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孫冰)6月5日,遼寧省東港市攜手京東集團在京聯合宣布,雙方共同發起的「鴨綠江口有畝田」東港千畝有機越光大米稻田認養項目正式上線京東眾籌。雙方表示,希望通過該項目為「東港大米」進行全新的品牌塑造,更是希望藉助網際網路和電商的力量,為東港越光大米農產品上行打通全新渠道。
遼寧省東港市委書記 楊乃文
遼寧省東港市委書記楊乃文、遼寧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處長張悅、京東集團副總裁曲越川、東港市委常委姜永娟、東港市副市長袁家銳、京東東港特產館董事長劉勇等領導嘉賓和到場的媒體記者共同見證了項目啟動。
鴨綠江口的「世界米王」
近幾年,很多國人去日本不僅要背馬桶蓋、電飯鍋回國,甚至還會背日本的越光大米,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如今,大家再也不用到日本去背米了,因為更適合國人口感的優質越光米已經落戶鴨綠江口。通過京東眾籌和京東東港特產館進行東港千畝有機越光大米稻田認養,便能第一時間享用到最高品級的優質越光大米。
東港越光大米更適合中國人口味
越光米原產於日本新瀉縣,素有「世界米王」美譽,它具有黏性強、適口性優、回味甘甜、更有嚼勁等特點,也被譽為「不用配菜的米飯」,是日本高級大米的代表之一。同時,越光米也是公認的最適合做壽司的米,壽司飯的米要求米粒有更高的黏合度、緊實度、飽滿度,入口更有嚼勁,口感更加豐盈。
但是,越光米稻種對種植環境要求苛刻,畝產僅為一般優質米的三分之二。20世紀90年代,中國幾大稻米主產區開始引進種植日本越光大米,在試驗種植中發現越光米稻稈易因發病造成畝產量低、品質下降等問題。
不過,在中國遼寧省丹東東港市,由於其與新瀉縣同緯度,通過水稻專家不懈的努力,示範國營農場以有機種植的方式,終於成功培育出完全不遜色於日本新瀉縣的優質越光米,成為國內公認種植越光大米的最優產區。而且相較之下,日本原產的「越光」口感偏糯,中國產的「越光」口感更有韌勁,更適合國人的口感需求和飲食習慣。
「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夠來東港看一看,百聞不如一見。」遼寧省東港市委書記楊乃文談起東港大米和其他特產農產品,自豪之情溢於言表。他表示,東港大米作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不僅代表了國產越光大米的頂級品質,甚至超越了大多數日本原產越光大米。
據悉,「鴨綠江口有畝田」眾籌認養稻田坐落於東港市國營示範繁殖農場種植區,這裡也是我國北黃海稻區院士工作站,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之題字。據楊乃文書記透露,在當前國內消費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下,2016年初,東港市委市政府選定坐落於鴨綠江入海口的國營示範農場,整塊規劃1000畝優質稻田開展「東港千畝有機越光大米示範工程」,提高東港大米越光稻種品質,提升東港大米的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
東港與越光米的故鄉日本新瀉縣有著相似的地理條件,同緯度最適宜種植越光米
全程有機種植的東港越光米
首次利用虛擬實境VR技術解決農產品追溯難題
長期以來,如何將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建立有效的產品追溯機制,始終是農產品上行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就會出現品牌知名度是有了,但是分不清真假,很難進行成功的商業化運作。
據介紹,此次稻田認養工程由國營示範農場整塊1000畝稻田進行統一規劃認養,堅持做到了六個統一的標準,即「統一品種布局、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人工機械除草、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技工培訓、統一收割入庫」,為認養者提供可靠的品質保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鴨綠江口有畝田」運營團隊京東東港特產館在國內首次利用虛擬實境VR技術進行認養追溯,再結合無人機實景傳輸、720度全景拍攝、農事信息直播、可視化追溯體系等技術手段,從農業投入品、標準化生產、農標中心檢測、源頭可追溯等多環節入手,便於認養者隨時了解稻田情況,對農事耕種心知肚明,品質安全了如指掌,使得產品追溯的難題迎刃而解。
目前,京東東港特產館已經建立了北京認養展示中心(北京市海澱區聯想橋南中國農科院京東綠安)、東港認養接待中心(遼寧省東港市橋南商業局三樓)和稻田認養微信平臺(lnhx2011)。從而使認養者身在北京,也能身臨其境的感受遠在千裡之外的稻田種植生長情況。
打造縣域農產品上行的「東港模式」
實際上,此次東港越光米的項目並不是東港與京東第一次合作。2016年底,雙方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首輪打造的「東港草莓」品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東港草莓在京東大賣,使得縣域農產品上行的「東港模式」得到市場的認可,也取得實打實的商業回報。據記者了解,目前東港草莓不僅銷售價格提升了30%,而且2016年東港新增的保護地草莓就超過了一萬五千畝,為農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楊乃文書記表示,東港大米、東港草莓、東港梭子蟹、東港大黃蜆、東港雜色蛤等五種農產品很早就獲得了國家級的地標性產品,但是,由於過去沒有進行品牌化和產業化運作,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而近年來,東港市委、市政府把電子商務作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的有效途徑,科學規劃、多措並舉,有力推動了電子商務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東港市於2015年7月被評定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在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的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做好當地特色農產品的上行,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2016年實現了30多個單品網上銷售,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34億元。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也把「東港經驗」入選《中國十大農產品上行典型案例》全國電商培訓教材。
楊乃文書記把「東港模式」的經驗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與大型電商平臺合作,分別與京東、阿里巴巴、網庫信息等知名電商企業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截至目前,已建成農村淘寶東港服務中心、東港電子商務產業園等4個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3個鎮級服務中心;113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各類網店達到1.5萬餘個,為農產品上行搭建了高效、快捷的通道和網絡;
二是多種電商銷售模式並用。我們通過微商、電商平臺,以及與第三方電商平臺合作,持續加大對東港草莓、東港大米、東港海鮮等特色農產品的宣傳、銷售及推廣力度;
三是建全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東港在成立了6個涉農院士(專家)工作站,全面提升農產品品質的基礎上,又組建了東港市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中心,創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形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堅決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東港市也被評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四是有效整合物流快遞資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是制約農產品上行和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瓶頸。東港注重加強與當地郵政公司的戰略合作,建立健全物流倉儲、分揀、配送中心,進一步降低了物流快遞成本。
責任編輯:孟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