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Mountain College
黑山學院
黑山學院是一所實驗性學院,由約翰·安德魯·賴斯(John Andrew Rice),西奧多·德雷爾(Theodore Dreier)等人於1933年創立。總部設在黑山,北卡羅萊納州,學校組織的意識形態圍繞杜威的教育原則,強調整體的學習和藝術為中心的一個研究文科教育。學校的許多教職員工已經或將繼續對藝術產生深遠影響,包括約瑟夫和安妮·阿爾伯斯,查爾斯·奧爾森,露絲·阿薩瓦,沃爾特·格羅皮烏斯,雷·詹森,羅伯特·馬瑟韋爾,多蘿西婭·羅克伯恩,賽·託姆布雷,羅伯特·勞森伯格,默西·坎寧安,約翰·奇,巴克敏斯特·富勒,弗朗茲·克萊恩,威廉和伊萊恩·德·庫寧,以及瑪麗·卡羅琳·理查茲。儘管在一生中非常引人注目,但由於資金問題,該校在24年後於1957年關閉。黑山學院的歷史和遺產由位於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市中心的黑山學院博物館和藝術中心保存和擴展。
圖為北卡羅萊納州阿什維爾黑山學院俯瞰伊甸湖的規劃校園建築圖
黑山(Black Mountain)由約翰·安德魯·賴斯(John Andrew Rice),西奧多·德雷爾(Theodore Dreier),弗雷德裡克·喬治亞(Frederick Georgia)和拉爾夫·朗斯伯裡(Ralph Lounsbury)於1933年在羅林斯學院開辦的一次學術自由事件中被解職,專門因拒絕籤署忠誠承諾而正式成立羅林斯受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的譴責。建立該機構的目的是「避免獨裁大臣和受託人的陷阱,並允許提供更為靈活的課程,和以教育學生作為一個人和一個公民為整體目標」。
圖為位於北卡羅來納州黑山的基督教青年會藍嶺大會主樓。最初的八年(1933-1941)是黑山學院的所在地。
黑山本質上是實驗性質的,致力於跨學科的方法,將製作藝術作為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並吸引了包括美國許多主要視覺藝術家,作曲家,詩人和設計師在內的教師和講師。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學校蓬勃發展,作為藝術人才的孵化器而聞名。在學校發生的顯著歷史事件很普遍。正是在這裡,第一個大規模的網格穹頂建築(DOME)是由教員、巴克敏斯特·富勒和學生共同建造,其中簡寧漢組建了舞蹈機構,約翰·凱奇上演了他的第一部音樂劇。在1950年代,學校的重心轉移到了查爾斯·奧爾森(Charles Olson)領導下的文學藝術領域。奧爾森(Olson)於1954年創立了《黑山評論》,並與他的同事和學生羅伯特·克裡利(Robert Creeley)共同創立了黑山詩人詩派。
此外,學院是美國前衛藝術的重要孵化器。事實證明,黑山是當今許多替代大學的重要先驅和原型,從大西洋學院,納羅帕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大學和萬寶路學院到常綠州立學院,漢普郡學院,席默爾學院,普雷斯科特學院,戈達德學院,西世界學院(1973-1992)和佛羅裡達新學院,包括沃倫·威爾遜學院位於距黑山學院所在地僅數分鐘路程的地方。本寧頓學院基於同樣的哲學,比黑山學院早一年成立。
圖為巴克敏斯特·富勒在黑山學院
該學校採用非分層方法運作,將學生和教育者置於同一層面上。圍繞20世紀關於平衡教育,藝術和合作勞動的價值和重要性的理想進行了探討,要求學生參加農場工作,建築項目和廚房工作,作為他們整體教育的一部分。這些學生參與了各級機構決策。他們還負責決定何時準備畢業,這是眾所周知的很少有的事情。沒有課程要求,官方成績(出於轉學目的除外)或認可的學位。向畢業生提供手工製作的文憑,純粹是其成就的禮儀象徵。黑山大學提供的人文學科課程範圍廣泛,並以藝術創作作為補充,以培養各個領域的創造性思維。當阿爾伯斯領導學校時,僅有的兩個要求是阿爾伯斯教授的材料和形式課程以及柏拉圖課程。
在最初的八年中,學院租用了YMCA藍嶺大會大樓,位於北卡羅來納州黑山以南。 1941年,它穿過山谷搬到了自己的伊甸湖校園,一直到1957年關閉為止。後來該物業被購買,並轉變為基督教基督教男孩的夏令營(Camp Rockmont)。多年來,這裡一直是黑山音樂節,伊甸湖藝術節和黑山學院博物館+藝術中心的HAPPENING的舉辦地。許多原始建築仍在用作住宿或行政設施,而讓·夏洛特(Jean Charlot)繪製的兩幅壁畫在該場地上完好無損。
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在阿爾伯斯(Albers)離開後領導耶魯大學第一個設計系的八年後於1957年關閉。這所大學由於欠債而按法院命令停課;鑑於學生人數大大減少,學校無法維持自己的財務狀況。1962年,該校的書籍終於結清,所有債務得以償還。
今天的黑山學院博物館+藝術中心(BMCM + AC)
黑山學院的歷史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的故事始於1933年,包括教育和藝術史上的一章。布萊克山學院由約翰·賴斯(John A. Rice)所構思,他是一位傑出而精幹的學者,在一場爭議之風中離開了羅林斯學院(Rollins College),它的誕生源於根據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漸進式教育原理建立新型大學的願望。促使該學院成立的事件與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崛起,德國包浩斯學校(Bauhaus School)的關閉以及對歐洲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迫害開始同時發生。這些難民中有一些無論是作為學生還是作為教職人員都前往黑山。同時,美國陷入了大蕭條。
該學院的創始人認為,藝術的研究和實踐是學生進行一般文科教育必不可少的方面,因此他們聘請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為第一位美術老師。他和他的妻子安妮不說英語,就動身離開了希特勒的德國,動身穿越大西洋,在北卡羅來納州這所小型叛逆學院教授藝術。
黑山學院與當時的其他高校根本不同。它是由教師所有和經營的,致力於民主治理以及藝術對於學習經驗至關重要的觀念。大學社區的所有成員都參與了其運作,包括農場工作,建築項目和廚房工作。在阿什維爾以東20分鐘處,僻靜的環境營造出強烈的個性感和創造力。
黑山學院即使在自己的時代也享有傳奇色彩,吸引並創造了特立獨行的精神,其中有些人在20世紀下半葉成為知名和極有影響力的人。部分清單包括Willem和Elaine de Kooning,Robert Rauschenberg,Josef和Anni Albers,Jacob Lawrence,Merce Cunningham,John Cage,Cy Twombly,Kenneth Noland,Susan Weil,Vera B.Williams,Ben Shahn,Ruth Asawa,Franz Kline,亞瑟·潘(Arthur Penn),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MC理查茲(MC Richards),弗朗辛·杜普萊西克斯·格雷(Charles Olson),羅伯特·克裡利(Robert Creeley),多蘿西婭·羅克本(Dorothea Rockburne)以及其他許多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即使到現在,也就是1957年關閉後的幾十年,黑山學院的強大影響力仍在不斷迴蕩。
圖為黑山學院博物館+藝術中心(BMCM + AC)
黑山學院博物館的使命宣言黑山學院博物館+藝術中心(BMCM + AC)保留並延續了黑山學院(BMC)的教育和藝術創新遺產。我們通過收集,保存和教育活動(包括展覽,出版物和公共計劃)來實現我們的使命。
藝術倡導者瑪麗·霍爾頓(Mary Holden)於1993年創立BMCM + AC,以慶祝黑山學院作為進步型跨學科教育的先驅者的歷史,並探索其對現代和當代藝術,舞蹈,戲劇,音樂和表演的非凡影響。如今,博物館仍然致力於向公眾教育BMC的歷史,並提高人們對其BMC廣泛遺產的認識。我們的目標是為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通過藝術,思想和話語提供交流的平臺。
自1993年以來,超過20萬個人參與
與藝術家和其他組織的5,950多次合作
51個展覽和1,000多個活動
33種展覽目錄,檔案和其他出版物
我們的收藏中有3,000多種藝術品和品
創造了60多種口述歷史
1989年生於山東青島,高一退學從商。十七歲時旅行港澳,親眼目睹資本如何透過產業,誘導人出賣自己最高貴的尊嚴。回大陸後,深思不已,對人類互害的社會結構深惡痛絕,進行近1年的節食和寒冷苦行,從此拒絕個人保險、房產、存款等社會保障體系和財產。後從事概念藝術創作。20歲時,在從未讀過《瓦爾登湖》、《烏託邦》,不知嬉皮士運動和生態村概念存在的情形下,於日本名古屋,依託於童年時期對《老子》、《莊子》連環畫和父親收藏的黑格爾著作隻言片語的印象,寫下名為《家園》的文章,提出了5年自給自足生活實驗(2010-2015年已完成),20年探索「自給自足群居社區」的目標(2015年至今)。為了便於大眾理解傳播,後將這種群居目標定義為:共識社區,概括了:生態村、理念村、合作居住、共同體、共享社區、共生社區等集體生活方式,並被廣為沿用。2015年在福州發起南部生活共識社區實驗,同年在朋友推薦下擔任全球生態社區網絡(GEN)國家代表,2018年獲聯合國地球衛士青年獎終選提名。著有《獨立之道-自給自足生活指南》。世界共識社區概覽:
(可逐一點擊瀏覽)
| 巴彭庇護所(Baboon) | 泰勒營地(Taylor Camp) | 泰國克倫族(Karen) | 美國斯拉布(SlabCity) | 俄國謝琴寧(Щетинин) | 維納斯計劃(Venus) | 列夫·朗道(Дау) | 芬虹生態村(Findhorn) | 阿米什人(Amish) | 夏威夷貝利耶克(Bellyacres) | KREV聯合王國 | 黎明之城AuroVille | 克裡斯欽自由城Christiania | 日本上山集樂 | 芬蘭生態社區 | 巴黎聯展 | 葡萄牙塔美拉(Tamera) | 柏林帳篷營地(TeepeeLand) | 法國龍谷脈(longomai) | 大理蔬菜教育社區 | 泰國PunPun農場 | 日本吉田寮 | 馬未都 | 中國南部生活(SouthernLife) | 美國埃薩倫(Esalen) | 英國布德霍非(Bruderhof) | 中國北京辛莊 | 瑞士真理山 | 日本木之花(1) | 日本木之花(2) | 鄂溫克部落 | 康復村運動 | 地下社區庫伯佩地 | 泰國善地阿索 | 北美雙橡園(Twin Oaks) | 赫特派(Hutterer)
《世界共識社區類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