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思鬱:所謂「平庸的惡」的特質就是:無思

2021-03-04 學而優書店文化空間

思鬱

「最近讀」是學而優新媒體的常設欄目。我們每周邀請一位學而優的新老朋友,就閱讀、寫作等問題進行同題採訪。

我們期望讀者可以透過這些問答,了解他們的閱讀近況,並通過採訪拼圖,呈現出一幅思想的圖景。

學而優新媒體:最近讀到了哪些好書?

思鬱:最近閱讀的重心是漢娜·阿倫特的著作。阿倫特的學生伊莉莎白·楊-布魯爾撰寫的《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有了新版,湊這個機會,就把阿倫特的著作一起重讀。

阿倫特的著作在中文出版界是出版最多的思想家之一,但是很顯然,對她的很多著作,總覺得重視不夠。我們討論最多的就是她的「極權主義」和「平庸的惡」,對這兩個概念很容易做斷章取義的理解,幸好今年譯林出版了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重新激發了對「平庸的惡」與「極端之惡」的討論,也算正本清源。


學而優新媒體:當前的閱讀興奮點是什麼?

思鬱:這個話題正好接著上面說。今年重讀阿倫特,重點閱讀的是她的《人的境況》、《反抗「平庸之惡」》、《康德政治哲學講稿》等,尤其是《人的境況》這本理論著作,私人以為,這是最被我們忽略的巨著。我幾乎是被一種閱讀的狂喜牽引著逐字逐句地反覆讀這本書。

這本著作重新激發了我的思考。而思考和判斷幾乎就是阿倫特後期著作的生命力,她後期的《精神生活》——中文版的《精神生活》翻譯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很可惜——並未完成,但是對思考、責任與判斷的認知劃分,在我們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有著重要的意義。阿倫特對艾希曼這個戰犯的一個認知就是,他不會思考,或者不想思考,甚至不願意思考,把思考的權力交換給了其他人,比如希特勒,讓元首幫助他做出判斷,從而規避了自己的責任。所謂「平庸的惡」的特質就是這種:無思。而無思正是我們這個大眾狂歡時代裡最明顯的特徵。我正是在阿倫特的後期著作中發現了針對我們這個時代病症的最好良方。


學而優新媒體:最近會重讀一本書嗎?

思鬱:嗯,最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重讀很多書,阿倫特的著作是我重讀的核心。

思鬱在微博上的曬書



學而優新媒體:最近在琢磨什麼問題?

思鬱:問題有很多,人生問題,房子問題,生活問題。當然了,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過一種精神豐盈,可以對抗現實的無力和荒誕,不至於精神分裂的生活呢?


學而優新媒體:近來印象最深的一次交談,是怎樣發生的?

思鬱:沒有,閱讀大概是我最深刻的交談。這也是我的困惑之一,交談成為了最困難的存在,並非沒有對象,而是沒有情境。


學而優新媒體:在你生活的城市,有你喜歡的「文化場所」嗎?

思鬱:我生活在鄭州,這個城市有許多書店,紙的時代書店、松社書店、城市之光等等,也經常有很多文化活動,但參加並不多。上次去「松社書店」參加活動已經是三個月前的事情了,替北京來的小說家朋友站臺。


學而優新媒體:最近一次旅行是去哪裡?

思鬱:回鄉下的老家。


學而優新媒體:可有推薦的網站、app或訂閱號?

思鬱:無。多讀書,少訂閱。

 

*  思鬱,八零後,河南籍雄性動物,自由寫作者,不自由撰稿人。

相關焦點

  • 平庸之惡對中小學教師職業幸福的影響
    在這種科層化體制環境中,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服從,而不按自己的良心去省思,就容易犯下「平庸之惡」。至此,我們可以說所謂教師平庸之惡,指的是教師因無思想,甚至無動機地服從一定製度而導致的道德冷漠。四是「無思」即指缺乏積極深入、有理性的思考,對身邊事件與行為不反思,放棄自身的主體性,在追求教學效率與探索教育本真的搖擺中喪失思的品質。「無思」是平庸之惡的核心,也是其他平庸之惡的根源。
  • 所謂平庸之惡……
    可問題恰恰在於,很多人並不認為窺探和暴露別人的隱私是什麼所謂的「弱點」,甚至根本不懂得「隱私」為何物。這恰恰是最為可怕和無奈之處。因為「無知」,於是便無所顧忌。於是便可以心安理得、不以為然地將別人最隱秘的私事朗聲昭告天下。
  • 從自由、惡、愛等出發,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
    奇怪的是,直到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這一點還沒有被充分意識到。人們列舉出《作家日記》中的多處,似乎他是社會—政治自由的敵人,是保守分子,是反動分子。這些完全表面的見解妨礙認識自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創作的核心,自由是理解他的世界觀的鑰匙。所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殘酷性」與他對待自由的態度相關。
  • 《夷堅志》:勿以惡小而思之
    你知道善和惡有重量嗎?古時候,翰林院有一個官員,名叫衛仲達,字達可。一天陰司派小鬼把它的魂魄索到了陰間,讓手下把記錄衛仲達陽間所做善惡之事的檔案拿出來給他看。等到冊子送來,嚇了衛仲達一跳。只見記錄他作惡的檔案堆積如山,而他做善事的檔案只有一小卷。老衛心想自己平日為人老實,哪兒做出過這麼多惡事呢?陰司又命小鬼拿秤來,稱量做惡事和善事的卷宗。令老衛意外的是,那一大堆做惡事的卷宗竟比那一冊善事的還要輕。老衛感到大惑不解,問陰司官員:「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哪裡會有那麼多罪過呢?」
  • 名人名言: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2、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青年時種下什麼,老年時就收穫什麼。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3、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天生我才必有用。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 平庸之惡的根源在哪裡
    平庸之惡,英文為The Banality of Evil,由猶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這一概念幫助去除了人們對「惡」的神秘感。它讓人們看到,這樣的惡是平庸的,是不思考,不思考人,不思考社會,可以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不識數、不知道、不靠譜,林林總總的怪現狀體現的是一種平庸之惡。在平時只是不給力,但是關鍵時刻真是耽誤事,甚至傷士氣。
  • 學而不思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論語.為政2.15)可能是他對思考重要性的肯定和確認,在他看來,假如不是如此思索一番,則所學的結局便以失敗告終,「罔」這個字的確切意思就是「無」,是「沒有」。學習如果不去思考等於「無」,間接的告訴我們那等於是「沒有學習」。
  •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作為自由的存在,對惡負責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人們之間所有複雜的衝突和相互關係,揭示的不是客觀對象的、「現實的」真實,而是人們內在的生活和內在的命運。在人們這些衝突和相互關係中揭開人之謎,人的道路之謎。所有這一切,鮮有與所謂「現實主義的」小說類似的。
  • 「思」的政治史——讀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如他始終強調思想史當中intellection的面相,所謂intellection,「是廣義的思想活動,是一切『思』之事物,是思想如微血管般遍布整個社會的現象。」在這篇文章當中,王汎森先生從雍正朝有名的曾靜案入手,藉助於《覺迷錄》及其中徵引的《知幾錄》與《知新錄》兩冊雜記,窺見了當時一個平凡甚至平庸士人的內心世界。
  • 學而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最近網上有句話不知道戳痛了多少人:以前不學習總怪工作太忙,現在受新冠肺炎的影響,有了一個多月的假期,可是也沒有花點時間看書學習。越來越多的人的時間被手機大量地暫用,一會遊戲,一會抖音,一會直播,一會刷劇……總之,輪不到閱讀與學習。與此同時,還想法真多,想工作,想收入,想前程,想生活,想意義……思來想去都沒有個結論,最後歸於不知所謂,不僅不快樂,更沒有內心寧靜。
  • 劍橋領思青島見面會圓滿閉幕
    日前,劍橋領思青島見面會圓滿閉幕。50多家國際高中和留學機構來到活動現場,派出專業招生負責人與學生、家長面對面答疑,吸引了上千個家庭前來諮詢。
  • 如何理解「不思善不思惡」的心?
    「不思善,不思惡」這句話是《六祖壇經》中,六祖為了接引惠明所說。
  • 王蒙:學而不思則「網」 思而不學則「die」(圖)
    就是你要有規矩,你要有秩序,你要有一種平衡,有一種和諧,也是和為貴。所以你光是有了對生活的熱愛,如果只是一己的舒適,或者欲望的滿足,你也要這麼滿足,他也要那麼滿足,那情況會很糟糕。   學而不思則「網」   思而不學則「die」   對於《論語》,王蒙還笑稱他要「說一段相聲」。
  • 薩特:我思——作為反思意識的我思
    在「我思」中,有一個「我」(Je)在思。我們在此達到的「我」是極其純粹的,一種「自我學」就是從「我思」出發的。能夠作為起點的事實就是:每當我們或憑藉直接直觀、或通過記憶的直觀把握我們的思想時,我們就抓住了一個「我」(Je),這個「我」是被把握的思想的「我」,而又表現為超越這種思想和其他所有思想的「我」。
  • 曼且思普通話每日認讀:「夬」怎麼讀?
    曼且思普通話發現很多漢字的整體讀音和只讀半邊是完全一樣的,也正是因為有很多這樣的巧合,所以很多人在遇到不認識的字時下意識地讀半邊。有些時候可能碰巧讀對,但是究其根本還是要學會正確的讀音,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一個常被誤以為是多音字的單音字——夬。
  • 「十二傳說」:從達德學校靈異事件,看到人性的平庸之惡
    所以今天,不猜了,一再受挫,不如聊聊潘朵拉叫顧盼倩寫的那篇關於從達德學校靈異事件看到人性平庸之惡的論文。這個話題挺深奧的吧!所謂「平庸之惡」本是一句哲學用語, 是指在意識形態機器下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 一種對自己思想的消除,對下達命令的無條件服從,對個人判斷權利放棄的惡。施惡者自身沒有惡的本意,但是他缺少判斷力,缺少是非觀,沒有思想,被主導者左右,操控。
  • 曼且思普通話每日認讀:「祊」怎麼讀?
    曼且思普通話今天為大家帶來一個看似結構簡單,但是不常見、出錯率很高的字——祊。設祭於堂,為祊乎外,祊字古代稱宗廟之門,亦指廟門內設祭之處。在日常生活中宗廟不常見,這個字的使用頻率自然也就降下來了,不認識也情有可原。但是如果在測試時遇到,看起來很簡單卻沒有複習到,豈不是徒增懊惱?
  • 鞏義市市直高中「閱讀,朗讀,思讀」活動總結
    做一個市直高中的朗讀者,在閱讀中書香校園,在朗讀中精彩課堂內外,在思讀中豐盈心靈。   做一個市直高中的朗讀者,在思讀中豐盈心靈。  思讀的方式多樣,寫摘抄,寫美文,寫心得。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我語文素養,在朗讀中感悟語文魅力,在思讀中豐盈心靈。
  • 劍橋領思(Linguaskill)於中國內地正式發布
    — 劍橋大學英語考評部重磅推出人工智慧在線英語測試由劍橋大學英語考評部研發的人工智慧(AI)測評產品——劍橋領思(Linguaskill)近日在中國內地正式發布。劍橋領思(Linguaskill)適用於16歲及以上的測評對象,根據不同的目標和計劃測評的英語種類,分為劍橋領思通用版和劍橋領思職場版。劍橋領思通用版適用於日常英語測評,其應用場景包括學校招生、階段性測試和畢業測評等,以及企業機構的日常崗位招聘等。劍橋領思職場版則偏重商務和企業英語應用語境,適用於要求應聘者熟悉專業商務用語,以及涉及國際業務的組織機構。
  • 劍橋領思(Linguaskill)讓英語測評更便捷
    — 劍橋大學英語考評部重磅推出人工智慧在線英語測試由劍橋大學英語考評部研發的人工智慧(AI)測評產品——劍橋領思(Linguaskill)近日在中國內地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