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怕。
大家好,我是一條動作很快的閃電龍,今年離開了工作了7年的單位,跑去慶應義塾大學的Media Design大學院讀書。寫一些囉嗦的文字,記錄讀書階段的困惑與收穫。
說來慚愧,從所謂的跨文化方向傳播學研究生畢業,卻從來沒有到真正的跨文化環境中工作。大三的時候在某知名大牌公關部實習,事務還未上手時接到英文電話,嚇得不知所措,才一個月就落荒而逃。此後就長久地紮根在「國」字頭的單位裡,躲在舒適區裡做乖巧踏實的辦事員,感到無比安全。
所以聽到日本同學極其本土流利的英文之後完全驚呆了。開頭的一兩天,一直找不到開口的時機,直到上了一門選修課——Presentation Skills。
「英語是一門說話者需負責解釋清楚自己想表達什麼的語言」
「作為聽眾,你可以向對方確認和提問來確定是否正確理解了他的意思」。
hoho!幡然醒悟!
本來英語就不是我的第一語言,搞不清楚的問就好了,想不到對應的詞用肢體語言就好了,說不清楚的話說慢一點就好了呀。
稍微放下一點心裡負擔之後,連社恐都治好了一點。
星期五晚上參加了非正式的線上聚(嚯酒)會,跟同學們聊得很開心。KMD實在是個神奇的學院,說著說著居然還發現跟一個澳洲妹子是同好,我說我以前給一種BJD娃娃做小衣服,她說誒誒誒我知道我給它們畫頭!
雖然日常用語還是有大量要學就是了,話到嘴邊卡住,或者因為不能很好地表達而閉口不談的情況還是很多。正因如此觀察了外國同學在日常交流中的應對,筆記如下:
· 對於對方的話及時作出回饋。
一直以來課堂上或工作上都以聽為主,如果聽懂了,我習慣點點頭作為反饋。但外國同學不是,他們會用語言直接回饋。」That's cool.」 「That’s good to know.」 這樣就形成了一來一回的對話節奏。
· 拾取對方的信息來展開話題。
周五的聚會在線上辦的,加上大家剛剛認識,節奏就有點妙。比如突然看到教授衝進了分組討論房間裡,之前的對話就中斷了,有一個短暫的冷場。澳洲妹子再次帶起了話題,她說教授您的音頻質量非常好,聽上去很舒服。哇!既自然又有聊頭。因為這位教授跟所有人不同,用的是比較專業的外接話筒和攝像頭。他就跟我們解釋了一會兒設備,對話順暢地進行了下去。
邊學邊應用,今天接到學校的一個電話,講完突然意識到這次沒有緊張呆滯了。其實對習慣用英文工作的同齡人來說,我的掙扎困惑實在貽笑大方,不過冥想盆的意義就是記錄自己真實的每一步吧。
我真的喜歡學校,工作的時候焦慮做夢,場景一定是學生生活。重新回到學生的狀態使人振奮,我喜歡博雅有風度的教授,喜歡才華橫溢的(年輕的)同學們,更喜歡吸收許多新信息,想像未來的各種可能。下周開始很密集的必修課要開始了,期待又緊張,中年大學生踩著滑板車繼續衝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