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閱讀《經濟學人》
在全球格局轉變如此之快的今天,訂閱《經濟學人》助您從全球視角分析時事政經,花點時間閱讀以下選自《經濟學人·商論》的官方譯文,你會發現《經濟學人》提供的透徹分析有多麼不可或缺:
科技和教育
算法衝破疆界終身學習
人們需要終身學習,這一點知易行難
當教育跟不上技術進步時,就會造成不平等。在創新到來之際,工人如果沒有技能使自己對僱主仍然「有用」,他們就會遭殃,而如果落後的工人太多,社會就開始崩塌。這一根本性的洞見極大影響了工業革命時期的改革者,推動了國家資助全民教育的普及。後來,工廠和辦公室自動化又引發了大學生人數猛增。
教育和創新相輔相成,歷經數十年,令繁榮之花耀眼綻放。今天,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號召再來一場教育革命。而這一次,工作生涯如此漫長而又變化迅速,只在人生初期強加更多教育已經不足以應付。人們還必須能在整個職業生涯中獲取新技能。
不幸的是,正如我們本期特別報導所述,目前的終身學習主要令成功人士受益,因此更可能加劇而非減輕不平等。如果21世紀的經濟體不想要產生一個龐大的底層階級,政策制定者亟需制定措施,幫助國民在謀生的同時學習。迄今為止,他們的抱負小得可憐。
機器還是學習
在青少年時強化學習,之後通過公司培訓加以補充,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正在失效。原因之一是需要新的技能,而且還要不斷更新。製造業越來越多地需要腦力而非蠻力。從1996年到2015年,常規辦公職位在美國勞動力中所佔的比例從25.5%下降到21%。單一穩定的職業生涯已經像旋轉式名片夾一樣一去不返了。
在人生初期讓人們接受更高程度的正規教育並非解決之道。僅有16%的美國人認為4年的大學教育足以讓學生找到一份好工作。儘管職業教育能確保找到至關重要的第一份工作,但接受專門培訓的人往往比接受普通教育的人更早退出勞動大軍,可能是因為前者適應性較弱。
與此同時,在職培訓也在萎縮。在美國和英國,在職培訓在過去20年裡下降了大概一半。自僱人群正在增多,令更多的人要為自己的技能負責。在年紀較大的時候抽出時間獲得一個正規的資質是一種選擇,但要投入成本,而且大多數院校是針對年輕人開設的。
市場正在創新以讓工人能夠有新方法學習和賺錢。從General Assembly到Pluralsight,各類供應商紛紛以推動和重啟職業生涯的承諾開創業務。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MOOC)不再講授柏拉圖或黑洞,而向幫助學生就業的課程傾斜。在優達學城(Udacity)和Coursera,進修者付費學習低價的短期課程,獲得如自動駕駛汽車或安卓作業系統方面的「微證書」和「納米學位」。大學也開始提供在線學位,幫助專業人士更方便地提升技能。單是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Tech)的碩士課程就能把每年美國計算機科學碩士的畢業人數提高近10%。
這些革新顯示了如何交織工作和學習。但是,如果任其自行發展,這一新生市場將會主要服務那些已經具備優勢的人。如果你在年輕時就享受課堂學習,那麼日後學習起來也會更容易:在Coursera,大約80%的學生已經擁有學位。在線學習需要一些IT知識,而在經合組織國家裡,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沒有或只有很少的計算機經驗。技能不用則退,但在很多低端工作中,工人基本沒有機會實踐技能。
招募洗髮師
如果新的學習方式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則政策制定者應該尋求遠為根本性的舉措。因為教育是一種公益事業,其益處會延及整個社會,各國政府要發揮重要作用——不只是增加投入,還要把錢花得明智。
終身學習始於學校。一般來說,教育不應該有狹隘的職業性。學生需要從課程中學會如何學習和思考。注重「元認知」將幫助學生日後更好地學習技能。
但最大的改變是讓所有人都能常態化地進行成人學習。一個方法是向國民發放抵用券,可以用於支付培訓費用。新加坡就有這樣的「個人學習帳戶」。該國向所有25歲以上的國民提供資金,可以用於選擇學習500種經認可的課程。到目前為止,每個國民只領取了幾百美元,但這才剛剛開始。
由納稅人付費的課程有可能被浪費。但企業界可以提供幫助,引導人們學習業界所需的技能,並和MOOC及大學院校合作設計有用的課程。企業還可以鼓勵員工學習。
電信公司AT&T希望員工具備數字技能,它每年支出3,000萬美元報銷員工的學費。工會也可以發揮作用,組織終身學習,尤其是幫助那些小公司的員工或自僱人士,因為這些人不太可能有公費培訓的機會。在英國,一個工會組織的培訓項目同時得到了左右兩派政黨的支持。
要讓所有這些培訓有價值,政府需要大力降低執業資格要求以及其他阻礙新人入行的門檻。例如,與其要求有300小時的實習來獲得做洗髮工的資格,田納西州應該讓理髮店自行決定僱誰最好。
並非每個人都能成功應付正在變化的就業市場。受技術顛覆威脅最大的是那些藍領工人,其中很多人拒絕在醫療護理等快速發展的領域裡承擔不那麼「男子漢」的工作。但是,若要儘量減少因時代改變而落伍的人數,那麼所有成年人都必須能夠獲得靈活又實惠的培訓。在19和20世紀,教育有了令人震驚的進步。今天的抱負應當不遜當年。
*譯文摘自《經濟學人·商論》一月刊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值得持續關注的問題。科技進步如何影響生活?是否有辦法阻止氣候變化?《經濟學人》助力讀者關注時事、政治、商業、科技和藝術,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提供見解、視角及指導。訂閱《經濟學人》,在享受電子版和紙質版不間斷的服務過程中,獲益更多。
時刻了解有助於職業發展的最新全球趨勢。現在訂閱英文原版《
Economist.com和《經濟學人》有聲版全部訪問權限
通過《經濟學人》在iPad、iPhone、Android、Windows 8、Chrome、BlackBerry和Kindle Fire上的應用,閱讀每周完整內容
《經濟學人》Espresso的訪問權限,我們的早晨簡報每日直達您的手機和郵箱
由專業播音員錄製的《經濟學人》音頻
如果您對我們的服務或內容沒有完全滿意,我們將對所有未送達期刊做退款保證。
Subscribe now, and get started with The Economist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