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誅還是寬嚴皆誤:明朝監督體系不是只有錦衣衛和嚴酷的《大明律》

2021-02-13 小警佩珩

 

 偶爾讀書,翻到了黃仁宇先生的回憶錄《黃河青山》,裡面對解放戰爭、在美國的生活等回憶,讀起來讓我這個不是愛讀書的人覺得索然無味,但是裡面他反覆在說《萬曆十五年》的出版與否,因為原來也曾經讀過一遍,覺得明史的寫法與我初中高中學習的歷史知識和切入點頗為不同,倒是很有想法。這部書,由於《人民的名義》裡高育良書記屢次提起,又一次的衝擊到我們的眼球。

翻過來,我又對於《大明王朝1566》想著再看一遍,於是衝了一個月的會員,在優酷上看看,對於海瑞,裕王爺,嘉靖,趙貞吉,嚴嵩等人的鬥法至今歷歷在目。不過後來,就是覺得海瑞一說就是「根據大明律」如何如何,很是感興趣,又看到東廠陳洪,還有錦衣衛等機構,想著就看看明朝的權力監督體系。

仔細看看,遠不止錦衣衛和大明律了!!!

在洪武時代做官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危職業,「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對貪汙官員,朱元璋毫不手軟,除惡務盡,寧可錯殺一千,也絕不放過一個,所以一件貪汙大案到後來竟演化出無數冤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空印案」和「郭桓案」,被牽扯到這些案件中的人,毫不留情地都被殺了。

但朱元璋也知道,一味地殺戮並不能解決問題,也很注意對官員的思想教育。在地方官員上任之前,他都要找他們進行誡勉談話,講如何抵禦貪汙受賄的誘惑。他說,老老實實守住自己薪俸過日子,就好像守住井底之泉。井雖不滿,卻可以每天汲水,泉水不會幹。貪汙腐敗,一旦事發,不僅受牢獄之刑,服勞役之苦,甚至家破人亡,貪汙受賄得來的錢財也非屬已有。他告誡官員們:「朕行先教後誅,不是不教而誅。爾等若是不聽話,硬是要貪,那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此外,朱元璋鑑於元朝法律的「寬縱廢弛」,就在正式建國的前一年,命中書省以唐律為藍本,制訂《明律》。以後又根據新的情況和實踐經驗多次進行修改,洪武三十年(1397)重新頒布的《大明律》,對反貪腐的條令規定的既簡明,又嚴厲。除了《大明律》外,還有他在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間親自主持編訂《大誥》。《大誥》是一部律外法典,共四編。《大誥》在洪武年間共印行數千萬冊,每戶一本,「家傳人誦,得以懲戒而遵守之。」洪武二十五年,又編《醒貪簡要錄》,頒布全國以警誡官員。

《大誥》一名,原出於《尚書》,記敘了周公東徵殷商遺民對臣民的訓誡。朱皇帝以此為法典名稱,當是取其懲治奸頑、予以訓誡之意。在朱元璋親自為《大誥》起草的序言中,言明其法典宗旨是為挽救頹廢的時勢,將害民之事理昭示於天下,並以法律約束諸司,防止官員貪贓酷虐於民。正是為此,《大誥》賦予百姓們捉拿汙吏的權力。此外,朱元璋在午門外特設「鳴冤鼓」,民間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討不回公道,可上京擊鼓直接告御狀。

為了掌握官員貪腐的證據,朱元璋還加強了監察機構的建設。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創立「六科給事中」機構,對應監察「六部」官員。給事中品級僅七品,但是權力很大,六部上行下達的文件均要經過給事中,並且由給事中負責提出駁正意見,皇帝交派事務由給事中負責督辦,一旦遷延即奏報皇帝。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進一步改革中央監察機構,設立「都察院」取代御史臺,都察院最高官員都御史與六部平行,合稱「七卿」。都御史直接向皇帝負責,考察彈劾百官。都察院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任命110名監察御史,分管十三道。御史不定期代皇帝巡查地方,「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劾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都察院和六科之外,朱元璋又建立了錦衣衛,在各地均有眼線,監督官員及百姓做到了無孔不入。這些監察機構相互之間並不統屬,還有互相監督的功能,以防濫用權力,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督體系。

不過到了萬曆年間,這麼嚴格的法律也不起作用了。

我們來說說海瑞。

海瑞對於我們來說,太有名了。為人剛正不阿,只要是看不過眼的事,不僅貪官汙吏他敢參奏,就是皇帝老子他也照罵不誤。海瑞罷官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詳。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海瑞以六品的芝麻官職向嘉靖皇帝朱厚熜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他慷慨激昂地寫道:"嘉者,家也;靖者,淨也。嘉靖嘉靖,家家淨也!"氣得朱厚熜直哆嗦。

  

       海瑞寫這個奏章的時候,把棺材都準備好了。嘉靖皇帝當時臉紅耳熱,甚至命侍衛把他抓起來,但最終坦言:「海瑞這個人像比幹那樣的忠烈,我卻不是商紂王,我不會殺他!」

  可見,海瑞也是有智慧和策略的。

海瑞生平最著名的事不僅僅是罵皇帝,還有嚴厲打擊各種貪官汙吏。嚴懲貪官汙吏,貪了幾十錢的官員都處以極刑。主張任何事都要道德、禮法規矩。

但是在明朝這一年,法治精神根本行不通,連皇帝都說他迂腐。於是他死的也就很寂寥,那一年就這麼死了。

我是亂談歷史,各位法家別見笑。一點思考而已。

相關焦點

  • 明朝「錦衣衛指揮使」什麼級別?正三品官階,堪比兵部侍郎
    錦衣衛這一機構,最早是設立於朱元璋時期。當時的錦衣衛,其實更接近於皇家侍從、儀仗隊這類的角色,而不是搜集情報。他們會在皇帝出巡,或者祭祀,以及其他重大典禮上,隨同皇帝出行。也會在官員跟皇帝講課,貢士參加殿試,親王出行時負責保衛工作。
  • 朱元璋建立錦衣衛後卓有成效,為何幾年後就廢除了錦衣衛了?
    導言:朱元璋建立錦衣衛後卓有成效,為何幾年後就廢除了錦衣衛了?在明朝時期,朱元璋所建立的錦衣衛是將並沒有廢除,只有由表面工作者轉為地下工作者,成了當時明朝皇帝最為堅實的力量。於是朱元璋決定監控朝中大臣的一舉一動,朱元璋對於其他人不是很放心,於是將自己的儀鸞司撤銷改編為錦衣衛都指揮使簡稱「錦衣衛」。錦衣衛除了做好以前的侍衛工作以外,還負責對官員的偵察,緝捕、審訊、暗殺等工作,來維持自己皇位的穩定,在戰爭期間錦衣衛還有著刺探敵情的作用。
  • 明朝最慘錦衣衛指揮使:本想耍威風,卻被一群文官活活打死
    錦衣衛是明朝的特務機構,直接隸屬於皇帝,可以隨便抓人,且不受到刑部的制約。因此在明朝時期,錦衣衛非常囂張,不僅京城百姓怕他們,就連外地人也十分畏懼,看到那些「鮮衣怒馬」、「操京師口音」的人,都會躲得遠遠的。
  • 明朝的廠衛是什麼意思,分別是指什麼
    廠衛,是明朝內廷偵察機構。廠,指東廠、西廠、大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1.錦衣衛,是明朝專有軍政搜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依仗和侍衛。
  • 古代三大神秘機構,最厲害的不是錦衣衛,這個女人控制的排第一
    錦衣衛是一個很神秘的機構,甚至錦衣衛內部的人都彼此不認識,在歷史上,像錦衣衛這樣的神秘機構很多,不過最厲害並非是錦衣衛,錦衣衛最多只能排第三。第三 錦衣衛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為了防止手下的驕兵悍將和文臣,組建了錦衣衛這樣的一個神秘機構,這個機構直接歸朱元璋自己掌握,是皇帝直屬的。
  •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曾經大名鼎鼎的錦衣衛幹什麼去了?
    於是他創建了親兵衛都指揮使一職,使之成為自己的貼身護衛,負責儀仗與保衛工作。建國後,由於朝中政治鬥爭激烈,加之朱元璋生性猜忌多疑,總是擔心大臣對他不忠。他便在這支親軍中精心挑選一批家世清白、忠誠可靠的人,嚴格訓練後組成密探,稱之為「拱衛司」,外出四處刺探消息。這就是明朝特務機構最初的雛形。
  • 明朝的東廠、西廠、錦衣衛分別是幹嘛的?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錦衣衛在理論上是皇帝的儀仗部隊。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鑑於錦衣衛的前身之一是親軍都尉府,所以它其實是受皇帝直接控制的禁衛軍,所以,錦衣衛的人員都是軍人;同時鑑於錦衣衛的另一個前身是儀鸞司,所以和皇帝郊天祭祖、巡狩出行、宮廷享宴的安排布置和物料食物等的供應也有關。這些職能在錦衣衛成立後也是繼續存在的,但是,錦衣衛更為重要的,也是更能顯示其勢力是因為其掌握了皇帝賦予的巡查緝捕職能。
  • 東廠與錦衣衛權勢的此起彼落!明代自創刑法之錦衣衛及鎮撫司獄
    東廠和錦衣衛,似乎沒有勢均力敵的時候,一般而言,通常的狀況都是: 東廠權勢較強的時候,錦衣衛就依附於東廠; 東廠氣焰稍弱的時候,錦衣衛就會凌駕於東廠之上。
  • 古代沒有工資卡,那明朝的6萬錦衣衛,是怎麼領取工資的?
    眾所周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寒微,從小吃了很多苦頭。所以,在他當時皇帝後十分痛恨貪官汙吏和欺壓百姓的官員,為了專門整治這些官員,加強皇帝的集權性,就設置了拱衛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錦衣衛。他們是一隻直接由皇帝指揮的特殊隊伍,監察的對象只有一個就是官員。如胡惟慵、藍玉等官員就是被這隻機構檢舉揭發到了朱元璋手裡。
  • 明朝的四大特務機構,誰最厲害?都以為是東、西兩廠,其實並不是
    明朝的錦衣衛作為特務機構,想必很多人已經了解。但鮮有人知的是,除了錦衣衛之外,明朝還曾出現過三大特務機構。每當緹騎出動時,天下必會因此騷動。四大特務機構掌權時期,上至藩王宰相,下至普通百姓,幾乎都處於其監視之下。若是有人稍稍拂逆了他們的命令,就會面臨家破人亡的悲慘下場。
  • 阿扁錦衣衛指揮使
    ▲王育敏再追問,這樣的說法,跟一般民眾的認知見解相去甚遠,陳師孟直接回答,「一般民眾怎麼想,那個不是我能考慮的」。阿扁錦衣衛指揮使「監委」被提名人陳師孟正在上演穿越時空劇。「立法院」民進黨的「委員」分立「監察院」大門兩側,拱手躬身為禮,恭送身披夜行衣,腰配寶劍,一身勁裝的陳師孟,進入「監察院」。這時,「監察院」的銜牌淡去,顯現的名銜:錦衣衛指揮使院。
  • 東西廠和錦衣衛,明朝皇帝的特務機構和私人衛隊,誰的權力更大
    要說錦衣衛先要說一說明朝的衛所制度,按照這項制度規定: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一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並設有衛指揮、千戶、百戶等官。明朝的衛所可以分為皇帝親自統領指揮的和非皇帝統領的,由皇帝親率的軍隊叫親兵各衛,又叫上十二衛,錦衣衛就是上十二衛之一。洪武二年的時候朱元璋把自己的親衛軍改為親軍都尉府,又把當時負責皇帝儀仗的儀鑾司也劃到了這個部門。
  • 明朝一共有30個錦衣衛頭子,數他膽小,辦案時因恐懼而「發了瘋」
    錦衣衛凌駕於朝廷司法機構之上,直屬於皇帝,錦衣衛頭子也就是指揮使,都由皇帝最寵信的心腹擔任。明朝從建立到覆滅,近三百年間,一共出過三十個錦衣衛指揮使。他們都是皇帝的忠實鷹犬,狐假虎威,為虎作倀,不知有多少忠臣義士死在他們手中。不過,這個職務地位雖高,口含天憲,威風八面,卻並不好幹。
  • 明朝滅亡時,號稱明朝最強的15萬錦衣衛做了什麼,怎麼沒有救國?
    這是明初,一個新生政權,開國皇帝朱元璋因他的性格和經歷迫切需要一種東西來監督臣子,鞏固自己來之不易的皇位。而這種情況下,錦衣衛就這樣問世了。 剛出爐的錦衣衛:此時這一御用機構名字並非錦衣衛,它的前身是拱衛司。人家全稱「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雅稱為緹騎。
  • 明朝時期,錦衣衛與東、西廠有什麼區別,哪一個權力最大
    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大家知道,他們是明朝的特務機構。但是,他們成立的背景,隸屬關係,權力大小,很多讀者並不清楚,小編用這篇文章,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對中央和地方政權機構,進行了巨大的改革。
  • 明朝四大特務機構分別是什麼?哪一個最厲害?
    明朝四大特務機構分別是: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可以說當這四個機構並存的時候,也是中央集權最甚之時。政治高度緊張,人人自危。錦衣衛錦衣衛,是明代專有軍政特務機構,其前身為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稱「親軍都尉府」。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
  • 朱元璋至朱祁鎮時期的錦衣衛:明代自創刑法之錦衣衛及鎮撫司大獄
    大明王朝的錦衣衛大獄,其實和後漢的侍衛司獄是有些接近的。 無論是後漢的侍衛司獄,還是明朝的錦衣衛獄,它們在陰暗之中拘系、在牢獄之中施虐,其為害之毒、作惡之烈、遺害之深,都是無可比擬的。
  • 古代公務員最帥制服,一文可看懂錦衣衛飛魚服
    皇極殿(清朝太和殿)大朝,錦衣衛和文武百官各色人穿著不同服裝 影視作品中的錦衣衛穿著黑色的飛魚服,顯示出冷靜、冷酷、決絕、孤傲、自負、肅殺的神秘氣質……但是且慢,
  • 《明清十大奇案》之「錦衣衛烈女奇冤」是怎麼回事
    明朝中葉的「錦衣衛烈女奇冤」,就是這樣一樁案件。錦衣衛在明朝是一個很特殊的衙門,這個衙門直接為皇帝效命,待遇好、專橫跋扈,錦衣衛的大牢裡就沒有幾樁清白案子,基本上都是屈打成招的冤案。李玉英的父親就是一名錦衣衛千戶,千戶的職位是可以由兒子繼承的,算是中等高官了。
  • 明代的錦衣衛指揮使是個什麼級別的官?
    這當然和陸氏家族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蘊是分不開的,不過,也有人質疑說,這支陸氏這麼厲害,很大程度上都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陸炳。陸炳是整個明代最有權勢的錦衣衛指揮使。在錯綜複雜、嚴酷慘烈的朝廷政治鬥爭中,陸炳是明朝唯一一個能兼任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和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的人,他把一個臣子能被封的官都封了,榮寵至極。說起「三公」「三孤」,其實到明朝就已經不過是個虛銜而已,「三公」高於「三孤」,「三公」中太師高於太傅又高於太保,按照慣例,一般「三公」只能由公侯伯這些勳臣獲得,文臣最高僅能獲得「三孤」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