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
什麼是「天地之中」?我國古人認為天圓地方,中國是中央之國,而中國的中心又是中原,那麼中原的中心又是哪裡呢?
東漢鄭玄注釋《周禮》時說:「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日之至,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城為然。」
這句話當中的「土圭」是最古老的計時儀器,用太陽投影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冬至、夏至。夏至那天,土圭影長為一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地中」。
鄭玄說,地中在陽城。那麼古陽城又在今天的哪裡呢?就在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那裡就是天地之中。因為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崇尚「中」區位,所以這裡自然免不了成為各種文化的聚集地。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禮制封禪文化和科教文化等等的歷史建築,都容納在了這個地方。
禮制建築
禮制建築包括中嶽廟和東漢三闕。
中嶽廟
中嶽廟始建於秦朝,最初叫「太室祠」,是為了祭祀太室山神而修建的,後隨著祭山制度的消亡,逐漸演變為道教的活動場所。
「東漢三闕」
「闕」是什麼?其實在古漢語中「闕」有「陵墓前兩邊的石牌坊」的意思,兩闕間的空缺作為道路,闕的用途主要是象徵性的表示大門。
另外,闕還是用來記錄功績或事件的石碑。石碑上常常會刻一些銘文或圖案。有時候,城、宮、廟門前的甬道兩旁也會放置一對「闕」,表示威嚴。
位於天地之中的東漢三闕包含太室闕、少室闕和啟母闕。太室闕立於中嶽廟前的甬道兩旁,是古人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實物見證。闕上除了刻有造闕經過的銘文外,還雕刻了大量人物、車馬出行、馬技、劍舞以及動物等圖案,再現了當時漢代貴族的生活場面。
「少室闕」是少室山廟前的神道闕,闕上刻有很多關於漢代民俗風情的圖案,以馬戲最為出名。
「啟母闕」是「漢三闕」中損毀最為嚴重的,但闕上所刻的銘文和圖案相較太室、少室二闕,內容更為豐富,也更加有特點,不但記錄了大禹和父親鯀治水的事跡,還刻有東漢中郎將堂溪典所書的《請雨銘》。而闕上所刻的圖案中,最為著名的則是一幅「女子蹴踘圖」,它真實再現了漢代蹴鞠運動的靈動場面。這幅蹴踘圖曾在1990年北京舉辦的亞運會上展出,證明了我國擁有悠久的蹴鞠文化。
宗教建築
除了上述的禮制建築以外,天地之中還有很多著名的宗教建築。包括少林寺建築群、嵩山寺、會善寺、周公廟。
因為功夫而聞名世界的寺院——少林寺,始建於北魏,是孝文帝為方便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傳播小乘佛教而建的。當時,孝文帝為改革文化,倡導各種外來文化與漢文化相結合,佛教作為外來宗教文化中最具實力的選手,自然當仁不讓,與漢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並肩,成為了北魏最具影響力的兩大思想潮流。
在少林寺建築群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是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體,僧人們拜佛、坐禪、做法事等日常活動都是在這裡展開的。
初祖庵是少林寺西北的一座庵院,又稱「面壁庵」,是後人為紀念菩提達摩少林寺達摩洞面壁九年而修建的。
而組成塔林的一座座石塔,實際上是歷代高僧的墓塔。
教育建築
另外,還有教育建築「嵩陽書院」。該書院始建於北魏,起初是佛教寺院,名為「嵩陽寺」。五代後周時,隱居在這裡的人致力於儒家文化的傳播,於是申請將這裡改建為書院。這裡也是宋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宋代理學「洛學」的創始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
科技建築
最後,也是最有科技含量的是位於天地之中的觀星臺和周公測景臺。
觀星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是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組織建造的,整座觀星臺由臺身和「量天尺」組成,用以測量日影和夜觀天象。
「量天尺」的學名其實叫「圭表」,是一種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由「圭」和「表」兩部分組成。「圭」就是南北向橫躺在地上的標有刻度的石柱,而「表」原本應該是與「圭」呈90度,垂直矗立在地面上的杆子,但郭守敬在設計建造觀星臺的時候,把「表」與觀星臺的臺身相結合了一下,就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即臺身就是「表」。
古代傳統「圭表」的高度為八尺,郭守敬為了得到更精確的測量數據,將觀星臺的「圭表」高度調整為原來的五倍。根據《周禮·地官·司徒》中的記載,夏至這天,如果在某地用「土圭」測得的日影長度為一尺五寸,那這個地方就是本文開頭所說的「地中」。觀星臺所在的位置就剛好符合這個標準,「圭表」在夏至日測得的日影長度就是一尺五寸,所以觀星臺在本處世界遺產中,實際上是最能直觀的表現出「天地之中」精髓的建築。
以上便是我們所學習到的關於「天地之中」的一些知識。有些朋友可能會說,我以前學的時候都說天地之中就是河南嵩山,五嶽之中。小編這裡怎麼沒有提到嵩山?這是因為啊,嵩山確實位於天地之中,但是他並不是天地之中。天地之中指的是天與地的中心地帶,而嵩山恰好在這裡,所以嵩山只能算是天地之中的一個標誌物。
好啦,學習了這麼多的內容,還不來點個關注嗎?拜託拜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