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手頭,有一張非常好的醫案。它就是著名的中醫皮膚科大家朱仁康老師的醫案。
朱師,1908年出生,卒於2000年。他是當代中醫皮膚科治療領域的泰鬥級人物,生前系中國中醫科學院資深研究員。
有一次,朱師接待一個小患者,年紀才一歲半,男孩。什麼毛病呢?就是溼疹。
原來,這孩子從出生開始大概兩個月吧,就出現丘疹、紅斑,同時消化不好,餵奶的時候便溏。後來,孩子漸漸長大,胃口好起來。但是吃完不久,就拉,而且拉的東西清晰可見,就是之前吃過的那些。這就是中醫所謂「完谷不化」。
小孩子哭鬧不安,特別遭罪。
刻診,見小患者頭皮和臉部有疹子,腿部和腹部也有疹子。小孩身體很瘦弱,臉色也不好。
當時,朱師給開了一張小方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蒼朮、陳皮、茯苓、澤瀉各4.5克,炒麥芽9克,六一散(包)6克。一共是5劑,每日一劑。煎成100毫升,分2到3次服。
當時,還囑咐患者配合一點外用藥。不過,以內服湯藥為主。
結果,孩子用藥5天之後,大便有改善,皮疹有所消退,瘙癢感減輕,晚上能睡個好覺了。於是再用5劑。
用完之後,小患者皮疹消退,大便成形。
這個小醫案不大,但是挺有現實意義。我給你好好說一說。
我以前在養生直播裡曾經提過,我說,任何一種皮膚病,說到底,都有可能是身體內在環境失衡的表現。也就是說,病在皮膚,但問題在體內。大人如此,小孩也如此。
比如說上文提到的這個小患者,雖然舌脈特徵不顯著,但是脾虛有溼的問題已經很明確了。你看,他自從出生以後,就吃啥拉啥,消化很不好。這從專業視角看,就是脾虛、運化失常的表現。
脾虛,則生溼。溼邪聚於內,而現於外。內溼浸淫皮膚,孩子就形成頑固的溼疹。
怎麼辦?我們中醫往往用健脾、利溼、助消化的辦法,通過去除內溼的手段,來改善皮膚表面的溼邪。如此,問題可以得到很好解決。現在,你再來看看朱師的配伍——
這裡頭,蒼朮和陳皮行氣燥溼,茯苓和澤瀉健脾利溼。炒麥芽助消化,健胃氣。六一散清熱利溼。這就是基本意圖。
等孩子的脾強大了,溼邪消退了,可以很好地運化水谷精微了,溼疹自然也就得到控制了。
我把這個小經驗說一說,供讀者朋友們參考吧。前些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附屬醫療機構,出了一本老專家醫療經驗集子。我上頭所述的醫案和小方子,就出自那裡。您要是有興趣,不妨也找來看一看,認真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