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記憶之一:歷史硝煙散去 英雄巋然屹立
關天培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我們很多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個歷史名詞、一個歷史事件。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裡,專門有一課講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歷史。在以往的主流歷史敘事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那時起中國開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階段。我之所以對第一次鴉片戰爭記憶較深,還在於作為史學工作者和歷史教師的經歷中,初登門徑之際,就有2次特殊的經歷,讓我對第一次鴉片戰爭這段歷史有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一是當年高考時,歷史卷子上最後三道20來分的大題之中,就有一道考題是「第一次鴉片戰爭」,自以為答得還可以,事實上得分也不低,歷史考卷得了有90來分吧,所以雖然過去了40年,仍然記憶猶新。
二是在大學期間的實習,作為師範生,4年的最後一年到中學實習時天經地義的事。我們當時是到牡丹江地區東京城林業局的中學實習。真是巧得很,分配給我講的第一課,恰恰是《鴉片戰爭》那一節。第一次上講臺,著實認認真真地備了課,精心設計了講課的各個環節,雖然走上講臺之後,看著下面幾十名學生以及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們不免有些緊張,但很快就排除雜念按部就班地開講並進行下去,直到下課鈴聲響起。講課的結果嘛,眾口一詞說還不錯,就此開始了教師生涯,從中學到大學,最後退休,一幹就是幾十年。不過,那時對鴉片戰爭的了解,僅僅局限於一本教科書+一本教學參考書,更多的相關歷史知識真的是非常有限,而且幾乎都是遵循唯一的敘事和史觀,完全忽視了歷史的豐富性多元性,把豐富多彩、複雜多變的歷史講成了簡單僵化的教條。
這種情況直到以後看過了多本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著作後,才有所改觀。在這些著作中,有中國學者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也有法國學者包利威的《鴉片在中國》。閱讀這些書籍最重要的是,不僅豐富了相關的歷史知識,更有助於在新的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可以形成與以往不同的新的歷史認知。
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歷史作用和地位,被傳統的歷史敘事認為是,禁菸運動主帥林則徐的得力助手,反抗英國殖民主義侵略的英雄,這一蓋棺論定在任何歷史書籍中恐怕都是無可否認的。
在百度上關於關天培的詞條是這樣寫的:
關天培,字仲因,號滋圃,1781年生於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區),小時候因家貧讀書不多,1803年考取武庠生。後入伍當兵。當兵後,因年輕力壯,又懂作戰技術,並善於帶兵打仗,得以逐級提升,1834年(道光十四年)受命任廣東水師提督。1841年2月英軍進攻虎門時,在靖遠炮臺孤軍奮戰,英勇戰死。
關天培出任廣東水師提督後,為整頓和加強海防,不辭勞苦,身體力行,對虎門進行實地考察,指出虎門乃戰略防守要塞,必須重點設防。為此制定了增建改建炮臺、擴充編制、加強訓練、嚴肅軍紀等一整套措施,一併堅決貫徹執行,使廣東水師軍務大為改觀。他在任六年,整束軍紀,精心設防,操練水師,修築炮臺,廣東海防建設,因此固若金湯。虎門原有的八座炮臺,但年久失修,設備陳舊,難以承擔防守重任。1835年,關天培重新修整八座炮臺,又增建永安、鞏固兩座炮臺,並稱「虎門十臺」。為增強炮臺火力,他督造6000 斤和8000斤的大炮各20門,配備給各個炮臺。次年,又鑄造3000斤的大炮九門,配給永安、蕉門、鞏固等炮臺,大大增強了虎門炮臺的火力配置。他又在橫檔至南山的海面安裝一道木排鐵鏈,以便攔阻闖入內河的敵艦。並每年督率士兵分赴虎門各炮臺練習操炮打靶,加緊訓練。
1835年,八艘英艦駛近虎門海面,圖謀不軌,後見清軍水師戒備森嚴,只好轉舵怏怏離去。1838年,三艘敵艦前來窺探虎門,關天培率部嚴陣以待,敵艦無機可乘乃退去。關天培整頓海防、建設虎門要塞卓有成效,使廣東水師在短時間內迅速成為查禁鴉片的重要力量,對於支持禁菸鬥爭和反擊外國武裝侵略,發揮了重要作用。
林則徐到廣東禁菸後,關天培支持林則徐實行禁菸政策,積極配合收繳、銷毀英商鴉片,指揮水師,奮勇抗擊,屢敗英軍。1839年11月,當一艘英國商船將要進口,中國水師正要前往領航時,義律派出兵艦兩艘橫加阻攔,並首先發炮攻擊中國水師,從而挑起了激烈的穿鼻洋海戰。關天培手執佩刀挺立桅前,指揮水師英勇回擊。戰鬥中不幸負傷,但仍奮不顧身,堅持戰鬥,最後將敵人打敗。義律在穿鼻洋海戰失敗後,賊心不死,從11月4日至13日,又連續六次在珠江口,官湧一帶武裝尋釁。在群眾的有力支持和關天培的直接指揮下,中國水師分別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英軍均以慘敗而告終。以後數次接仗,關天培皆身先士卒,在船民漁民的配合下屢創英軍,多次擊退英軍進攻,把裝備精良的英國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1840年1月長沙灣一戰,廣東水師燒毀大小敵艦船23艘,篷寮(liáo)六座,燒死、溺死不少敵人,活捉漢奸煙販10名。同年6月,關天培又率領兵勇,襲擊停泊在磨刀洋外的夷船,燒英艦1艘、菲船11艘、篷寮九座,捉獲漢奸13名。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侵略者的威風。
由於清廷腐敗,林則徐受到誣陷被革職。琦善接替林則徐之後,賣國求榮,將關天培苦心經營的軍隊和海防設施全部破壞。
1839年8月,中國禁菸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國會和政府立即發出一片狂熱的戰爭叫囂。6月下旬,侵華英軍總司令和全權代表喬治・義律率領英國軍艦48艘,載炮540門和4000名士兵,駛抵廣東海面。6月 28日,英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正式爆發。面對強敵,關天培無所畏懼。他與林則徐認真討論了禦敵之策。決定「以守為戰,以逸待勞」的方針,加強防禦,堅決殲滅敢於來犯之敵。
1841年2月25日,英軍乘海水漲潮,大舉進攻虎門諸炮臺。關天培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率守軍才幾百人死戰,在孤軍無援的絕境下,決心死守陣地。英國司令向關天培發出最後通牒,令其放棄虎門各炮臺,關天培置之不理。英軍向清軍發起最後的猛攻,關天培頑強抵抗,親操火炮,怒呼殺賊,「身受數十創」,「血淋漓衣甲盡溼」。犧牲前,關天培特派親隨孫長慶將他的廣東水師提督官印送回省城。孫長慶徘徊良久,不忍離去,待其抱印而走到半山時,回首已見敵炮經擊中關天培。關天培的屍體最後被找到時,一半身體已被炮火燒焦。孫長慶將其遺骸護送回淮安區城東南窯村埋葬,出葬之日,「士大夫數百人縞衣迎送,旁觀者或痛哭失聲」。鄉裡遂建立祠堂以祀之。
道光皇帝聽此噩耗,痛感失去一位將才,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御製祭文,祭奠關天培,並授予「忠節」諡號, 「優恤子騎都尉兼一等雲騎尉,世襲職位,入祀昭宗祠(位於北京崇文門內,祀將帥之臣)」,後又在虎門建立祀關天培專祠,「賜葬如禮」。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忠節公之子遵其祖母吳太夫人遺囑,用朝廷所發撫恤金和從家庭、親友等處籌措的資金在縣東街建「關忠節公祠」,以祭祀民族英雄關天培。
關忠節公祠大門南向,大門對面原為照壁,照壁南有一空地是為祭拜忠節公的官員停放轎馬之處。原門廳為三間,兩側有獅子盤球石筍,門上有獅子頭門環。門廳內正中有一柵欄,兩面為忠節公的執事牌。祭拜的官民從木柵欄兩邊進入祠堂。門廳內南簷上方面對大殿並排有三塊匾額,中為「諡忠節」,左為「敕封振威將軍」,右為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賜號「法福靈阿巴圖魯(系滿語,對英雄的美稱)」。庭院內西有廂房六間,東有廂房三間,廚房兩間,在門廳東側有一偏門,平時由此出入。
在祠堂庭院的北邊是三間大殿,正中為一高六尺的神臺,神臺上有金絲楠木製作的碧紗櫥,內安放著關天培官服塑像,神採奕奕,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兩旁是兩個侍從塑像,一侍從手持寶劍,一侍從手託兵書。塑像上方梁上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御書匾額一塊,上書「為國捐軀」四字。神臺兩旁懸掛林則徐聽到關天培殉難的噩耗,悲痛欲絕,憤而揮筆寫下的一副輓聯: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壈,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生。
聯語如泣如訴,但也鋒芒畢露,矛頭直指琦善等一夥賣國賊。
關氏後裔建關忠節公祠時製作此聯懸於祠堂中,請當時淮安的大書法家周木齋重新書寫此聯,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惹起禍端,策略地將「何人」改成「何時」。現懸於關祠的林則徐輓聯則改回「何人」。民國時,祠堂殿內還有一匾懸於塑像上方之二梁,上書「威震華夷」四字。
如果批閱相關歷史資料,還會發現有很多歷史學著作上忽略的細節,這些細節的描述,使歷史過程更加如臨其境,歷史人物更加栩栩如生。
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這一年的2月25日,英軍「復仇者」號軍艦在艦長赫伯特的率領下,闖入珠江三門口,摧毀了清軍的八十門大炮和以及為阻擋英軍英艦而設置的木樁柵欄,焚毀了附近的官廠和民房設施。從而為從後路進攻虎門炮臺做好了準備。而英軍之所以能輕而易舉地攻入清軍防線之後背,摧毀清軍的軍事設施,就在於時任兩廣總督琦善的昏聵無能和畏敵如虎。據《夷氛聞記》這本關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最重要的歷史資料所載,琦善以欽差大臣於1840年11月底出任兩廣總督以後,抱定「一切力反前任所為」,求得「外洋歡心」的方針,曾2次與英國特使義律相見,親眼看到「義律欲示其軍伍之整肅,領兵隊、攜槍炮,列陣山坡操演,清琦善出閱」,結果這套虛張聲勢還真把琦善給嚇到了。「善既目睹夷陣,怯其兵炮,愈執初見,以為非和則事未可知。」
琦善下令拆毀虎門的木排鐵鏈和江底暗樁等海防設施,裁減掉一多半兵艦,驅散全部水師,甚至允許英國人前來察看地形、探測內河。關天培苦心經營多年的海防設施,幾乎被琦善全部破壞了。愚蠢的琦善甚至以為只要滿足了夷人的口腹之慾,就能讓夷人撤兵回國,從而兵不血刃消弭危局,故而給英軍送去了滿漢全席的美味佳餚。結果,琦善的賣國活動,助長了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飽餐了魚翅海參的英國佬,還是發動了侵略戰爭。
英軍還趁琦善恐懼怯懦、疏於防範之機,派出密探,勾結漢奸,「暗放小舟,四測水勢,因而內河沙澳,盡為夷捎所悉。」英軍既然了解到清軍虎門炮臺的防禦部署和設施,自然知道虎門炮臺面朝大海的一面,牆垣堅固、大炮密布、易守難攻,英軍若是兩棲登陸仰攻炮臺,必將在淺水區和海灘上暴露於清軍炮口之下而遭受重大傷亡。但當時的炮臺,大多是前面嚴陣以待、固若金湯,後面的防衛部署總不如前面那樣森嚴壁壘,虎門炮臺也不例外,其軟肋就在後面的一條小河。這條小河年久失修,泥沙淤塞,早已無法航行。所以有人認為,既是英軍探知這條小河之所在,也無法將龐大的軍艦駛進來,因此不必加強防禦設施,亦可高枕無憂。但以林則徐的深謀遠慮、細緻入微,絕不會忽視任何防禦上的弱項或盲點。他認為,這條小河既然處於虎門炮臺的後面,一旦英軍趁隙而入,虎門守軍必將腹背受敵。既然誰也無法斷定英軍絕對不會從此攻入,那就必須未雨綢繆做好防禦準備,所以他在這條小河部署守軍、安排戰船,以臻萬無一失。而接任兩廣總督的琦善恰恰就是一個不學無術、自以為是的顢頇官僚,他以為英國軍艦體積龐大,若是航行進入這條小河,必然擱淺、動彈不得,故而下令撤走了那裡的防禦戰船和兵卒。後來戰事的發展證明了林則徐的先見之明絕非杞人憂天,而自作聰明、自食其果、且壞了大事大局的恰恰就是琦善。
林則徐以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奉命到廣東查辦鴉片,關天培作為水師提督積極配合,盡力修建和完善沿海軍事設施和部署,成為林則徐的得力助手。林則徐被道光皇帝撤職查辦後,許多曾經與他一起攜手並肩禁菸抗敵的人都離開了,只有關天培矢志不移、堅守崗位,「關勢益孤,死守虎門炮臺。」國難當頭,關天培不顧個人安危,多次據理力爭,要求琦善重建海防,增兵虎門,即使因此遭到琦善的多次斥責,也不改初衷。誰能知道,這一位對祖國和民族無限忠誠,明知戰事荼蘼卻決心以身許國,不惜殺身成仁的60歲老將,一個人站在寂靜無人的炮臺上,環顧四周鬱鬱蔥蔥的山川草木,遙望夜色蒼茫、波光粼粼的大海,是怎樣一種悲憤絕決、慷慨悲歌的心緒?
1841年1月7日,英軍炮艦20餘艘、士兵2000餘人進攻虎門外的沙角、大角炮臺,三江協副將陳連升率領守軍600餘人英勇抗擊,最後全部壯烈犧牲。英軍攻佔沙角、大角兩炮臺,突破虎門第一道防線後,於同年2月25日,又進逼第二道防線的威遠、靖遠、鎮遠等炮臺,以靖遠炮臺作為主攻目標。當時鎮守虎門炮臺的僅有將士400餘名,敵眾我寡,形勢十分危急。關天培多次派人向握有數萬大軍的琦善告急,請求出兵援助,但琦善坐視不理,致使關天培孤軍作戰。值此危難之際,關天培以62歲的高齡,親自坐鎮靖遠炮臺,當眾宣誓「人在炮臺在,不離炮臺半步」,極大地鼓舞了守臺將士誓死衛國的鬥志。全體官兵浴血奮戰,多次擊退英軍發起的進攻。
1841年2月26日,英軍繼續大舉進攻虎門炮臺,艦船駛入珠江江口,炮轟虎門炮臺,同時放下舢板穿梭運兵搶灘登陸,「臺前攢排突進,炮密如櫛。虎門炮臺守軍奮起抗擊、英勇作戰。珠江口,虎門外,硝煙起,鏖戰急,載入史冊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最為激烈的戰鬥之一就此爆發。然而,幾個回合打下來,戰至中午,反擊侵略、以逸待勞的清軍卻後繼無力、逐漸顯現出頹勢。原來,琦善基於一味求和的方針,不允許炮臺儲備充足的炮彈,開戰後又不允許及時補充彈藥和人員的消耗,以至於虎門炮臺之炮彈「不可源源繼,雖極力拒擊,究不能如夷舟之不時運送,彼此抽換也。」更加令虎門炮臺難以支撐的是天有不測風雲,是日潮水大漲,英艦居然輕而易舉地駛入了虎門炮臺後面的那條小河,下午一時半左右,「適潮水盛漲,夷分船闖越後河,前後夾攻」,英軍的「復仇者」號、「馬達加斯加」號2艘軍艦運送大批英軍在虎門炮臺後方成功登陸,隨即攻擊炮臺。苦撐力戰的清軍防守炮臺正面已經左支右絀、力不從心,哪裡還經得住腹背受敵前後夾擊,於是軍心渙散,頓時「守御不支」四散潰逃,諸多炮臺遂逐一失守。
60歲的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雖然遍體鱗傷,仍然支撐身體向蜂擁而至的英軍發炮,用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的行動,堅守著一名戰士對祖國、家鄉和父老鄉親的承諾。據《清通鑑》記載,當英軍攻上虎門炮臺時,關天培「手燃巨炮忽自炸裂,兵無人色,皆走」,只有關天培屹立不退,拔出腰間所挎之刀,要與四面圍上來的英軍作殊死肉搏。「一彈當胸至,洞焉不倒,夷眾擁入」。而英國方面的記載卻是「(關天培)正在同他的敵人決鬥時,被一把刺刀刺中胸膛而陣亡。」百度則說是被英軍炮擊而亡。還有一種說法是,次日下午二時許,南風大作,英軍乘風開炮猛攻靖遠炮臺,守軍死傷大半。關天培負傷十餘處,血流如注,仍鎮定指揮。炮手犧牲後,關天培親自燃放大炮,後因火門被雨水淋溼,炮不得發。英軍湧入炮臺,關天培揮刀與敵搏鬥親手格殺數人,後不幸中彈,傷重力竭壯烈陣亡。400餘名守臺將士也全部壯烈犧牲。
雖然幾種說法在細節上有差異,但基本史實大同小異,即是在關天培胸口中彈或中刀或中炮犧牲後,英軍才得以最終佔領了虎門炮臺。關天培雖已戰死卻「屹立如生」,圍上來的英軍見後「反駭而僕」,被嚇得心驚肉跳、趴在地上,許久之後,見關天培一動不動,才敢上前查看,發現這個渾身浴血的老將早已氣絕而亡,不由得「相與驚嘆。」
據《夷氛聞記》所載,當狼奔豕突的英軍衝進炮臺時,一個馬弁一邊大聲對關天培喊道:「事急矣,盍去乎?」一邊彎腰屈膝,試圖背負老將軍撤退。關天培揮刀作勢欲砍,迫使馬弁去之。《清稗類鈔》記載的版本有所不同,認為那個試圖背負關天培撤退的人不是馬弁,而是與關天培相處多年的老僕人孫長慶,「老僕勸關退,關叱之去,僕跪抱關足求退,關拔劍砍之,僕大哭而下」。無論哪一種版本,都說明關天培在戰事不濟的情況下,拒絕了隨從的撤退之議,決心與炮臺共存亡,表現出以死報國的大義凜然和民族氣節。
關天培出身貧苦,從少年時即從軍,因為作戰英勇而升任軍官,從最低級的把總積累戰功而逐步升遷至高級將領的水師提督。百度認為這個官職相當於今日之南海艦隊司令。作為那個時代的職業軍人,關天培是以「武死戰」、為國盡忠、殺身成仁作為安身立命的價值標準。《清稗類鈔》描述他「貌英偉,面紅如中酒,威毅驚人。」可見其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晚清學者陳康琪著有《郎潛紀聞二筆》,其中有涉及關天培的記載。說是關天培40多歲時,因海防之事進京向朝廷作匯報。公事完畢後,與在京城的幾位朋友聚會「飲酒肆中」,酒酣耳熱之際,關天培環顧座中,慨然道:「算命者謂我生當揚威,死當壯烈。現今我已四十餘歲,何時方能如算命者言?」其保家衛國、捨生取義的慷慨凜然之氣,溢於言表。
孫長慶在最後的炮火中遵照關天培的命令,攜帶水師提督大印回到廣州城內,未等硝煙散盡即返回虎門炮臺尋找關天培的屍體,「既受關命,送印至府所,返而求主人屍」。英軍是侵略者,但也知道什麼樣的人品和行為才是值得尊重的,他們「雖忌關而心敬其人」,在炮臺中找到了關天培生前穿戴的官服,為關天培的遺體穿上,「鼓樂安置臺中」,為關天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在關天培的事跡中,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據不止一部清人筆記所記載,關天培在虎門戰役開打之前,曾留給家人一個匣子,「關嘗緘一匣寄家人」,並告之「堅不可開」。直至虎門戰役結束、關天培壯烈犧牲後,家人才打開了那個匣子,「則賜衣一襲,墮齒數枚而已」,這其實就是關天培的絕筆,家人睹之,無不淚如雨下。顯然,關天培作為軍人,深知中英兩國軍事實力和兵器裝備差距,在開戰之前就已經下定決心,要以身許國、殺身報國。
關天培雖是武將,但幼年時曾熟讀經史,因而很注意習文,所上奏章公文,必親自動手寫稿,並著有《籌海初集》。
鴉片戰爭過去已經近180年,戰火和硝煙早已散盡,但民族英雄的身形依然屹立,讓我們後人仰之彌高。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憶起那些金戈鐵馬刀槍鳴的歷史,能否在那些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面前坦然而問心無愧地說:英雄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