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鬱
「最近讀」是學而優新媒體的常設欄目。我們每周邀請一位學而優的新老朋友,就閱讀、寫作等問題進行同題採訪。
我們期望讀者可以透過這些問答,了解他們的閱讀近況,並通過採訪拼圖,呈現出一幅思想的圖景。
學而優新媒體:最近讀到了哪些好書?
思鬱:最近閱讀的重心是漢娜·阿倫特的著作。阿倫特的學生伊莉莎白·楊-布魯爾撰寫的《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有了新版,湊這個機會,就把阿倫特的著作一起重讀。
阿倫特的著作在中文出版界是出版最多的思想家之一,但是很顯然,對她的很多著作,總覺得重視不夠。我們討論最多的就是她的「極權主義」和「平庸的惡」,對這兩個概念很容易做斷章取義的理解,幸好今年譯林出版了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重新激發了對「平庸的惡」與「極端之惡」的討論,也算正本清源。
學而優新媒體:當前的閱讀興奮點是什麼?
思鬱:這個話題正好接著上面說。今年重讀阿倫特,重點閱讀的是她的《人的境況》、《反抗「平庸之惡」》、《康德政治哲學講稿》等,尤其是《人的境況》這本理論著作,私人以為,這是最被我們忽略的巨著。我幾乎是被一種閱讀的狂喜牽引著逐字逐句地反覆讀這本書。
這本著作重新激發了我的思考。而思考和判斷幾乎就是阿倫特後期著作的生命力,她後期的《精神生活》——中文版的《精神生活》翻譯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很可惜——並未完成,但是對思考、責任與判斷的認知劃分,在我們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有著重要的意義。阿倫特對艾希曼這個戰犯的一個認知就是,他不會思考,或者不想思考,甚至不願意思考,把思考的權力交換給了其他人,比如希特勒,讓元首幫助他做出判斷,從而規避了自己的責任。所謂「平庸的惡」的特質就是這種:無思。而無思正是我們這個大眾狂歡時代裡最明顯的特徵。我正是在阿倫特的後期著作中發現了針對我們這個時代病症的最好良方。
學而優新媒體:最近會重讀一本書嗎?
思鬱:嗯,最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重讀很多書,阿倫特的著作是我重讀的核心。
思鬱在微博上的曬書
學而優新媒體:最近在琢磨什麼問題?
思鬱:問題有很多,人生問題,房子問題,生活問題。當然了,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過一種精神豐盈,可以對抗現實的無力和荒誕,不至於精神分裂的生活呢?
學而優新媒體:近來印象最深的一次交談,是怎樣發生的?
思鬱:沒有,閱讀大概是我最深刻的交談。這也是我的困惑之一,交談成為了最困難的存在,並非沒有對象,而是沒有情境。
學而優新媒體:在你生活的城市,有你喜歡的「文化場所」嗎?
思鬱:我生活在鄭州,這個城市有許多書店,紙的時代書店、松社書店、城市之光等等,也經常有很多文化活動,但參加並不多。上次去「松社書店」參加活動已經是三個月前的事情了,替北京來的小說家朋友站臺。
學而優新媒體:最近一次旅行是去哪裡?
思鬱:回鄉下的老家。
學而優新媒體:可有推薦的網站、app或訂閱號?
思鬱:無。多讀書,少訂閱。
* 思鬱,八零後,河南籍雄性動物,自由寫作者,不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