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月起,按照伍老師的建議,每天寫500字,這樣一篇大概就需要10天時間。我利用每天晚上10:00-10:30寫一點,寫到流暢處,洋洋灑灑,有時候半小時寫不出一句。
01 與經典對話
●《什麼是教育》雅斯貝爾斯 ●
這個月讀了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有一定實踐經驗後,再讀教育類的經典著作,方能領會其精妙之處。
「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學,而是以直觀的圖片和形象來充實他們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後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實際教學中,我們一直會特別注重知識的教授,注重成績和分數,但當自己有了孩子以後,就會更加注重孩子的精神成長,更渴望構建兒童完整性地生長。
通過閱讀,我也加深了對於教育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教育只能根據人的天分和可能性來促使人的發展,教育不能改變人生而具有的本質。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認識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來喚醒人所未能意識到的一切。每一種教育的作用也並非是事先能預料的,教育總是具有無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通過傳承使人成為他自己,以及在近幾百年中通過有意識的方式,使相同的才能以特殊形式表現出來。這樣來改變全民族的性格,這些基本事實使得教育具有了重大的意義。教育的界限不能事先劃定,而只能在實際中觀察把握。」
●《我與「新基礎教育」》葉瀾 ●
閱讀導師的導師的文字,是一件挺奇妙的事。文集中我讀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比喻,「星際雲」「熱帶雨林」「冬春夏草」等等,不得不佩服葉老師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領略到教育學的魅力。「教育的重要任務是賦予人把握自己命運的意識與能力」,從閱讀中我更加了解個體是如何投入一個專業領域的過程——
「我感到自己不再已一個複雜變革時代的局外人、評論員的身份自居,而是有了作為中國公民、中華民族的一員、知識分子、教育學專業研究人員,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應負和盡力去做好自己能做工作的責任感的覺醒。這一覺醒增添了研究的社會價值和自我的生命意義,激發了我內在的生命潛力。」
這一段文字讓我特別感動,一個人將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改革發展的浪潮當中,這樣的「生命覺醒」令人欽佩。如今,我們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呼喚一批又一批這樣具有使命感的研究人員。個體或許是渺小的,但時間的複利效應讓人無法想像,堅持做好一件事,將改革「深入到日常」,「成為學校機體『生存』、『呼吸』的方式」,堅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將看到教育最美好的樣子。
02 與師長對話
閱讀是一種學習,與師長前輩的交流亦是如此。月初,我有幸到省錫中進行參觀學習,並向唐校長提出了我的困惑:青年幹部如何平衡日常事務和自身專業研究?
唐校長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
1.確立標準:不要給自己找藉口,不做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懶。作為一名青年幹部,首先要確立標準:做一名在自己專業學科有追求的人,這是作為教師的根基。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閱讀、思考和寫作。
2.有效管理時間:他和伍老師說的一樣,要抽出固定的時間進行閱讀,每天寫500字,養成習慣。利用好假期,好好寫文章。他還舉例子說,今年疫情期間,他有一周時間在家做飯,一邊炒菜,一邊構思論文,就那三四天寫出了3篇發表於核心刊物的論文。
因為今年寫的幾篇小論文沒能發表,有點鬱悶,就厚著臉皮,帶著「廢品」去請教呂博士,他提點我:
1.轉變話語方式:泛化的、感性的語言只能作為補充,不能是主體。一般框架就是四步: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做得怎麼樣?總體上是解決問題的思路。
2.寫論文是做科學研究:不要因為教學經驗封閉自己,科學不是經驗,經驗是經不起推敲的。研究需要有嚴密的邏輯性,進行整體性寫作,只談教學策略的文章意義不大。
03 論文預開題聽後感
本月,還聆聽了江大研二學生的論文預開題,反映出的問題給我很大的警示:
●廣泛閱讀,掌握各種研究方法 ●
「不僅聚焦於教育學內部,更要了解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理論及其前沿」,以及伍老師談到的閱讀「不同研究方法的經典作品」,其實我還是很難領會各種研究方法,理論研究就是我的短板,沒有任何經驗,也是我接下來要認真學習的內容。
●「不滿足於做別人的註腳」 ●
在預開題過程中,有老師評價說:「一直在樓外面轉,沒有進去」,我也充分理解這種感受。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願意進去,是團團轉了很久還沒有找到「那扇門」或者是「一扇窗」。切入的角度非常重要,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篇談論「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師勝任力」的論文,剛開始我都沒怎麼聽明白這個題目究竟是什麼意思,聽了伍老師的講解,才逐步有所了解,還知道就這個問題很多已有的研究都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但其實可以另闢蹊徑,從學生的角度切入,走沒有走過的路,我們要求「研究的主角」,而不是「別人的註腳」,甚至是「註腳的註腳」。
04 與論文對話
●研究方法 ●
這段時間還閱讀了一些論文,《王小剛為什麼不上學了》和《一位初中女教師的敘事研究》這兩個教育敘事研究很有意思,像是在講故事一樣,身臨其境。就故事本身的內容而言,很客觀和真實地反映出個體的複雜性和一致性。研究方法上,有目的性的抽樣、各種途徑搜集資料,特別重視開放性訪談、非正式訪談和現場觀察所獲得的一手資料。
●校史教育 ●
讀到《江南教育改革(二)》中,講述關於東林中學的校史文化微課程的開發與綜合育人實踐回溯,了解到競志女學前世今生,啟迪民智、匡世救國、培育新人、造福鄉梓的宗旨,以及「開風氣之先」的由來,確實感慨百年校史有著巨大的力量。
附小也在進行校史學習教育活動,通過校史的學習,構築集團共同的文化基因,正如《集團化辦學的「一」與「多」》中提到的「文化管理是高級、便捷的管理方法,對於一個教育集團來說,文化管理的意義更為重大。」
這個月最遺憾的是,沒有好好認識一下同學們,讀書交流會也沒時間參加,希望以後能和同學們更多交流,一同成長。
(原文來自:洪梅的微習作)
往期推薦:讀書報告|讀書,終究是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