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Well 兼具專業性及易用性:針對專業投資者,推出專業版期權;針對普通投資者,推出「期權輕鬆選」。
文 | 秦曉峰 運營 | 蓋遙 編輯 | 郝方舟
出品 |Odaily星球日報(ID:o-daily)
當一眾新興交易所都在思考如何突圍時,上線僅兩月的新興平臺 BitWell 快速躥紅,註冊用戶一日新增過萬。
Odaily星球日報也在第一時間聯繫了 BitWell 團隊,進行專訪(後附採訪實錄),探究其吸粉秘籍。
與其他衍生品交易所不同,BitWell 將如今的兩大行業熱點 DeFi 與衍生品融合,全球首推 「DeFi + 期權」,率先上線了 MKR 期權交易。而促成其一夜走紅的契機,則是流動性挖礦項目 YAM Finance。
8 月 12 日凌晨,YAM Finance 開啟流動性挖礦,帶動 Comp、MKR 等八個可質押挖礦的 DeFi 代幣上漲。
截止當晚 22 點,MKR 現貨日漲幅一度超過 40%,BitWell 平臺 MKR 當周看漲期權也隨之上漲,漲幅一度超過 15000%。
「當時別人告訴我,我們平臺出了一個「百倍幣」,我還不敢相信,畢竟產品才上線兩天,沒想到是真的。「BitWell CEO Jeff Young 告訴 Odaily星球日報,MKR 所造就的巨大財富效應,為平臺帶來了大量的增量用戶,「第二天來註冊用戶就直接破萬了,一直不斷增長,充值用戶也特別多。」
於是 BitWell 在「DeFi +期權」上加速發力,上線了 Link 以及 NEST 期權交易。
8 月 25 日上午,BitWell 再現百倍期權:NEST 表現強勢,現貨價格 24 小時上漲超 20%,NEST 當周看漲期權漲幅也隨之漲超 350 倍,財富效應突出。
不過,並非所有熱點 DeFi 項目都在 BitWell 上幣白名單中,團隊自有一套審核標準:
市值穩定,盤子足夠大,不能被個別用戶操盤;
持幣地址多,社區用戶活躍;
安全性高,BitWell 技術團隊將審計智能合約漏洞。
「真要上幣,一天好幾個都沒問題,關鍵還是要精挑細選,權衡風險。比如預言機項目,風險相對較弱,可以優先考慮上線;但像一些存貸類資產風險較大的項目,我們會經過更加嚴苛的審核。」Jeff Young 解釋說。
「DeFi+期權」並不是 BitWell 的全部功能。
作為一家衍生品平臺,BitWell 在現有的 C2C、現貨交易之外,還將繼續上線更多的主流幣期權;此外,未來兩個月也將開通期貨交易。
其中,期貨交易支持混合保證金的功能。假設用戶開了 BTC 合約,除了可以使用 USDT 或 BTC 作為保證金外,還支持 ETH、XRP 等其他主流幣以及 BitWell 即將發行的平臺通證 Well 作為保證金。這也意味著,用戶無需出售持有的數字資產,就能參與到合約交易中。
並且,單一錢包帳戶能同時支持交易現貨、期權、期貨合約等各種衍生品,用戶無需在多個帳戶之間進行劃轉,方便用戶交易。
此外,Jeff Young 告訴 Odaily星球日報,BitWell 將很快推出流動性挖礦計劃,相關規則將在未來一周內公布。
「用戶在 BitWell 上交易、借貸,提供流動性,都可以獲得平臺通證 Well。這種模式看起來有點像 Fcoin,很多人可能會擔心不可持續,但我們採取了更加合理的機制設計,例如限量挖礦、防刷量等。」
融資方面,BitWell 已經獲得了眾多頭部資本和個人的投資,包括策源、Dragonfly、唯獵資本、NGC、SNZ、帥初、科銀資本、眾甫投資、智臻資本、Block Vision 等。
以下為訪談實錄,由 Odaily星球日報整理:
產品設計,平衡專業性與易用性
Odaily:首先,先請您詳細介紹一下 BitWell 及其相關發展情況?
Jeff Young:BitWell 是一家數字資產衍生品服務平臺,總部位於新加坡,面向全球加密用戶。
今年 4 月,BitWell 期權合約正式上線公測;6 月 6 日,Web 端上線了現貨及期權功能(BTC 期權);7 月 13 日,BitWell 移動端正式上線;8 月 10 日,我們上線了 MKR 期權產品,這也是全球首個 MKR 期權產品和首個 DeFi 期權;8 月 19 日、22 日分別上線了 NEST 以及 Link 現貨以及期權。
目前,BitWell 單一錢包帳戶能同時支持交易現貨、期權、期貨合約等各種衍生品,用戶無需在多個帳戶之間進行劃轉,方便用戶交易。
Odaily:BitWell 的定位是數字資產衍生品服務,為什麼沒有上線期貨,反而首先推出期權交易?期權交易相對於期貨的門檻更高、受眾也更小,BitWell 為何如此青睞期權?
Jeff Young:我們為什麼不首先做期貨,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行業內期權賽道偏空白,目前也只有Deribit這一家專業的期權交易平臺,而且期權專業性很強,護城河很高,一般的交易所團隊不懂,也很難玩轉。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期權市場依然是一片藍海,顯示出較大的潛力。
二是期貨合約給用戶的印象不好。合約會頻繁出現爆倉,令用戶損失慘重。相比之下,期權具有損失有限的特點,更能滿足用戶需求。因此,我們選擇以期權作為切入點。
過去幾個月,Deribit 期權交易量屢創新高,未平倉期權量也翻了 6 倍,說明市場需求旺盛,期權必將會成為未來市場的一大趨勢。
所以,期權將是用戶的一個新的投資機會,也會是我們嶄露頭角的機會。
Odaily:期權相比於期貨的門檻更高,因此不少交易所選擇簡化版期權作為主攻方向,也有交易所選擇堅持傳統期權樣式,BitWell 如何平衡期權的專業性以及易用性?
Jeff Young:期權市場目前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 Deribit 為代表的專業傳統期權,對於散戶來說門檻較高且不友好;另外一種便是二元期權,雖然散戶易用,但喪失專業性,並且是交易所自己定價,不公開不透明,專業投資者沒法進行風險對衝。
BitWell 兼具專業性及易用性,針對專業投資者,我們有專業版期權,跟 Deribit 一樣,提供給機構用以對衝;針對普通投資者,我們推出「期權輕鬆選」,降低期權的進入門檻。用戶只需要選擇看漲或看跌以及槓桿倍數,就可以參與交易,就像交易現貨那樣簡單。
我們花了很多的精力把期權儘量簡化到極致,讓用戶覺得像買賣現貨一樣簡單,但它的本質其實不是二元期權。
此外,BitWell 期權價格公平透明,由市場定價,用戶可以自由選擇做買方/賣方,交易所不會幹涉;流動性比較好,可以滿足機構用戶流動性需求。
Odaily:您剛剛提到了期權的流動性,BitWell 是如何提高流動性的?目前有多少做市商?對他們有什麼要求?
Jeff Young:我們自己是不做流動性的,主要開放給做市商來做,目前 BitWell 上做市商有十幾家,具體的機構名並不方便對外透露。
為什麼他們願意來 BitWell 交易?
一部分是全球頂級的做市商,他們想利用期權進行風險對衝。但是目前市場上期權產品多以二元期權為主,並不適合他們,我們的專業版期權正好可以滿足他們需求。另外,他們也在 Deribit 上進行交易,現在也希望能夠分散資金,降低系統性風險,而不是全部集中在某一家交易所。
另外,有部分做市商與我們過去有過合作,相互之間比較信任。在我們開發期權產品時,他們也給過很多建議,比如下單方式是怎麼樣的。產品最終效果也比較符合他們的交易習慣,因此他們也順勢來 BitWell 成為做市商。
對於做市商,我們在有效報價、風控、資本等方面都會有一定的要求,目的是儘可能地降低風險。
DeFi 期權「真香」
Odaily:期權交易中,除了 BTC 期權,BitWell 沒有選擇更多主流幣期權,而是選擇上線 DeFi期權(MKR),背後有什麼樣的考慮?
Jeff Young:我們隨時都可以提供更多的主流幣期權。就在我們還在研究市場時,DeFi 突然火了。這時候,我們注意到 DeFi 市場兩個問題: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門檻以及學習成本很高,很難參與;對於高端玩家,特別是持有大量 DeFi 代幣的人來說,沒有特別好的方式進行風險對衝。
針對這兩個痛點,我們決定推出 DeFi 期權,讓 DeFi 資產的持有者可以進行風險對衝;讓大部分難以參與的散戶,通過期權的形式,利用較小的資金去博取更大的收益。況且,DeFi 期權也是對現有衍生品市場的一個有效補充。
至於為什麼選擇 MKR ,原因很簡單:它是最早的 DeFi 項目,經歷了兩年的發展,經濟模型較為完善,也不會突然崩盤;市值也比較大,上線交易所比較多,被強莊操縱的可能性較小,價格較為公允。如果上線 MKR,對散戶來說也是比較安全的。
Odaily:可是相比於主流幣期權,DeFi 期權可能有更大的挑戰,例如指數價格如何確定,流動性可能更弱,BitWell 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Jeff Young:不可否認,DeFi 期權確實有更大的挑戰。所以,我們也更加嚴格。
價格指數上,我們基本原則是選擇 5 家交易量最大的交易所作為參考標準。比如 MKR,已經存在了兩年,價格也相對比較穩定。
流動性上,DeFi 期權肯定是沒有 BTC 以及其他主流幣那麼大的。但是,DeFi 幣價格波動比較大,市場上多空看法也不一致,從實際情況來看,用戶的交易活躍度還是很不錯的,流動性並沒有什麼問題。
Odaily:近期,BitWell 在 MKR 期權之外上線了NEST以及Link期權。DeFi幣種數量繁多,BitWell 期權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Jeff Young:真要上 DeFi 期權,一天好幾個都沒問題,關鍵還是要精挑細選,權衡風險,不是誰火了就上誰。
我們篩選的標準主要有三個:
市值穩定,盤子足夠大,不能被極個別用戶操盤;
持幣地址多,社區用戶活躍;
安全性高,BitWell 技術團隊將審計智能合約,看有沒有致命性的漏洞。
另外,比如 NEST 這樣的項目中國社區比較活躍,也能與 BitWell 形成互補,幫助我們打開國內市場。
接下來,我們也會重點觀察一些借貸項目,比如 Compound(COMP)、Aave(Lend)等。
Odaily:BitWell 選擇 DeFi 期權作為切入點,帶來了哪些益處?
Jeff Young:MKR 期權是周一(8 月 10 日)上線的,周三晚上還是別人告訴我,我們平臺出了一個「百倍幣」,我還不敢相信,畢竟產品才上線兩天,沒想到是真的。
最終呈現的效果是,第二天來註冊用戶就直接破萬了,一直不斷增長;充值用戶也特別多,交易量那兩天大概提高了4 倍,活躍用戶數量持續增加;留存度也很高,很多用戶來了之後,留下來去玩其他產品。
我們自己也在思考,是不是能夠在 DeFi 這個方向上做出更多創新的產品,畢竟效果真的不錯。
未來:開啟流動性挖礦
Odaily:目前 BitWell 支持當周以及次周期權,未來有何新的計劃?
Jeff Young:接下來我們可能會上線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當月、次月以及季度期權。DeFi 期權上可能會上當日、次日這些短期權,主要是因為 DeFi 這個領域比較創新,波動較大,季度期權可能短期內還沒有太大需求。
當然,最終情況如何,還是會根據用戶反饋以及需求去調整。
Odaily:期貨交易預計什麼時候開放,會有哪些特色功能?
Jeff Young:期貨交易預計在未來兩個月內開放,比較大的特色有兩個:一是市價單平倉,二是支持混合保證金。
現在市場上很多合約,其實都沒辦法做到市價單平倉,這對風控要求特別高,而且也跟底層架構設計有很大關係。一些小細節、邏輯錯誤都會造成平倉時出現很多問題,就連一些大的交易所也有這方面的困擾。
重點說一下混合保證金。假設用戶開了 BTC 合約,除了可以使用 USDT 或 BTC 作為保證金外,還支持 ETH、XRP 等其他主流幣以及 BitWell 即將發行的平臺通證 Well 作為保證金。這也意味著,用戶無需出售持有的數字資產,就能參與到合約交易中。並且,不會因為行情劇烈波動導致補倉不及時,直接爆倉。
對於大機構來說,混合保證金的設計是非常友好的,因為他們手中一般持有大量的 BTC 而不是 USDT。
實際上,混合保證金一些大交易所也不是不能做,只不過他們的架構太大了,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要這麼做,可能整個系統都要重新搭建,改動太大。因此,這也造成了目前的怪狀,大交易所內部各部分沒法直接打通,現貨、期貨、期權等各玩各的,用戶需求也得不到滿足。
Odaily:期權門檻較高,此前 Deribit 也推出了德瑞大學進行用戶教育,BitWell 方面有何規劃?
玉竹:用戶教育是一定要做的,相較於 Deribit, BitWell 最大的優勢是產品更加人性化,滿足了對專業機構需求的同時,也有期權輕鬆選這樣的獨家創新產品適用於新手用戶,有了這樣幾乎 0 門檻的期權產品,配合視頻、海報、圖文、課程以及直播等多樣化的、趣味性與專業化共存的內容觸達用戶,讓用戶真正體驗到期權的「風險有限、收益無限」、「無懼插針行情」、「永不爆倉」等等好處與特點,找到更適合自己、更多樣化的理財與風險對衝的衍生品工具。
Odaily:作為 BitWell CMO,關於市場以及運營,您有哪些新的規劃和想法?BitWell 接下來有哪些新的活動以及用戶激勵措施?
玉竹:在網際網路行業的思維核心是一切以人為核心,在區塊鏈行業的思維核心我認為是「一切以人和價值為核心」,正因為區塊鏈行業處處流動的都是資產與價值,所以不管市場還是運營方面,BitWell秉承的理念就是「一切以用戶與價值為中心」,以用戶端與資產端作為 2 個出發點,展開用戶想要的活動,為用戶提供更多優秀資產的衍生品。
我們認為,不管數據是否好看,只要沒有引起用戶共鳴和好評的活動都不是一個真正成功的活動,BitWell團隊中有來自不同國家的頂尖的金融產品和技術專家,也有來自王者榮耀工作室的用戶增長專家,相信這樣頂配的團隊和一致的理念,能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交易體驗。
Odaily:目前「流動性挖礦」十分火熱,BitWell 方面有沒有這樣的計劃?
Jeff Young:目前很多用戶也想參與流動性挖礦,但流程實在太複雜,門檻太高,之前 Gas 也一度暴增,導致很多人被擋在門外。雖然他們知道流動性挖礦很火,但每天也只能看著新聞,參與不了。
有鑑於此,BitWell 即將開啟交易所流動性挖礦。用戶如果來 BitWell 提供交易的流動性,或者存貸,都可以獲得平臺通證 Well 作為激勵。我們希望能夠把平臺通證分享給早期過來支持的一些種子用戶,讓他們能夠跟隨平臺成長,獲得一定的收益。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質疑,這個模式最後會不會跟 Fcoin 一樣崩盤,我覺得不會的。我們在機制設計上做了很大改變, 比如說我們設置了防刷量機制,Fcoin當時有很多機構刷量,那這些虛假的交易量對我們來說沒有意義,我們只希望有更多人來參與進來。
關於流動性挖礦的具體規則,我們會在未來一周內公布。
Odaily:未來,BitWell 將有哪些新的發展規劃?
Jeff Young:一方面,我們還是希望提供更多在傳統金融市場被驗證過的,但幣圈目前依然處於空白的金融衍生品。當然,不是完全照搬,也會結合幣圈實際情況以及用戶需求來調整。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核心訴求都是一樣的:讓用戶通過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安全的方式,獲得投資收益。
另一方面,期權還會繼續發力,上線包括以太坊在內的更多的主流幣期權以及更多 DeFi 期權。我也希望能夠繼續找到一些創新點,比如交易所作為 DeFi 的入口等等,做出更多創新型的產品。
團隊&個人履歷
Odaily:此前,您曾在新浪、騰訊等公司任職;而後轉戰加密市場,進入幣安,深度參與了幣安早期的產品建設;如今出任 BitWell 的 CEO,深耕加密衍生品。一路走來,您覺得加密市場與傳統金融市場有何不同?有什麼感悟?
Jeff Young:其實加密市場跟傳統金融有很多的相似的點,我覺得本質是一樣的:提高資金的流通率,不斷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安全性。
傳統金融也有很多弊端,加密市場不管是融資形式還是投資方式上,都是不斷地在向前創新。所以我覺得說這個領域會是一個未來,我們會也持續不斷地投入其中。
Odaily:此前的從業經歷,對您擔任 BitWell 的 CEO 一職有何幫助?
Jeff Young:我覺得在幣安的經歷,確實挺讓我收益的。幣安作為一家頂級的全球化的團隊、加密巨頭,每天身處一線,你可以了解來自全球最好的項目,了解上千萬的用戶屬性和用戶行為……這些都對接下來我做 CEO 有很大幫助。
Odaily:能否請您介紹一下團隊成員及其背景情況?
Jeff Young:我目前擔任 BitWell 執行長(CEO);玉竹擔任首席營銷官(CMO),她也是幣圈老人了,也曾擔任抹茶 VP。
大部分創始團隊成員基本有著跨行業背景,也曾在摩根史坦利、Paypal 等華爾街傳統金融領域工作過,也都有豐富的區塊鏈資產交易實戰經驗。
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我之前在幣安、騰訊、新浪一起工作過的同事,我們彼此信任,一起配合也比較有默契。
Odaily:玉竹之前在抹茶擔任市場 VP,主要負責哪些工作內容,有哪些成績?
玉竹:我在抹茶擔任市場副總裁期間,主要負責亞太區市場工作,我主張部門體系化作戰,「策無略無以為持,計無策無以為施」,在我了解抹茶的企業基因和充分的競品分析後,從 0 到 1 構建了適用於抹茶平臺的市場戰略與策略體系,全面負責市場營銷、品牌、公關、流量獲取與推廣、對外發言以及對內管理等部分的工作,幫助平臺在 4 個月內共同實現用戶註冊百萬級增長;用戶訪問量在 6 個月內最高增長數額達到 3 倍;Coinmarketcap 最高全球交易所排名位列前 7,2019 年 11 月份幫助平臺突破歷史最高交易量。此外,在幫助提升了抹茶平臺的知名度、美譽度與用戶忠誠度的同時,讓行業與用戶對抹茶平臺的品牌認知變得正規、頭部、主流與國際化。
行業感悟
Odaily:您對加密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如何看待?期權是否會成為未來比肩期貨的品類?
Jeff Young:在傳統市場,衍生品交易量是現貨的 20~40 倍,是非常大的一個量。我們區塊鏈裡面我相信可能會更大,會達到 50~100 倍。為什麼?
因為傳統金融衍生品交易門檻更高,比如說必須要有 50 萬的資金,同時過去一年要有交易記錄,還要學習上課,基本上散戶會覺得非常難,因此交易量也就起不來。
但現在幣圈衍生品,只要有 100 塊錢就能開合約,門檻降低了許多,所以它今後衍生品量一定會比現貨大非常多。
至於期權能不能超過期貨,我倒不太好說,不過,期權在傳統金融中存在這麼久,也是有它的優勢的。
阻礙期權發展的最大原因,就是學習門檻太高了,只有機構進來,散戶進不來,這樣直接導致流動性有限。很多普通用戶談期權色變,覺得太難了。所以我們要把它設計得像現貨一樣簡單,讓他更容易被用戶理解。未來期權能有多大潛力,關鍵還要看產品設計能不能被更多的普通用戶認可。
Odaily:您認為,「DeFi+期權」未來的財富效應如何,能否復刻 MKR、NEST 的成功?「DeFi+期權」是否會成為未來衍生品發展的一大趨勢?
Jeff Young:從目前來看,期貨財富效應逐漸減弱,現貨就更弱了,百倍幣基本已經很難看到了。但是,「DeFi +期權」卻可以放大收益,特別是 DeFi 項目本身上漲時,短期期權價格會產生大幅變化。過去兩周,「DeFi+期權」確實顯示出了強大的財富效應:MKR 當周期權上漲超150 倍,NEST 當周期權上漲達 350 倍。
當然,能否復刻這種成功,還是取決於 DeFi 項目本身,我們沒法控制漲跌情況。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上線優質資產,並為其公開、透明、安全的機制保障,其他的交給市場。
Odaily:您如何看待 DeFi 目前的發展?
Jeff Young:去年我們就關注到了 DeFi ,但也沒想到會突然爆火。可能不斷有新的概念以及項目出現,也有項目被淘汰,未來究竟會如何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很難下一個判斷。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某些 DeFi項目對於資金需求較大,如果沒有新錢不斷湧入,可能會崩盤;如果有一些項目能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去做支撐,可能會最後存活下來。
當然,對於我們做衍生品的來說,我更關心 DeFi 用戶需要什麼樣的產品,滿足他們的需求才是我的責任。我們也在不斷探索,歡迎大家多多提供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