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利用開創性的iPALM技術揭示HIV病毒的Gag蛋白晶格發生...

2020-12-09 生物谷

2020年7月26日訊/

生物谷

BIOON/---病毒是可怕的。它們像隱形的軍隊一樣侵入我們的細胞,而且每一種病毒都有自己的攻擊策略。當病毒摧毀人類和動物群體時,科學家們爭相反擊。許多人使用電子顯微鏡,這種工具可以「看到」病毒中的單個分子在做什麼。然而,即使是最複雜的技術,也需要將樣本冷凍和固定,以獲得最高的解析度。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創了一種在室溫下對病毒樣顆粒進行實時成像的方法,其解析度令人印象深刻。這種方法揭示了構成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結構成分的蛋白晶格是動態變化的。由Gag和GagPol蛋白組成的擴散晶格(diffusing lattice),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完全靜態的,因此這一新的發現有助開發潛在的新療法。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Biophysical Journa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ynamics of the HIV Gag Lattice Detected by Localiz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ime-Lapse iPALM」。

圖片來自Biophysical Journal, 2020, doi:10.1016/j.bpj.2020.06.023。

當HIV病毒顆粒從受感染的細胞中出芽時,這種病毒在成為感染性病毒之前會經歷一段滯後時間。作為一種以半分子形式嵌入GagPol蛋白中的酶,蛋白酶必須在稱為二聚化的過程中與其他類似分子結合。這就觸發了病毒成熟,從而導致感染性顆粒產生。沒有人知道這些半蛋白酶分子是如何找到彼此並進行二聚化的,不過這可能與Gag和GagPol蛋白形成的晶格重新排列有關,畢竟Gag和GagPol蛋白就在病毒包膜的內部。Gag是一種主要的結構蛋白,已被證明足以組裝病毒樣顆粒。Gag分子形成了一種六邊形晶格結構,這種晶格結構與自身交織在一起,並在中間夾雜著微小的空隙。這種新方法表明,Gag蛋白晶格並非一成不變。

論文第一作者、猶他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研究生科研助理

ips

ita Saha說,「相比於使用傳統上只能提供靜態信息的顯微鏡,這種方法領先了一步。除了新的顯微鏡方法外,我們還使用了數學模型和生化實驗來驗證這些晶格動態變化。除了病毒之外,這種方法的一個主要意義在於你能夠觀察分子如何在細胞中移動。你可以利用它研究任何生物醫學結構。」

繪製納米機器結構

這些研究人員一開始並不是為了尋找動態結構---他們只是想研究Gag蛋白晶格。在為期兩年的研究工作中,Saha「破解了」顯微鏡技術,以便能夠在室溫下研究病毒顆粒並觀察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HIV病毒的尺寸比較小--直徑約120

納米

,因此Saha使用了幹涉光激活定位顯微鏡(interferometric 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iPALM)。

Saha先是用一種名為Dendra2的螢光蛋白標記了Gag,並將產生的Gag-Dendra2蛋白構建出病毒樣顆粒。這些病毒樣顆粒與HIV顆粒相同,但僅由Gag-Dendra2蛋白晶格結構製成。Saha發現所產生的Gag-Dendra2蛋白組裝成病毒樣顆粒的方式與由普通Gag蛋白組裝成病毒樣顆粒的方式相同。這種螢光標記使得iPALM能夠以10

納米

的解析度對病毒樣顆粒進行成像。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每個固定化的病毒樣顆粒都整合了1400~2400個Gag-Dendra2蛋白,這些蛋白排列成一個六邊形的晶格。當他們使用iPALM數據重建這種晶格的延時圖像時,Gag-Dendra2晶格似乎並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保持靜止。為了確保這一點,他們用兩種方式獨立驗證:數學和生化。

首先,他們將這種蛋白晶格分割成均勻的獨立片段。通過相關性分析,他們測試了每個片段在10到100秒的時間內如何與自身關聯。如果每個片段繼續與自身相關,那麼蛋白就是靜止的。如果它們失去了相關性,那麼這就說明蛋白已經擴散了。他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蛋白是非常動態的。

他們驗證這種動態晶格的第二種方法是生化方法。在這個實驗中,他們構建出了病毒樣顆粒,它的晶格由80%的Gag野生型蛋白、10%的由SNAP標記的Gag和10%的由Halo標記的Gag組成。蛋白SNAP和Halo可以結合將它們永遠結合在一起的接頭序列(linker)。這個想法是為了確定這種蛋白晶格中的分子是否保持靜止,或者它們的位置是否發生了遷移。

Saha說,「Gag蛋白會隨機地自我組裝。SNAP和Halo分子可能出現在這種蛋白晶格內的任何地方---有些可能彼此靠近,有些會離得很遠。如果這種蛋白晶格發生變化,那麼這些分子就有可能相互靠近。」

Saha將一種名為Haxs8的分子引入到這些病毒樣顆粒中。當SNAP和Halo蛋白在彼此的結合半徑內時,Haxs8就會將它們共價結合在一起。如果SNAP或Halo分子靠近彼此移動,它們會產生二聚化複合物。她跟蹤這些二聚化複合物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如果濃度發生變化,這就說明有新的分子對找到了彼此。如果濃度降低,這就表明這些蛋白分裂了。無論哪種情況,都表明運動已經發生了。他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二聚化複合物的百分比增加了;HALO和SNAP Gag蛋白在整個晶格中移動,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聚集在一起。

一種研究病毒的新工具

這是第一個表明包膜病毒的蛋白晶格結構是動態的研究。這種新工具對於更好地理解新病毒顆粒從不成熟到具有危險傳染性時蛋白晶格內發生的變化將非常重要。

Saha說,「導致感染的分子機制是什麼?它開闢了一條新的研究路線。如果你能弄清楚這個過程,也許你可以做一些事情來防止它們找到彼此,比如一種可以阻止病毒傳播的藥物。」(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Ipsita Saha et al. Dynamics of the HIV Gag Lattice Detected by Localiz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ime-Lapse iPALM. Biophysical Journal, 2020, doi:10.1016/j.bpj.2020.06.023.

2.Pioneering method reveals dynamic structure in HIV
https://phys.org/news/2020-07-method-reveals-dynamic-hiv.html

相關焦點

  • Cell:HIV研究重大突破:病毒可自我控制
    ;而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的兩篇文章中,來自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HIV可以通過自身來控制病毒是否進行複製,而潛伏期剛好可以給病毒的生存提供基礎,相關研究或可揭示為何喚醒潛伏免疫細胞的HIV治療策略會最終失敗。
  • Cell: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儘管在SARS-CoV-2蛋白的結構闡明方面取得了最新進展,但完整病毒的詳細結構仍有待揭示。確定融合前後構象中S蛋白的天然結構,其平均解析度為8.7-11。通過質譜分析來自天然刺突的N-連接聚糖的組成,其揭示了天然聚糖與重組糖蛋白聚糖的總體加工狀態高度相似。總體而言,這些特徵非常詳細地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結構,並闡明了該病毒如何在直徑約80 nm的管腔中堆積其約30 kb長的單段RNA。
  • 研究揭示寨卡病毒衣殼蛋白的新功能
    研究揭示寨卡病毒衣殼蛋白的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7 17:45:00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梁啟明、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趙振和杜蘭大學Shitao Li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
  • Cell Rep:新研究表明從一開始就壓制HIV至關重要
    病毒是入侵者,白細胞是試圖堅守堡壘的戰士。白細胞配有自己的「步兵單位」:淋巴細胞、吞噬細胞和粒細胞等。吞噬細胞群體具有一類更特殊的步兵單位,稱為「漿細胞樣樹突細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PDC)」。這些較小的圓形細胞在身體中巡邏,專門從事病原體檢測和抗病毒反應協調。換句話說,它們是舉報人,通過這些舉報可以啟動整個防禦過程。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Cell:揭示丙酮酸激酶PKM2磷酸化組蛋白H3並誘發癌症的分子機制
    通過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小鼠模型中進行研究,研究者揭示了丙酮酸鹽激酶M2(PKM2)可以通過影響組蛋白來促進腫瘤細胞生長。染色體的形成是DNA是通過盤繞在組蛋白上而形成,研究者發現了PKM2可以在組蛋白H3的特殊位點T11處標記其磷酸基團。
  • 新冠病毒蛋白相互作用圖譜揭示藥物再利用的靶點
    新冠病毒蛋白相互作用圖譜揭示藥物再利用的靶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 13:19:33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Nevan J. Krogan、Brian K. Shoichet、Kevan M.
  • Cell:系統性構建出病毒與人類宿主之間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圖譜
    2019年9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計算方法繪製出所有已知感染人類的病毒與它們感染的宿主細胞之間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圖譜。這種方法及其產生的數據已給出了大量關於病毒如何操縱它們感染的宿主細胞和引起疾病的信息。
  • Cell:深度突變掃描揭示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突變對S蛋白...
    Bloom說,「我們不知道這種病毒將如何進化,但如今我們有一種方法來觀察可能發生的突變,並觀察到這些突變的影響。」每次病毒複製時,它都能獲得新的基因突變。其中的許多突變對病毒的行為沒有影響。其他的突變可能會使病毒在感染人類方面變得更好或更差。突變在多大程度上可能使得SARS-CoV-2更危險,一直是一個開放和有爭議的問題。
  • 兩篇Cell論文揭示強效人類中和抗體有望抵抗東部馬腦炎病毒、亨德...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11.011。他們對這種兩種中和抗體EEEV-33和EEEV-143在與Sindbis/EEEV嵌合病毒顆粒結合在一起時形成的複合物進行低溫電鏡重建,解析度分別為7.2埃和8.3埃。這兩種中和抗體識別兩個不同的對抑制病毒進入宿主細胞至關重要的抗原位點。
  • HIV的這個結構原來是動態的,一直被以為是完全靜止的
    同樣科學研究也在不斷糾錯,一項項基礎研究是確保發現正確方向的保障,本文講述HIV的組成晶格結構是動態的,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完全靜止的。 病毒很可怕。它們像無形的軍隊一樣入侵我們的細胞,每種病毒都有自己的攻擊策略。當病毒摧毀人類和動物群落時,科學家爭先恐後地進行反擊,許多人利用電子顯微鏡「查看」病毒中的各個分子在做什麼。
  • cell:發現新冠病毒入侵細胞關鍵蛋白酶!SARS患者恢復期的血清可能治癒新冠肺炎
    2月28日,頂尖學術期刊《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病毒的論文「SARS-CoV-2 cell entry depends on ACE2 and TMPRSS2 and is blocked by a clinically-proven protease inhibitor」,作者發現TMPRSS2是新冠病毒入侵細胞所需關鍵蛋白酶,其抑制劑可以阻止這一過程。
  • mBio:揭示HIV下調過氧化物酶體形成機制
    2020年8月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蒙特婁大學和蒙特婁臨床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在HIV患者中新發現的一種工作機制可能也導致針對COVID-19的新療法。
  • Nature子刊:科學家揭示石墨烯破壞細菌細胞膜的機制
    周如鴻作為浙江大學思源講座教授、IBM沃森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兼職教授,聯合上海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IBM沃森研究中心、浙江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開展了揭示石墨烯破壞細菌細胞膜的機制的研究,浙江大學工程力學系青年教師修鵬參與了聯合研究。
  • 兩篇Cell論文揭示冠狀病毒和黃病毒增殖和傳播所必需的...
    這種稱為跨膜蛋白41 B(transmembrane protein 41 B, TMEM41B)的蛋白被認為在這種病毒在受感染細胞內複製和感染另一個細胞之前,幫助塑造保護病毒遺傳物質的脂肪外膜。這些作者發現TMEM41B對SARS-CoV-2的複製至關重要。
  • 新成像手段揭示愛滋病毒糖盾細節,疫苗研發或找到關鍵點
    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繪製結果將使研究人員更全面地了解為什麼抗體對病毒上的某些位點有反應,而對其他位點沒有反應,並可能找到針對愛滋病毒和其他病毒上最脆弱和藥物最容易進入的點位,僅為影響對新疫苗的研究。愛滋病毒和許多其他病毒(也包括新冠病毒)都會在最外層刺突蛋白上形成糖盾。
  • Nature:30年來首次揭示出朊病毒蛋白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從1985年朊病毒基因被發現以來,朊病毒的角色及其對神經元細胞的生物學影響一直是個謎,研究者Adriano Aguzzi教授指出,如今我們清晰揭示了朊病毒蛋白質的精細功能,當其同特殊受體結合時對於機體神經的長期完整性非常重要。
  • ...胡德慶/高欣聯合團隊揭示HIV潛伏感染與複製的表觀遺傳與轉錄...
    降低LEDGF/p75的表達,處於活躍轉錄狀態的病毒基因不能有效地恢復到轉錄抑制狀態,說明LEDGF/p75在建立前病毒潛伏狀態中也發揮重要功能。那麼LEDGF/p75是利用什麼機制來抑制潛伏狀態前病毒的基因轉錄呢?
  • 2019年9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3.Cell:利用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為何對免疫療法沒有反應?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對轉移性黑色素瘤進行研究,為了更好地理解癌細胞對療法產生耐受性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利用蛋白質組學技術分析了來自116名患者機體的腫瘤樣本;研究者利用質譜儀對細胞中多種蛋白質進行圖譜繪製,隨後進行大量計算分析來識別兩組患者機體中蛋白質的差異;蛋白質組的比較能幫助識別出對免疫療法反應和無反應組患者機體的主要差異,在反應者機體中,高水平的蛋白表達與脂質代謝之間密切相關
  • 分子鈣整合子技術揭示細胞類型的驅動厭惡
    分子鈣整合子技術揭示細胞類型的驅動厭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5:35:33 美國史丹福大學Alice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