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懲治貪汙擴大化造成了冤假錯案:以明朝空印案和郭桓案為例

2020-12-16 天楓說

貧苦出身的朱元璋,在明末的農民旗一中逐漸發展壯大,擊敗群雄,驅逐蒙元,建立了大明王朝。成為皇帝的朱元璋也深知自己為什麼能從一介貧民成為大明王朝的皇帝,除了他自身的才能之外,一方面是身邊跟著一幫子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輔助他,另外一方面是元末的政局給朱元璋提供了舞臺。

元朝末年統治腐敗,貪汙橫行,統治者橫徵暴斂,賦稅都收到幾十年之後,農民揭竿而起,這也給了朱元璋機會,從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人成為了大明的開國太祖,一下子從被剝削階級變成了高高在上的統治者。

身份地位改變了但是有些東西沒有改變,比如朱元璋比較痛恨貪汙,特別是他成皇帝之後,集中手中的權力大規模的打擊清洗貪汙害民、營私舞弊的中央和地方官吏。無論是為了他朱明王朝的統治,還是因為朱元璋幼年的經歷,反正朱元璋十分痛恨貪汙。他制定了嚴刑峻法,對於官吏貪汙進行嚴苛的處置,什麼剝皮實草,抽腸等刑罰在朱元璋時期十分正常,這些大部分是針對貪官的,對於貪汙現象,朱元璋從來都不會姑息,甚至還會加大處罰力度,明初的著名的貪汙案空印案和郭桓案,就可以看出來朱元璋對貪汙的重視和對貪腐官員的痛恨。

到底什麼是空印案和郭桓案,它們又怎麼和貪汙案扯上關係了呢,小楓就帶著大家一起看看。

先來說說空印案,對於空印案發生的時間,現在沒有確切的時間,有的認為是在洪武九年,還有的認為是在洪武十五年,這是一個什麼案件呢,其實類似於今天在一張白紙上蓋上公章,然後再寫上內容。

在明朝立國之後規定,各布政使司、州、縣每年都必須派出專門的會計(計吏)到戶部,然後報告地方的財政收支的帳目。而且是按照層層上報的原則,比如縣報給州府,州報給布政使司,然後布政使司報給戶部,不能越級,等到戶部審核的數目和各布政使司上報的數目完全一致才能結帳,如果有一丁點不一樣的地方,戶部就會將表冊全部打回重寫。

打回重寫就出問題了,雖然各布政使司距離京師最近的也有千把裡地,但是距離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填寫表冊之後還需要蓋上原來官府的大印,這就有了很大的問題,地域遼闊,返回去蓋上印的時間最短也需要幾個月,長的話,那就需要一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蓋上印是不合法的,可是蓋上大印之後,就粗過了對帳銷帳的日子,那也要受到懲罰。於是為了減少麻煩,避免戶部的挑剔,會計們(計吏)往往帶著蓋上印的空白表冊,這樣以來就省了時間,這在全國已經形成了半公開的秘密,一直沒有出事。

可是朱元璋發現了這一個秘密,他認為這其中一定有貓膩存在的,於是下令嚴查,全部不少張印的長官被誅殺,佐貳官被杖則流放百人,其後又牽連的不少的人,隨即而來的是沒有人敢在用蓋上印的空白表冊,在一段時間內談冊色變。一度造成的恐慌。這就是明初著名的空印案。

空印案是朱元璋認為的一起貪腐案,他對空印案的處置表現出朱元璋對貪腐整治的決心,可是在空印案發生不久後,又出現一起重大的貪汙案,這一次比空印案的影響更加大,這就是郭桓案。

洪武十八年,御史餘敏,丁廷舉告發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李彧和趙德全等與戶部侍郎郭桓以及胡益、王道亨等勾結吞沒官糧。朱元璋接到舉報之後十分重視,然後直接下令逮捕相關的官吏,令法司拷問結果讓朱元璋大吃一驚,這些官員的膽子也太大了。

首先是吞沒浙西地方的秋糧,當年該地區應該入庫秋糧450萬石,可是實際入庫260萬石,剩下的190萬石被戶部侍郎郭桓等官員吞沒。

其次收取地方的錢鈔,郭桓等人收取浙西等府的錢鈔50萬貫,致使府州縣官黃文通等共同作弊。

最後最嚴重的是將夏稅秋糧全部歸於自己所有。應天等五州府縣有數十萬畝沒官田地夏稅秋糧,被官吏張欽等一起作弊,沒有一顆上交倉庫,被郭桓等人給瓜分了。

這是貪汙的事實,牽扯到的官員那就更加的厲害了,牽扯到的有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麥至德等,六部之中有兩部的尚書被牽扯到其中,侍郎好幾個人,朱元璋臉黑了,直接將趙瑁等人棄市,六部自左右侍郎以下,郭桓等數百人被處死,這就是震驚大明的郭桓案。

之前我們說過朱元璋對貪腐案懲罰的力度很大,空印案和郭桓案都是大案,所以朱元璋處置的也比較嚴格,空印案中地方上數百掌印的主官被處死,佐貳官被杖則流放,而郭桓案則更加嚴重,六部尚書中的兩個被處死,侍郎等數百人被處斬,更有地方無數的人被牽連,你以為這就完了,並不是,朱元璋實行了更為嚴厲的措施,懲治貪腐的規模迅速擴大,甚至一些無辜的人也被牽連,冤殺了好人。

雖然朱元璋懲治貪汙的初衷是好的,特別是空印案和郭桓案影響太壞,不懲治的話,對天下影響巨大,但是打擊面太大了,造成了不少的冤假錯案,這主要源自於朱元璋的沒有證據,而僅僅憑自己的懷疑就定罪,這樣的事情在空印案和郭桓案中有不少。

在空印案爆發的時候,湖廠按察使僉事鄭土元受到牽連,這是一位清官,剛直而且有才學。任職其間,荊襄衛所軍隊擄掠婦女.官吏都不敢過問,他找到衛所軍官,叫他們把擄掠婦女全都釋放。安陸有冤獄,他冒著觸怒御史臺的風險,替他們上書平反。因為空印案鄭士元也被下獄。他的弟鄭土利曾上書為之鳴死,朱元璋沒有聽其申訴,把他和鄧士元都罰到江浦去做苦工,當是無數的百姓為之奔走鳴冤。

鄭士元劇照

還有一個官員,叫方克勤,這是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他的兒子比他更加出名,他有一個兒子叫做方孝孺。方克勤生活非常簡樸,一件布袍穿了 十年也沒有更換,一天只吃餐帶肉的菜, 老百姓歌項他是「我民父母」。這樣一位官員也因為空印案被錯殺。

如果說他們貪贓枉法被下獄或者被殺,那是理所應當的,可是他們是好官,就因為貪汙案的擴大化而受到了牽連。

在郭桓案爆發後,牽扯被處死的各地布政使司的官員有一萬多,地方鄉紳和地主更是不計其數,這還不算,因為郭桓案的影響,朱元璋甚至憑藉自己的主官意識,一旦某人被認為不軌,就會直接被處死

因這兩起大案持續時間很長,到後來,朱元璋一旦懷疑某人不軌,就將其下獄處死,因為主要朱元璋認定你貪汙那就必死無疑。

當時的蘇州知府金炯認為,全府的稅糧不均,使官、民田之間輕重過於懸殊,主張將兩者攤平,這個想法得到了戶部尚書滕德懋的支持。朱元璋接得奏書,擔心國家收人受到損失,堅決反對,還對他們的建議產生懷疑,認為他們圖謀不軌。於是,朱元璋派人暗中查訪金炯,發現他家的民田比官田少,遂以「自私自利對皇上不忠」的罪名處死了他。並把滕德懋抓進了大牢,不久以「盜用軍糧十萬石」的罪名處死他。

滕德懋死,朱元璋暗中派人查看滕的妻子,滕的妻子正在家裡紡麻,來人告訴她,滕德懋因偷盜軍糧十萬石,已被處死。誰知這位妻子聽後鎮靜自若,以略帶諷刺的口氣說:「我丈夫偷盜國家那麼多糧食, 卻從不捎些回來贍養我們妻兒老小,他可真是該死!」官員報告朱元璋,朱元璋對此不能理解,也不相信,便派人檢查滕德懋的肚腸,結果發現裡面全是粗糧草菜,於是,又下令買棺收拾滕的屍首,送其家中安葬。這只是一個縮影,在當是這樣的事情很多,也是因為郭桓案發生後,朱元璋對錢糧之類的比較敏感,凡是牽扯到這些的人,都比較慎重,甚至要嚴厲處罰。即便是「郭桓案」,雖然定性是正確的, 但供詞牽涉諸省很多官員,死者數萬人,使得許多地主都傾家蕩產,造成了株連過甚的現象。

這兩件案子原本是貪汙案子,朱元璋懲治貪汙也是應該的,殺一批,能夠暫時止住貪汙之風,可是到了最後,處置的人太多,其中有不少冤假錯案的發生,甚至一度引起來了反彈,就那郭桓案來說吧,一度造成了三吳一代,浙東浙西地區的一些名門大族受到牽連,他們最終聯合起來上告,朱元璋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最後處死辦案的官員吳庸來平息眾怒,並且說:朕詔有司鋤奸,顧復生奸擾吾民,今後有如此者遇赦不宥!可惜替朱元璋辦理此案的吳庸成了朱元璋平息眾怒的棄子,被殺,不得不說有點可悲。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的本意是嚴厲處置貪汙之人,殺雞儆猴,讓其他人不敢有貪汙的念頭,這個初衷是好的,但是在處理這兩起貪汙的時候,打擊面太廣了,以至於一些無辜的人被牽連進去,最終導致冤家錯案,甚至一些好的官員被牽連進去。而朱元璋只採取鐵血處置貪汙,沒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註定他懲治貪汙只是一時之功,在他死後他的這一套手段,他的後繼之君再也沒用過。可見懲治貪汙不僅靠鐵血也要有一套制度保障,當然了在朱元璋那個時代,那是最有效和見效最快的手段。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時期懲治貪汙的三大案件,老朱整頓的決心,歷朝歷代之最
    明朝建立後不久,接二連三發生了三起著名的貪汙案件。而這三大案件處理的人數之多,處罰之嚴厲自古罕見,可這些人恰恰是屢教不改。第二:郭桓案讓老朱對貪官汙吏很是痛恨,於是大開殺戒1:戶部侍郎郭桓貪汙讓老朱很是痛恨
  • 明朝官員郭桓貪1200萬兩,等於一年稅收,朱元璋懲治方式太解恨
    先說說史冊的洪武時期四大案,「胡藍兩個案件放一起」被殺官員達到5萬,「空印案」被殺官員更是明朝上下1170多個縣衙,都有官員被殺,人數達到1萬餘名,平均一個府衙被殺者達到10名。第四個案件便是今天要講的「郭桓案」,此案被殺的官員更是達到數萬人,明朝六部侍郎全被斬殺,六部以下官員更是沒有倖免。可以說,此案發生後,所謂的朝廷六部「禮、吏、工、兵、戶、刑」全部成了光杆司令。從這可以看出,「郭桓案」算是洪武時期最嚴重的案件了。
  • 都說空印案是冤案,那麼朱元璋真是個心理變態的殺人狂魔嗎?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肅清吏治、懲治貪汙,採取了非常殘酷的手段,其典型就是洪武年間的四大案。胡惟庸案與藍玉案,還有清洗開國元勳的意味在其中,至於空印案和郭桓案,就完全是對官場吏治的整頓了,兩次大案一共牽連殺死了七八萬人,不可謂不是人頭滾滾。
  • 歷史故事——明初四大案之一的「空印案」
    首先他非常不喜歡蒙古元朝時代已經出現的官僚們的舞弊行為,使用空印會給貪汙大開方便之門。其次是朱元璋覺得這些底下官員搞出「空印」,是對皇權的威脅。於是他決定要殺雞儆猴,誅殺空印案的涉案人員,以維護自己的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史載,朱元璋的反應是「盛怒」,認為這是欺罔行徑,丞相、御史都不敢諫言。下令,主印官員處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軍。
  • 朱元璋告訴你反貪汙腐敗不能只靠殺人
    再者,像明初四大案中的空印案、郭桓案,也完全跟殺功臣基本不沾邊了,朱元璋一樣下手狠毒,甚至更狠。明太祖朱元璋畫像空印案和郭桓案,都是針對的官員腐敗問題。空印暗中,朱元璋把所有地方主管大印的一把手官員全部砍頭,副職全部打一百棍然後充軍,整個受牽連的官員達數千人。
  • 當上皇帝後的朱元璋,為何殺盡昔日部下?連教書先生也不放過
    首先要說的就是空印案,因為每年布政司下屬的各級地方都要派人到戶部來核對錢糧還有軍需事宜,所有事務都必須和戶部審核完全相符後方可過審,如果有不同的地方就要重新"蓋章"。可在那個交通不方便的年代,回去蓋個印再回來,過年就要在京師過了,於是便攜帶蓋好印的空白書冊,就因為這件小事,被朱元璋知道後大為震怒,嚴懲所有空印官員,屠殺數百名官員,其中不乏好多陪他打下江山的功臣。然後是胡惟庸案,李善長和宰相胡惟庸聯手,一起排除異己,安插羽翼。
  • 朱元璋大肆誅殺開國功臣的動機是什麼?並非完全是為了鳥盡弓藏
    朱元璋執政時期牽連最廣泛的案件莫過於洪武四大案,即「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明朝的開國功臣被殺掉的十有八九都是因為牽扯進了這些案件,朱元璋引爆這四大案的動機其實各有不同,本文就借朱元璋發動這幾起大案的動機來聊聊為什麼要殺開國功臣?
  • 明初四大案之一,空印案到底是什麼意思?和開國功臣有關係嗎?
    明朝朱元璋年間有過四大案,當中有被朱元璋認為是威脅老朱家統治的人,也有老朱整頓吏治、懲戒貪汙而發生的。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其中之一,空印案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貪汙腐化現象。那麼這個空印案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能夠讓老朱大開殺戒呢?明朝建立後,有些東西也從元朝延續過來了,其中之一就是這樣的空印。簡單的說就是帶有空白文書的印信。明朝當時有個規定,每年各布政司、府、縣要向戶部提交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帳目。
  • 不教而誅還是寬嚴皆誤:明朝監督體系不是只有錦衣衛和嚴酷的《大明律》
    不過後來,就是覺得海瑞一說就是「根據大明律」如何如何,很是感興趣,又看到東廠陳洪,還有錦衣衛等機構,想著就看看明朝的權力監督體系。仔細看看,遠不止錦衣衛和大明律了!!!在洪武時代做官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危職業,「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
  • 漢語大寫數字和反貪官
    一位大學經濟系的朋友和我聊起一個蠻有意思的明朝典故
  • 明朝大冤案「空印案」,折射出朱元璋思想的僵化和心中的恐懼
    明朝大冤案「空印案」,在當時可是震驚朝野,就算是今天在讀這段歷史的我們,也不禁為之震驚。因為那段歷史而喪命的官員其中不乏許多有名的大清官,可是就是如此也逃脫不過的。當時在位的皇帝就是敢作敢為而又十分有性格的朱老爺子朱元璋。
  • 嚴明以馭吏 寬裕以待民—朱元璋的為政之道
    事實上,從貧困地區和赤貧家庭起家的朱元璋的政治追求是確保百姓的基本生存條件,增強他們對明朝的向心力是朱元璋的最高追求。推翻腐敗無能的元朝和構建清明廉潔的明朝是朱元璋的一貫理想,也是前後連貫的一件事。而要使農民不走投無路,就必須想方設法解決官民矛盾。  治吏和安民是傳統中國政治的兩大核心任務。
  • 明初「空印案」還原
    比如說,明朝初年的「空印案」。「空印案」大致是這樣的:在明太祖朱元璋執政年間,他發現帝國的地方官員到中央報帳的時候,都會隨身攜帶蓋有印信的空白書冊。之所以會這樣做,官僚們給出的解釋是:因為錢糧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損耗,而戶部在審核各地財政報表時又非常嚴格,一定要精確到小數點後好幾位,稍有不合,立即作廢重報。
  • 何為官僚政治?明初「空印案」給出完美解答:官僚與皇權爭奪資源
    比如說,明朝初年的「空印案」。「空印案」大致是這樣的:在明太祖朱元璋執政年間,他發現帝國的地方官員到中央報帳的時候,都會隨身攜帶蓋有印信的空白書冊。之所以會這樣做,官僚們給出的解釋是:因為錢糧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損耗,而戶部在審核各地財政報表時又非常嚴格,一定要精確到小數點後好幾位,稍有不合,立即作廢重報。
  • 胡惟庸案為明朝第一冤案?通過李善長的死,就知道朱元璋鳥盡弓藏
    明初四大案也稱洪武四大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主導的四大案件,包括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以及藍玉案。朱元璋通過四大案將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自此明朝的中央集權及君主個人權力達到新的歷史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