了生命力。  那麼,如何使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彼此安和相處,甚至彼此欣賞促進呢?中國文化給出的答案是,「君子和而不同。」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這個道理要銘記於心、落實於行。
  • 全面建設校園文化 積極構建和諧校園
    可見,要只有社會各個要素,各個單元都和諧了,才能實現社會的全面和諧。胡錦濤總書記站在傳承人類文明,維護社會和平,實現人類崇高理想的歷史高度,提出了「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理想,為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學校集中了社會精英群體,應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著骨幹和帶頭作用。  首先,建設和諧校園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 懂得理解和尊重 才能與人和諧相處
    所以,我們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在衡量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總是以自己的意志,去判斷別人的是非曲直,或者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在別人的身上。這樣的行為,這樣做出的判斷,往往會出現誤判,或者是讓對方難以接受。人都是平等的,人的情感,都是自由的。每個人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為,都是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決定,來判斷的。
  • 於曉非: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
    我想在座的優秀企業家都是中華民族的精英,作為中華民族的精英,首先就有義務傳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這個文明當中有很多優秀基因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傳承下去,但我們的文明也有一些缺陷,有人說有缺陷就不要學,實際上有缺陷也需要學,只有看到我們民族的優勢,同時也看到我們民族文化的劣勢,才能夠真正地實現民族的自我反省。
  •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重在求同存異、協作共贏,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的重要性,並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著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並進,為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夯實人文基礎。
  • "和諧與發展」話題作文導寫
    漢代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繁榮,使原本遙遠而陌生的國度之間有了廣泛而深入的經貿科技交流,使人們對古代各國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認識與了解,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使整個社會和平繁榮。而與之帶來的文化觀念的碰撞,物產的交換也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多元化。
  • 和諧世界理念受到普遍讚譽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由中國的國情、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等決定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9年來的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我們秉承了中華民族講信修睦、崇尚和平的傳統,順應了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的時代大趨勢,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為促進世界各國和平相處、全球經濟協調發展、不同文明和諧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
  • 和諧社會的人格範型:和諧人格
    和諧人格體現了人格的整合性與差異性的統一。和諧人格要靠和諧的文化來塑造,文化的和諧需對多元性的文化產生認同。因此,必須堅持和貫徹文化整合的原則,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正確對待文化間的衝突與差異。同時,人格和諧也並非是消除差異和衝突。人格之間是有差異的,有差異就會引發衝突。
  • 從歷史文化談:基督教文明多元性的起源
    對基督教歷史的認識,在傳統基督教中一直有一種看法,那就是對基督教歷史的神話,這種觀點認為基督教塑造了整個人類以歐美為代表的最先進的文明。這種觀點把基督教看成一個封閉的系統,它只來自於上帝的啟示,或者說是因為上帝的啟示,基督教才成為人類文明的締造者。這種觀點,在宣教士來中國宣教的時候,最為火熱,可以說是宣教士製造了這個神話。
  • 家長要與孩子和諧相處
    家長要與孩子和諧相處江蘇省贛榆縣城頭中學 李君仁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是現行教育體制的影響下,可以說,每一位家長都為孩子學習絞盡腦汁,每一位家長也都為孩子的成長煞費苦心。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家長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孩子往往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形成&34;。
  •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處理好既實現美好生活又平衡好發展的問題,在實踐中,我們借用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倡導人與自然命運與共,將人與自然的和諧視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前提。基於此,我們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型發展理念,率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以「河長制」「湖長制」為制度抓手,首先解決環境汙染問題。
  • 面對美國人的質問,葉小文這樣...
    一其實葉小文還有一個他自己很看重、偏偏主持人在這個場合併不經常提及的身份———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看他是怎麼「給牛餵草」的———1998年,葉小文以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的身份訪問美國。到了洛杉磯,有人拿著鮮花歡迎,也有人抗議。一個海關人員把他拉進去問,宗教局長是幹什麼的?我們美國那麼多教徒,沒有一個宗教局。葉小文說,這就是國情不同了,我就是為他們服務。對方問,你怎麼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