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星:西方人學漢語的誤區,一誤400年

2020-12-11 鳳凰網讀書

 

《西儒耳目資》書影

鳳凰網讀書頻道@何明星專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迅速崛起,引世人矚目。隨著中外往來領域的日益廣泛和程度的加深,世界各地都興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

一個非漢語環境下長大的西方年輕人要想學習漢語,之前大都會被告知: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我在大學的時候接觸過一個瑞典留學生,他曾把學漢語的難度與學英語、日語相比較。最後他說:「學英語是哭著進去,笑著出來;學日語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學漢語是哭著進去,哭著出來。」

我的思考在於:東西方交流自16世紀就已開始,按常理,一種語言經過彼此四百多年的交際使用,對方應該能夠掌握一些基本規律,入門的技巧也應被大家熟知並接受。可到了21世紀的今天,漢語依然被大多數西方人認定是「最難學」的語言。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緣於對新中國書刊海外發行傳播60年的考察,我曾拜讀過許明龍先生研究黃嘉略的文章,有所悟:所謂學漢語難,恐是西方人走進了一個誤區。

誤區一:從宗教的角度考察漢語

從16世紀開始,以利瑪竇為代表的一大批歐洲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把有關中國的社會制度、道德風尚、歷史地理以及文化傳統等一一介紹到歐洲,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還為此著書立說。於是到了17世紀,歐洲掀起了第一股「中國熱」,漢語自然引起歐洲人的關注。然而這個關注的緣由竟然是他們要探究漢語這種完全異於西方拼音文字的語言,是否是亞當的後裔修建巴別塔之前世界最初始的語言。因為據《聖經》記載,世人曾共同使用一種語言。上帝為了阻止人們修建巴別塔,便故意把單一的語言搞亂,使人們彼此不能溝通,無法同心協力建塔。至此,世界上便有了多種語言。英國人約翰·韋伯(John Webb)藉助利瑪竇的材料,於1699年發表了《從歷史論證中華帝國的語言是初始語言的可能性》 一文,引起了歐洲學界的廣泛爭論,爭論了一百多年,一直到18世紀末還未有定論。從宗教的視角來看待中華民族使用了幾千年的漢語,而忽視漢語產生、發展的本質屬性,很顯然,他們走進了宗教的誤區。

誤區二:把漢字部首當作學漢語的「金鑰匙」

三百多年前,一些歐洲人發現漢字有部首的特點,他們把漢字部首當作西語的字母來使用,認為找到了進入漢語天地的「金鑰匙」。可是,這把鑰匙並沒有給他們打開學漢語的大門,倒是讓今人看到了他們製作這把「金鑰匙」的初衷。

17世紀初,一些在華的傳教士發現了漢字有部首的特點,就寫文章向歐洲學者介紹這些部首。1667年,德國學者米勒(A.Mülle)就根據從傳教士著述中獲得的214個漢字部首的知識的啟發,向歐洲學界聲稱他找到了讀通漢語的「鑰匙」,稱其為Clavis。但他又遲遲不公布這所謂的「鑰匙」是什麼。在學界的一再催促下,七年後他又發表了《漢語奧秘》一文,再次聲稱只要掌握了這個漢語的「鑰匙」,歐洲人只需一年時間就可以讀通中文和日文。但在這篇文章中他還是僅僅談了談漢字的五個聲調,就是不公布他所發現的「鑰匙」。著名德國學者萊布尼茨曾專門向米勒詢問這個「鑰匙」,他尤其希望米勒翻譯幾頁中文文獻,用以展示「鑰匙」的效用,但米勒沒有搭理這位大名鼎鼎的學者。原來,米勒想據此獲得當局高昂的報酬。由於條件一直沒有談妥,他也就拒不展示他的「鑰匙」,直到離開人世。

對漢語部首的客觀認識,法國人直到19世紀才糾正過來。1811年法國漢學家阿伯爾·雷慕沙指出:「214個部首並非中國人普遍使用的體系,還有另外一些不同的體系。《康熙字典》雖然基本上採用了214個部首,但也提到了另外一個包括494個部首的體系……一部名為《玉篇》的字典總共收入了260899個漢字,分別列為445個部首。……儘管漢語字典多種多樣,但由於三部最佳的漢語字典《字彙》、《正字通》和《康熙字典》都採用214個部首,所以自傅爾蒙以來,這個體系最為歐洲人所知。」

相關焦點

  • HSK入門課程《跟十三億人學漢語》在線免費學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網絡孔子學院為廣大中文學習者和中文教師提供免費在線課程,主要包括「漢語水平考試HSK標準課程」、「中國傳統文化」、「國際漢語教師基礎課程」等,為抗擊疫情略盡綿薄之力。大家可以利用在家的時間,學習中文,體悟文化,精進教學,積蓄力量。今天為您推薦HSK入門課程——「跟十三億人學漢語」。
  • 孔子學院免費教漢語,為何很多西方國家卻「不歡迎」呢?
    但是這個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孔子學院,孔子學院免費教漢語,但是為何很多西方國家卻「不歡迎」呢?其實原因只有四個字。 而隨著中國的強大,其實漢語也在國外開始流行,很多國家都有學習漢語的需求。為此,中國出於國際道義,以及傳播自身文字和文化的需求,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孔子學院。
  • 孔子學院免費教漢語,為何西方國家「不歡迎」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但是這個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孔子學院,孔子學院免費教漢語,但是為何很多西方國家卻「不歡迎」呢?其實原因只有四個字。我們知道,在全球化下,世界的聯繫那是日益密切,所以世界的語言也是全世界傳播。尤其是熱門國家,如英國、美國、法國等,其語言在國外非常受歡迎,所以這些國家都有大量的機構和老師。分布在世界教授自己國家的語言,而這些教授行為都是收費的。
  • 聽老外在中國的故事:會有更多人學漢語
    聽老外在中國的故事:會有更多人學漢語 english.gov.cn 2020-05-21 14:32
  • 翻譯訓練方法:直譯的誤區 (一)
    英語直譯至少有五大誤區,明確這些誤區,就要在翻譯中避免一些錯誤,就可在直譯行不通地的方採用意譯。 一、否定句型中直譯誤區英語中有一些一些句型不能完全採用直譯法進行翻譯,否則,就會造成誤譯,甚至與原意背道而馳,下列幾種否定句型值得注意: 1、部分否定句型,這種句型不同於漢語思維形式。
  • 想出國教漢語賺大錢88名老師、海歸被「新西方」騙走400萬
    中國江蘇網9月5日訊 南京「新西方」法人代表一審獲刑16年  「想出國教漢語,請選新西方」。近兩三年,這樣的廣告語頻繁出現在南京街頭。廣告一出,即刻吸引88名有出國教漢語意願的老師和投資者傾情加盟。
  • 漢語成英國公司重要語言能力 師資荒或阻漢語推廣
    中新網11月1日電 據歐洲時報網編譯報導,9月,好萊塢明星湯姆克魯斯6歲的女兒蘇瑞在學校裡開始學習普通話引起媒體關注,其實西方人學漢語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從大明星到普通大眾會說中文的人非常之多。早在兩年前,英國政府就宣布與中國合作,為中學培訓1000名中文教師,那麼現在,英國學校內的漢語教學究竟發展的如何呢?  《國際財經時報》(IBTimes)網站29日報導,英國工業聯合會(Confe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2010年的調查顯示,漢語(普通話和廣東話)已經成為英國公司最看重的員工語言能力之一,僅排在法語之後。
  • 漢語詞源探求:歷史、誤區與前瞻
    漢語詞源探求:歷史、誤區與前瞻 2016年05月21日 09:51 來源:江蘇師範大學學報 作者:卞仁海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一部漢語訓詁學史,也包含一部漢語詞源探求的歷史。
  • 威妥瑪與圓明園:對外漢語教師應該知道的歷史知識(一)
    在1958年中國大陸採用漢語拼音之前,歪果仁使用的是一種叫做「韋氏拼音」的漢語注音系統,它的發明者是一位晚清來華的英國人,名叫威妥瑪
  • 孫玉文:《漢語歷史音韻學·上古篇》指誤
    近代漢語出現的「疤」,根據楊耐思先生《中原音韻音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的體系,可擬為*cpa。這個詞跟佤語的*pliak連音近都談不上。即使算關係詞,也只能算借詞。是漢語借自佤語嗎?不可能,因為漢語的「疤」是由「瘢」變來的,不是借自外族語。是佤語借自漢語嗎?也不太可能,如果借自漢語,為什麼不用*cpa或跟*cpa讀音相近的音節來借,而用跟「疤」讀音很遠的pliak來借呢?
  • 漢語語言文化中的西化誤區:央視臺標該怎麼寫
    漢語語言文化中的西化誤區  我曾告訴一位懂漢語的美國朋友,漢語計量單位與國際接軌後,「一千公斤」應說成「一千千克」,他很詫異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日益深化,「與國際接軌」成了當今的一種時髦語。但現在自發地與國際接軌,漢語的數字也按西方方式分位,將每隔四位數字打一個逗號改成每隔三位數字打一個逗號。甚至小學老師教學生也改成每隔三位數字標一個分位符,但要求學生仍按中國方式讀數。這種盲目地仿效西方分位方式給13億中國人製造了不必要的麻煩,我們還得先數清楚位數才能讀得出來。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是很難改變的,尤其是像我國計數萬進位這種傳統思維方式至少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根深蒂固,誰也改變不了它。
  • 訪巴西漢語教師茹晨曦:讓更多巴西人愛上漢語
    訪巴西漢語教師茹晨曦:讓更多巴西人愛上漢語 2019年05月22日 09:25   來源:新華網
  • 直譯的五大誤區
    進行直譯時要防止進入誤區,在有誤區的地方要採用意譯,使直譯與意譯相互補充,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一、否定句型中的直譯誤區英語中有一些不同的否定句型,其中有一些句型不能完全採用直譯法進行翻譯,否則,就會造成誤譯,甚至與原意背道而馳,下列幾種否定句型值得注意:1.
  • 現代西方語言和漢語的關係
    我只對於現代西方文字與「漢字表意」(定義、概念等)的淵源關係,介紹一點國外的相關學術動態。 一、漢字與西方「知性文字」世界上的不同語言,相互間產生影響,是一種正常現象。「由此,英語必須用漢語標準來衡量和檢驗」;「英國文字反映了和組合了各種各樣的中國概念,它們都是指向更廣泛的全球化和世界主義(天下性)」;「把中國(元素)吸收進入英語主體,是不列顛能夠作為一個世界主義民族,全球伸張的文化路徑……」。第二,《表意文字:現代早期歐洲的漢字密碼》(史丹福大學出版社、2001年)。作者為密西根大學英語系主任大衛·波特。
  • 著名漢學家白樂桑力推「漢字國際化」:讓西方孩子不再認為漢語是...
    白樂桑教授在「京師論壇」做主題發言 張東之攝  2019年4月初,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的「京師論壇」上,這位歐洲漢語教學協會會長,公開向中國學者同行澄清他謙虛地說,他觀察到漢語國際教育史上出現的一些非對稱現象,其中一個涉及到漢語教育本體的問題,即歐美的幾部影響力較大的教材都把漢語作為二元性語言,認為漢語使用有兩個教學單位,即字和詞,而中國大陸及臺灣的對外漢語教材幾乎都把漢語看成一元性語言,即只承認詞作為唯一的教學單位。這種不對稱現象也會影響到歐美和中國在文字學與語法學研究上的不對稱。
  • 他何以圈粉西方400年?
    他又是如何走進西方人視野的?孔子思想傳播到西方至少已有400年的歷史。16世紀,利瑪竇等早期傳教士乘風踏浪而來,他們在中國發現了孔子。此時,孔子在他們心中主要是以哲人的形象出現的。利瑪竇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說:「中國哲學家中最有名的叫做孔子。他所說的和他的生活態度,絕不遜於我們古代的哲學家。」
  • 蒙古留學生漢語名詞偏誤及建議
    但是,由於中蒙語言分屬於不同的語系,在習得過程中偏誤也是不可避免的。本篇文章將對蒙古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所存在的名詞偏誤進行細緻分析,並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從而使教師對學習者漢語名詞的掌握程度有大致了解,進一步能夠對名詞的偏誤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 英語翻譯直譯的這些誤區,你都知道嗎?
    直譯之所以有誤區,是因為語言的形式與內容,句子的表層結構與深層意義有時不統一;另一方面,中外文化歷史的背景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 直譯是一種重要的翻譯方法,它有不少優點,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顧及兩種語言的差異,一味地直譯,可能闖入翻譯的誤區當中。
  • 來看看把外國人逼瘋的漢語四六級
    據說這一流派的學生講話都很飄逸,也不會在意你是否聽懂。 今年周杰倫的巴黎演唱會就吸引了很多法國本土觀眾到場,可能就是在追憶當年學漢語時的情懷。 YouTube上,一個叫做「法國人」的法國妹子的學漢語頻道吸引了很多年輕人。
  • 對外漢語教師缺口500萬教老外學漢語正當時
    ,漢語已成為美國第二大外語。最新數據顯示,英國有50%以上的中小學已開設中文課程,周末漢語輔導班遍地開花。據國家漢辦統計,目前海外有1億人學漢語,許多國家學漢語人數以50%甚至更高幅度在增長。    對外漢語教師缺口大收入高    漢語熱持續升溫,引發對外漢語教師的需求量激增,有很多國家因漢語發展速度太快,出現中文外教嚴重不足的局面。據統計,全球漢語教師缺口量已超過500萬,且薪資水平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