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兩年多前因為兩票制開始關注醫藥流通行業,從帶頭大哥國藥股份(SH:600511)開始著手觀察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國藥看多了,復星醫藥(SH:600196)的名字就在眼前出現得越多原本只是對醫藥流通行業的關注慢慢地變得不務正業起來,視線慢慢轉移到復星醫藥身上,更準確的是轉移到郭廣昌身上。
其實對復星醫藥的印象就和市場大部分分析一樣,是一家醫藥醫療的投資公司,郭廣昌看來看去都更像一個投資人而不是企業家。這個和大部分的醫藥企業老大有著非常顯著的區別。這種區別也走出了與別不同的路。
國藥控股對於復星醫藥不單單是一筆非常成功的投資,更是復星醫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基石。國藥控股自2006年上市開始,營業額由237億翻了11.7倍到2017年的2777億,利潤從2006年的1億翻了將近53倍到2017年的52.83億。而國藥控股對復星醫藥的扣非淨利潤貢獻一直以來處於非常高的比例,直至2018年半年報仍貢獻超過62%。
國藥成為了復星醫藥在製藥、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發展上核心基礎,猶如巴菲特的保險公司在伯克希爾的位置。國藥控股為復星醫藥帶來的不單是財務上的,在併購和合作上國藥全國流通領域不可動搖的霸主地位提供了其他對手不具備的強大競爭優勢。也為復星醫藥旗下的製藥企業發展創建出足夠的時間空間。
國藥對復星淨利潤貢獻一直處於很重要的位置:
非經利潤貢獻比例一直在減少,不過貢獻值比較穩定:
國藥和非經利潤佔復星醫藥淨利潤一直超過7成,製藥、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及檢測板塊三個板塊對復星淨利潤貢獻在3成以下。這可是市場過去對復星醫藥估值相對其他醫藥公司要低。但我們無法否認復星醫藥在過去在製藥板塊所取得的成長是令人期待的。
18年半年報顯示,復星醫藥在研新藥、仿製藥、生物類似藥及一致性評價等項目240項(其中:小分子創新藥13項、生物創新藥10項、生物類似藥17項、國際標準的仿製藥131 項、一致性評價項目55項、中藥2項、外部引進項目12項), 5個項目正在申報進入臨床試驗、36個項目正在進行臨床試驗、61個項目等待審批上市。
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有序推進,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施力達)、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啟程)、 阿法骨化醇片(立慶)等 3 個產品已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
與此同時,抗腫瘤藥物產品線進一 步豐富,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已有 9個單抗產品(包括 4個創新單抗)、13個適應症於中國大 陸獲臨床試驗批准,2 個單抗產品、1個聯合療法於中國大陸獲臨床試驗申請受理。
其中:5個產 品已經進入臨床 III 期、1個產品申報生產(即利妥昔單抗注射液)並納入優先審評程序藥品注 冊申請名單;3 個創新單抗於美國、臺灣地區獲臨床試驗批准;1 個創新單抗於澳大利亞獲臨床試 驗批准;注射用重組抗HER2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於中國大陸及歐洲同步推進臨床試驗;合營公司復星凱特的首個產品FKC876獲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註冊審評受理。
已過Ⅲ期臨床在生產申請的還有新併購GlandPharma的伊諾肝素鈉。萬邦的重組甘精胰島素注射液、重組賴脯胰島素注射液和重組人胰島素注射液均進入Ⅲ期臨床。
大批的在研藥,為數不少的重磅藥進入臨床為復星醫藥帶來值得期待的未來,也為復星醫藥帶來沉重的研發經費。2018年上半年,復星醫藥研發費用大幅攀升近9成。在可看到未來,費用化研發費會繼續高速增長。
而一直以來作為主要的利潤貢獻板塊國藥已經從頭10年的暴力增長轉入平穩期,非經收入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是已經進入慢車道。而醫療服務板塊的重資產模式和未來不斷快速增長的研發費用在資金層面形成一定的衝突。復星醫藥在未來資金需求巨大,也會成為企業發展其中一個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而製藥板塊無論從主觀願望還是客觀情,在今明兩年在增收和增盈上都必須要走上快車道去緩解資金壓力。
當然復星醫藥擁有很多優質資產,資金壓力雖然是個問題但不相信會是一個真正的難題。另外,復星醫藥雖然淨利潤貢獻主要靠國藥和非經,但在不考慮研發投入的情況下,復星醫藥的製藥板塊利潤已經大幅高於國藥的貢獻。
無論怎麼看,復星醫藥最差也是個高配版的華潤醫藥(HK:03320),當市價掉到和華潤一個水平時真的不要錯把餡餅看成陷阱了。
來源:http://www.gongchang.fund/news-detail-18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