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上海12月14日電(記者 王淑娟)日前,記者從建行上海市分行獲悉,該行的普惠金融貸款餘額已突破500億元大關,受益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近4萬家,其中首貸客戶超過3000戶。具體來看,僅2020年當年,該行已累計投放普惠貸款逾900億元,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加速實體經濟復甦注入了強大的金融源動力。
作為推進普惠金融建設的「排頭兵」,建設銀行率先將普惠金融確定為全行三大戰略之一。據悉,建行上海市分行通過延期還本付息、無還本續貸等方式,今年累計為4202家小微企業提供了超過30億元的資金支持。同時,建行方面聯動上海市中小微企業政策性擔保基金中心,共同開闢綠色通道、簡化申報流程,最大程度發揮銀政風險共擔模式優勢,為小微企業増信,當年累計投放貸款超過14億元,其中涉農領域佔比23%。
以往小微企業融資難,難在「信用難評價、效率難滿足」。建設銀行將數據作為資產,內部挖潛和外部共享並重,整合大量對公、對私客戶數據,連通工商、稅務、房產等外部信息,將客戶的經營行為、消費行為等轉變為可量化數據,形成全息客戶畫像。創新推出「小微快貸」線上化業務,構建「批量化獲客、精準化畫像、自動化審批、智能化風控、綜合化服務」的「五化」數字普惠新模式。
「依靠金融科技的力量對小微企業精準畫像,使得普惠金融業務能夠高速、高質增長,有總行戰略的要求,也是我們自身發展的需要。」 建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李華表示。
2019年,建行上海市分行作為首批直連銀行,與上海市稅務局籤署《銀稅互動信息服務平臺(二期)上線試點協議》,銀稅交互數據由25項增至77項,「雲稅貸」獲貸時間由0.5天縮減至3分鐘,獲貸金額提升至最高300萬元。至今,銀稅合作貸款累計投放金額已超過300億元,市場佔比第一。
李華認為,數字普惠要進一步發展需要加強數據、法律環境及徵信方面的建設。數據方面,「大數據」有待積累,數據本身也存在滯後性、缺乏協同性等問題,需要有數據治理能力;法律環境方面,目前線上貸款的司法認定還有一定難度,需要進一步明確;徵信體系方面也有待完善,小微企業個人特徵明顯,目前企業徵信體系和個人徵信是分開的,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難以全面把控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
據悉,未來,建行將在更廣闊空間應用數位化技術,實現服務方式變革、效率變革和質量變革,讓金融服務融入到更多的生產生活場景中,進一步改變銀行與客戶的連接與互動關係,讓客戶在無感、無界的狀態下享受到更優質高效的服務體驗,持續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編輯:翟卓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