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 (記者 蔣雋 通訊員 郭曉東) 我們所居住的城市發生地震的危險有多大?科學家對30個省級城市進行了地震災害危險度評估,廣州排在第25位;而江門地震風險度指數(UERDI)大於0.25,具有較大的風險,專家建議加強對地震的防範。這是昨天記者在廣東科技館舉辦的「地震與思考」地震科普圖片巡展上獲悉的。
地震危險度廣州低江門高
「巡展」展示了中國部分省級城市地震危險度排名的數據,該數據來源於北京師範大學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報告——《中國城市地震災害危險度評價》。專家認為,雖然2008年汶川地震震級低於2001年東崑崙巨大地震,但是造成的損失、受到的關注卻遠遠超過了後者。顯然,這是因為它涉及多個城市(鎮),而後者基本發生於無人區域。
中國重要的大城市發生地震的危險性如何?北京師範大學的科學家對中國城市的地震災害危險度進行了評價。在研究過程中,他們主要考慮了三個指標的影響:導致災害的強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級)、承災體的脆弱性指數(人口、GDP、建築抗震能力)和響應能力(疏散、救援等應急應變能力)。
研究顯示,廣州的地震危險度在30個省級城市中排名第25,居倒數第6,比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城市高,但遠低於石家莊、成都、海口等城市。但江門與懷化、阿圖什、喀什等40個城市,地震風險度指數(UERDI)大於0.25,具有較大的風險,報告建議這些城市大力加強對地震的防範。研究解釋,海口、北京等城市雖近源地震等效震級較高,但受到建築抗震能力較強等人為因素影響,地震風險相對降低。
珠三角不會地震是錯覺
根據文獻記載,珠三角自有人類活動以來,尚不曾發生過超過6級以上的地震,而廣州地區發生地震的次數更少,這讓市民甚至政府官員們造成錯覺,以為珠三角不會發生地震。
專家指出,其實整個中國東南沿海都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而珠三角地區所處的位置,則是7度地震烈度帶,「因此,我們的抗震意識不能麻痺!」
記者在巡展的圖表上看到,廣東沿海地區基本處於地震帶上,其中潮汕地區處於地震烈度8度以上的地震帶上,而幾乎整個珠三角和其他沿海地區都處於7度烈度的地震帶之中。
「動物與地震」夏令營開營
廣州動物園將建地震科普館
時報訊 (記者 孫雯 通訊員 鍾淑筠) 動物的異常反應能否準確預測地震呢?昨日,廣州動物園今夏首期「動物與地震」夏令營開營,參加夏令營的高中生們可以了解地震基本知識、汶川地震前後一些動物異常現象的報導及專家解釋、動物的 「超能力」、避險演習等等。另據透露,動物園將建一座地震科普館。
據動物園科技科的黃志宏博士介紹,此次夏令營主要是為了普及地震常識,除了在特定情況下觀察動物的異常反應之外,還有地震常識、逃生知識的普及。目前廣州動物園重點監測的動物有蜥蜴、蛙、蛇、鶴等,飼養員每天會把動物的異常反應記錄下來,並上報地震局。
此次夏令營分為3期,第一期活動定於7月21日開營,來自市內多所科普示範學校的師生將參與活動。第三期夏令營活動將於8月12日舉行,10~12歲在校學生可報名免費參加,報名熱線:38376574(廣州動物園科技科)。
另據透露,地震局將在動物園投資100多萬元興建廣州首座地震科普館,裡面將陳列圖片和地震動物資料等,作為長期普及地震知識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