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表、道骨、佛心,三教歸一方成大道

2021-02-28 國學易學

 戳藍色字「國學易學」敬請關注我們!

       儒家偏重社會倫理和道德修養,長於「人治」,主張「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步步成就自我,達到內聖外王的理論很實際,很有操作性,最適合普通大眾思想提升的學問;

  道家主張「道」為最高哲學準則,天地萬物自然循環,和諧歸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物不斷運動變化,陰陽相濟,而人應與自然相融合,「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尚善,山醫命卜相五術對華夏文化影響深遠。

  佛家講緣起性空,因果循環,以「苦集滅道」四諦,」十二因緣「為基礎教義,有情眾生在「六道」中流轉輪迴,迷於虛妄色相,貪嗔痴慢疑,種種分別妄想煩惱不得解脫,應當勤修「戒、定、慧「三學,明心見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證菩提,覺了心性。

  儒家主張修身治世,長於處理人際,適合出將入相,建立一番功勳事業,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在理政治世方面,儒家最為擅長。

  道家倡導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注重練氣,通過這種修煉,達到長生久世,羽化登仙,在佛、道、醫、儒、武等諸家中,道家公認最精於養生。

  佛家傾心菩提涅槃,重在明心見性,徹底覺悟,了脫生死煩惱,然後自覺覺他,普度眾生,同臻西方極樂世界。

  儒釋道三家分別——

  1、儒家講敬,道家講靜,佛家講淨

  2、儒家修身,道家練氣,佛家養心

  3、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4、儒家講天命、道家講自然、佛家講解脫

  5、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遙、佛家求自在

  6、儒家棄小人、道家棄造作、佛家棄煩惱

  7、儒家表於禮、道家表於真、佛家表於戒

  8、儒家執於境、道家執於心、佛家心境雙亡

  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被許多封建帝王奉為教條。三家雖別,但共同構成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學。

  「出世」——遁入空門、清心寡欲、萬世皆空;「入世」——步入煩世、宣揚佛法、弘揚文化,「出世」是為了更好地「入世」,否則也沒有什麼意義;「入世」是為了達到「出世」的境界,否則迷於凡世不得覺悟。

  三家道路不通,各有所長,各有特點,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儒釋道三家思想都取得巨大的哲學成就,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起到卓越的貢獻。

  金剛經有云:聖人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或許聖人的思想境界沒有高低之分,所謂萬法歸宗,大道本身在那,只是聖人因各因緣教化方便而生出不同法門,但目的都是一個:那就是濟世度人,讓每個人都修行自我,提升境界。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方便法門,現在儒釋道的傳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問題,未來的大趨勢將會是三教融合共同發展,逐漸適應新時代的特點和要求,產生出一種新的普及大眾的哲學理論體系。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唐宋以後的中國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變成三個大店。

  佛學像百貨店,裡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道家思想,包括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洋麵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的。

  「儒」是人類社會所需要的人

  「儒」是人類社會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邊加一個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

  我們再看「佛」——「弗人」,不是人,是超人。「仙」——「山人」,有如高山流水。

  「需人」則是人類需要他,社會當中不可缺少的人,這就是「儒者」。

  孔子提倡仁,提倡孝,提倡道德,因為大家都用手段。譬如現代人們流行的一句話,常說「你少用手段」,尤其這六七十年來,每論團體或個人的經驗,玩手段的一個比一個高明,誰都玩不過誰,玩到最後還是個笨蛋。

  所以還不如規規矩矩、誠懇的好,如果把真正的誠懇當作手段,這個手段還值得玩,這也是最高明的。只有老實人最可愛,講道德的人才是最可愛,最後的成功還是屬於真誠的人,這是千古不移的道理。

  不論你是什麼職業,什麼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為基本修養的。這是中國的教育根本。

  《大學》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一直以來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孔子為什麼稱「素王」?

  學術思想的威權,它雖然不像歷史上帝王治權那樣有赫赫事功的寶座,但是它卻在無形之中領導了古今中外歷史的趨向,而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

  過去中國的文化界,尊稱孔子為「素王」,也便是內涵有這個觀念。

  做人做事不能不學儒家。

  今後的中國文化,要學儒家的品性,我們做人做事不能不學儒家的道理。

  中國文化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現在我們討論《孟子》最後一章《盡心》,這是孟子整個學術思想的中心,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孔孟心傳,是構成中國文化中心思想之一。

  這一貫的中心思想,絕對是中國的,是遠從五千年前,一直流傳到現在的,沒有絲毫外來的學說思想成分。

  所以後世特別提出,中國聖人之道就是「內聖外王」之道的心傳。歷史上有根據的記載,是在《尚書大禹謨》上,其中有帝舜傳給大禹的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在一兩千年之後,到了唐宋的階段,就有所謂的「傳心法要」;這是佛學進入中國之前的一千多年,儒道兩家還沒有分開時的思想。當時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因為得道;那時所謂道的中心,就是「心法」。

  中國道統,是人道與形而上的天道合一,叫做天人合一,是入世與出世的合一政教的合一,不能分開。

  出世是內聖之道,入世是外用,能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具體的事功貢獻於社會人類,這就是聖人之用。

  所以上古的聖人伏羲、神農、黃帝,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祖,他們一路下來都是走的「內聖外王」之道。

  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人生如果沒有可怕的,無所畏懼就完了,譬如在座的各位,有沒有可怕的?一定有,如怕老了怎麼辦?前途怎麼樣?沒有錢怎麼辦?沒車子坐怎麼辦?都怕一天到晚都在怕。人生要找一個所怕的。孔子教我們要找畏懼,沒有畏懼不行

  「撥亂反正」的都是道家人物。

  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無可救藥時,出來「撥亂反正」的都是道家人物。

  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

  名和利都是假的。

  世界上的人,就是為了名與利。我們仔細研究人生,從哲學的觀點看,有時候覺得人生非常可笑,很多非常虛假的東西。

  像名叫張三或李四的,只是一個代號,可是他名叫張三以後,你要罵一聲「張三混蛋」,那他非要與你打架不可。

  事實上,那個虛名,與他本身毫不相干,連人的身體也是不相干的,人最後死的時候,身體也不會跟著走啊!

  利也同樣是假的,不過一般人不了解,只想到沒有錢如何吃飯!拿這個理由來孜孜為利。古人有兩句名詩:「名利本為浮世重,世間能有幾人拋。」名利在世界上是最嚴重的,世界上能有幾個人拋去不顧呢?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

  老子講「無為之治」,「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無為」是包含一切,「無形無象」,靜態達到天下太平,是這個「無為」。

  所以「無為」也包括一切的「有為」。老子五千言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生活,能慢一步蠻好的

  生命的原則若是合乎「動之徐生」,那將很好。任何事情,任何行為,能慢一步蠻好的。

  我們的壽命,欲想保持長久,在年紀大的人來說,就不能過「盈」過「滿」。對那些年老的朋友,我常告訴他們,應該少講究一點營養,「保此道者不欲盈」,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該適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過了頭,那麼保證你適得其反。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我們經常引用曾國藩的話「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因為曾國藩深懂老子的道理,深懂道家。

  也有的人說只看大處,不必斤斤於小處;當然做事不能斤斤計較於小的地方,要顧全大局。

  但小處也要注意到,因為「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很小的、不相干的事,常常會產生大批漏。甚至於養生之道,也是如此。

  正統的道家是不出不入、也出也入。

  出世之學站在超越物理時空之外,道家是兩面都通的,他始終站在中間,在中國的文化與政治中起著很大作用。

  當時代、社會、國家出問題的時候,他出手了,所以救時代、救社會、救國家出手的人多是道家的人物,歷史上叫「撥亂反正」,把亂世變成太平,把走邪門歪道的撥回來變成正道。

  這些人在中國歷史上叫「高士」,他們「別走一路」,有「高士」的傳記。宋朝以後變個名稱叫「處士」,「處士」是不出來的,隱在旁邊,也就是「隱士」。

  這些中國知識分子或者說讀書人,很多不求名不求利,但有道德有學問。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到清朝為止二十六部歷史,這種人物並不少,都體現了道家文化的影響。這一點同老子《道德經》有絕對的關係。

  道隱於小成。

  道,本來是天下的公道,無所不在,到處都存在,無古今,無中外,無來去,無生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但是既然這個道存在,我怎麼不能悟道呢?因為「道隱於小成」之故。一般人智慧小,度量又小,心想那個道啊,一定打坐起來,頭頂像電燈泡一樣放光,或者身上會搖起來,再不然會跳起來,再不然有天眼通,這些都是小成小玩意小玩意來了,大道反而隱了。

  道隱於小成,所以你永遠不能了解大道。

  逍遙,就是超然於物外。

  在道家的觀念裡,整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大化學的鍋爐,我們只不過是裡面的「化」物,受「化」的一個小分子而已。

  要如何把握那個能「化」,能「化」的是誰呢?把那個東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遙了,不然我們終是被「化」的,受變化而變化,做不了變化之主,造化之主。

  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夠超然於物外,超出了萬物的範圍以外,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物化」的自在。

  靜為什麼重要?

  道家老子說過,「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天地間不易的原理。

  宇宙萬物,不管哪種生物形態,它的生、發、茂、盛,都要歸元到本身根本的蘊藏,就像草木一樣,要有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就是恢復自己本有的靜態生命。

  心境要空。

  修道有成的人,腦子是非常清明空靈的。如同山谷一樣,空空洞洞,到山谷裡一叫,就有回聲,反應很靈敏。為什麼一個有智慧的人反應會那麼靈敏?因為他的心境永遠保持在空靈無著之中。

  心境不空的人,便如莊子所說:「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整個心都被蓬茅塞死了,等於現在罵人的話:「你的腦子是水泥做的,怎麼那樣不通竅。」

  整天迷迷糊糊,莫名其妙,豈不糟糕!心中不應被蓬茅堵住,而應海闊天空,空曠得纖塵不染。道家講「清虛」,佛家講空,空到極點,清虛到極點,這時候的智慧自然高遠,反應也就靈敏。

  生死問題是人類根本問題,沒有人不懷疑它,沒有人不怕它。

  我們明了「道」的現象、「道」的作用,就知道我們本身的生命也是「道」所生,死亡也是回歸到「道」的懷抱裡去,那麼我們就對生死往來的現象無所謂了。這個稱為出世。

  生之與死,為生命之一變遷耳。言其整體,則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生命變遷,如波分水合。

  故稱生死者,為分段式之變遷也。然當此生命旋轉不停於輪迴之間,誰為之主宰歟?曰:無主宰,非自然,乃因緣之所生。

  「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

  修道想成神仙,沒有另外一個法子,只要一切煩惱痛苦都丟掉放開,永遠高興這樣才會修成神仙。會不會成為神仙不管,至少可以冒充神仙,活得很快活。對啊!這一笑就好了。

  莊子借孔子的嘴講出來,「人莫鑑於流水」,流水不能做鏡,你心中像流水一樣的雜念妄想不能靜止,就永遠不能見道;

  「而鑑於止水」,必須要把心波的識浪停止,靜止,才可以明心見性。他說,「唯止能止眾止」,唯有真達到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夠停止一切的動相。

  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樣澄清,就永遠沒有智慧,永遠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遠沒有辦法自己作主,永遠沒有辦法了脫生死。

  我們人的思想的紊亂、痛苦、煩惱,就是因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個內在的基本修養,然後外在的行為也要做到止。

  真正的佛學在中國。

  「釋」就是印度來的佛學,代表整個印度文化的精華,它從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一直到宋代。

  宋朝以後,印度本身已沒有真正的佛學,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蘭教思想及婆羅門教等所佔據,佛學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現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學,只有到中國來。歐洲人乃至日本人講的那一套是不正確的。

  佛法最基本的四句話。

  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每次念到這四句話,我個人都會感到慚愧,能夠做到多少,實在是沒把握。『諸惡莫作』已經太難了,這還是消極地行善;『眾善奉行』是積極地行善,真菩薩行一定要做到。

  佛學為什麼講無常?因為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恆的。人的欲望,永遠貪求永恆,想永遠保持存在,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

  所以佛告訴你,積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墮落,合會終須別離……那是必然的道理,這是大原則。

  成佛是什麼境界?「無取無證」,學佛很難吧!你還以為真有所得呀!一般世間凡夫學佛修道都是以有所得之心在修,那麼,不修行不做功夫行嗎?搞不好落入畜生、地獄之中。

  《心經》也告訴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你修了一萬年,不增,沒有多一點;你不修它,它少了沒有?沒有,不減。

  上天堂,它沒有變成純淨一點;下地獄,它也沒有變得汙穢一點;不垢不淨。下地獄受苦,誰在受苦?自性曉得在受苦;上天堂享福,誰在享福?也是自性知道在享福。

  我們一般人都在苦、樂、憂、喜的感受中,苦、樂是屬於生理的感受,憂、喜是屬於心理的感受。舍,都把它空掉,若能把苦、樂、憂、喜的感受都空掉,那就是不苦不樂,就是極樂。

  《金剛經》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裡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佛教、佛學、佛法。

  佛教、佛學、佛法這三個範圍不同,我佩服的、皈依的、信仰的,是佛法。佛教是個宗教,到廟上修個佛像,拜拜,這是宗教。

  真正的佛教反對拜偶像,佛反對拜偶像,是後世把他供起來的……你問我信仰什麼,我信仰睡覺。就像剛才第一位先生問的「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不受拘束。

  學佛就是為了破除魔障,人生到處是魔,開眼閉眼都是魔。羅漢在中文的意義是殺煩惱賊,翻成殺賊不是太高明,所以還是用羅漢。

  人生有四種魔: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第一個煩惱魔我們就解脫不了。可是要注意,佛學說人生是煩惱的,煩惱不是痛苦,比痛苦輕,討厭就是煩,覺得頭痛就是惱。

  人生隨時隨地有煩惱,這是個魔障。魔字在古代是用磨,就是磨練之意,到了隋唐以後把磨字下面換成了鬼字,這下子糟了,磨變成了紅眉毛綠眼睛的魔了。

  而佛法在哪裡呢?佛法就在魔法中,佛道就在魔道中,所以轉煩惱就成菩提。你求沒有煩惱,那就不能作佛事。

  佛法的標記是蓮花,天主教的標記是十字架(其實是卍字拆開來的,也是個圓圈拆開的),回教的標記是半個月亮。

  蓮花的特性是它不長在乾淨的地方,那泥巴越髒,蓮花長得越好。它另一個特性是花果同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花一開就有蓮蓬,蓬中就有蓮子。

  學佛的人常想走清高的路線,但是清高是不能成道業的。所以菩薩要入世,進入煩惱圈子去鍛鍊自己,才是佛道。

  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最平凡。

  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學、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密;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

  這也等於老子說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極點,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偉大。

  世間法就是佛法。

  因為佛講這個大智慧成就,般若波羅密,就是智慧到彼岸,所以有些學佛的人就天天去求智慧。

  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成佛的那個智慧,不要向外求啊!它並不離開世間的一切。世間法就是佛法,任何學問,任何事情,都是佛法,這一點要特別了解,千萬不要認為般若波羅密有一個特殊的智慧,會一下蹦出來開悟,很多人都有這個錯誤的觀念。

  佛告訴你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一切世間的學問、智慧、思想,一切世間的事,在在處處都可以使你悟道。所以啊!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學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這樣才可以學佛。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羨慕他人。

  真正的佛學講因果報應並不是迷信的話,而是一句很科學的話。你昨天罵了人家,當時人家對你笑笑,心裡已經有了仇恨,有機會他一定會報答你的,不會客氣。這就是因果,這就叫做業。

  佛眼看世間,一切眾生皆在病中。

  病從何來?病從業生。每個人的因果報應不同,身體健康情況都不同,有些人天生身體健康,到了七八十歲,還步履輕便,精神奕奕;有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在病中即愁中;

  另有些業力重的人,沒病還自認為有病,到處求神問卜找藥吃。業從哪裡來?業由心造。換句話說,要如何才能身心無病呢?很簡單,發清淨心,就可以遠離諸病。  

相關焦點

  • 車遲國背後是佛道相爭還是三教歸一?
    他本是成精的山獸,同心到此害你。因見氣數還旺,不敢下手。若再過二年,你氣數衰敗,他就害了你性命,把你江山一股兒盡屬他了。幸我等早來,除妖邪救了你命。你還哭甚?哭甚?急打發關文,送我出去!」國王聞此,方才省悟。三位大仙到車遲國多久呢?
  • 修彌勒大道,是通天大道,是三期龍華白陽法盤的金光大道……
    打表祈求,只是如同人間考生報考某名牌大學一樣道理,申請報考可報上名,自願考取某大學學習。
  • 韓星丨修道之謂教——論道與教
    顯然,道高於教,道圓融無礙,教則單一直接;道隨人共由,教有專制性質;道為本,教為末,道為體,教為用。他又通過儒道佛三教來具體說明道與教的關係:道家佛家以教教人,成者甚多。儒雖名為教,而至聖所講是道。八面玲瓏,千變萬化,無絲毫專制壓迫,數千年中,未成幾人。不但成人少,並且世人都講不得儒是什么。因儒教太宏大太圓通,不易講也。行教易行道難。大道不明之時,各大聖人立法垂教,各有所偏。
  • 《煙雨江湖》太乙教紫陽萬道拳加點方法 莊生夢蝶萬道歸一觸發技巧
    煙雨江湖太乙教紫陽萬道拳怎麼加點?紫陽萬道拳找清虛打聽鎮派拳法,清虛會給你一個令牌,去給道玄觸發試煉任務,要求三十張虎皮即可學習。下面小編就為玩家帶來煙雨江湖太乙教紫陽萬道拳加點方法,一起來看看吧。下面小編就為玩家帶來煙雨江湖太乙教紫陽萬道拳加點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 政策的背後是儒、佛、道三教思想
    所以宋朝也自然少不了宗教的參與,對於宗教,宋統治者採取了禮遇的政策,特別是佛教,雖然在最初佛教並沒有得到大部分讀書人的認可,但隨著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局面逐漸成為定勢,人們逐漸接受了佛教的思想,這為宋朝後來出臺的多種政策奠定了基礎。
  • 「儒、釋、道」三學 ——《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
    「儒、釋、道」三學——《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道德經》五千言,一言以蔽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大哉嵩山·儒釋道三教篇」系列之六 三教歸一的精神煉獄
    唐宋之際,儒、釋、道三教合流,是中國傳統哲學發展的總趨勢,新儒家的誕生自然是儒、釋、道相互碰撞的必然結果。  歷史為什麼選擇嵩陽書院,使其成為新儒家的發祥地?  師法自然的東方精神  嵩山不是左冷禪的天下,卻是「程門立雪」的地方。  幾年前,金庸拜訪嵩陽書院時,看到講堂內的椅子就請求一坐,一坐就很高興。
  • 陳來儒服·儒行·儒辨
    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莊子曰:「魯少儒。」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 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佛心
    景岑禪師接著回答說:「禪修大事就是一根針、三尺線。」學僧聽完以後更加茫然,說:「這怎麼領會呢?」長沙景岑禪師說:「從益州布、揚州絹處領會去。」南泉禪寺長沙景岑禪師,號招賢,長沙人,俗家姓名不詳。幼年時候出家,為南泉普願法嗣。
  • 萬教歸一,萬法歸一,那麼一歸何處?
    「末法時代,萬法歸一」。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復終又歸於道道又云:一是無,二是有。一生二,二歸一。一生二歸交合而生的三就是德,就是自然。一是陽,二是陰。陽授陰,陰受陽。陽授陰受交合而生的旋轉就是德能,就是自然。陰陽有限而失衡,陽授陰受失衡而生正負。
  • 古之成大事者,道儒法兵並行不悖
    在上古時期,天人兩道相通,天人相合而為一。後來,聖人開天立人,天人兩分,逐漸演變成天人兩道相離的局面。失而不能復,離而不能合,以至於後來以道家為代表的天道思想,和儒家為代表的人道思想,互相爭執了幾千年。 老子說儒家思想是盜誇,而不是真正的道。老子還主張,要棄智絕聖,才能復天道自然之教。這裡講的絕聖棄智,就是指絕棄儒家的人道思想。
  • 林安梧:「儒、道、佛」與「意義治療」
    受傅偉勳教授以及弗蘭克(Frankle) 意義治療學(Logotherapy) 的啟發,筆者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即開始研究儒佛道和新儒家的意義治療思想。本文對儒、道、佛三家的心理治療思想所作的概括各有異同,儒家用「意義治療」一詞,道家用「存有治療」一詞,而佛教則用「般若治療」一詞。但總體來講,皆可用「意義治療」來概括。
  • 太虛大師:大乘法三義與普度成佛心
    太虛大師:大乘法三義與普度成佛心 此依大乘法所發心,又迥勝前出離流轉心。以前心見三界苦,或唯自求出離。此大乘法中則發普度成佛心,以見三界眾生皆在苦中,為求共同出離之法,而修共同出離之行,故名大乘。大乘者即大車。如人但為自己行路即不須造火車鐵路等事,為便利大眾交通故造火車輪船等。大乘意義即如是,純為大眾非為自己。不獨為拔除自己生死苦,普為大眾拔除生死苦,此為普度大眾究竟出離的道理。在大乘法中之發心,即普度成佛心,亦即菩提心。
  • 末法時期道劫並降,快醒悟吧!
    當我們明心見性、完成使命,人人皆可成聖賢!因為你最終的方向都是完成生命的蛻變。所以,未來新世紀,註定就是一場高能覺醒的修行,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完成使命,回歸本源。我們就相互珍惜當下,珍惜每一次思想的碰撞與心靈的共振!一起共享夢想成真的機會,一起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一起共享和祖國與時代共同成長進步的機會!讓我們在見證祖國偉大復興的同時,也一起見證自己的修煉與成長吧!
  • 儒、道、佛對謀略的作用和反作用
    有一個儒、道、釋三家鬥智的故事,論爭的中心是關於人生的命運問題。儒家弟子首先出場,他抬出至聖先師孔老先生的話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命運之神主宰著人們窮通壽天」。通觀儒、道、釋三家在謀略思想上的種種行為觀念,主旨都是積極的,對於社會政治、自然環境、人生哲學具有強大的推動力,沒有儒、道、釋的思維體系,不可能出現中華謀略的思維體系,更沒有豐富而又深邃的中華謀略。在謀略的層面上,儒、道、釋都是「主智」論者。
  • 《中國方術正考》|數術、方技中儒、道思想的並行
    本書以數術與方技為切口,為我們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儒、道思想並行的新角度,為我們思考中國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02方技為體:以「古代醫學」為例,看儒、道思想的並行在《漢書方技略》裡,方技分四個部分:其中的「醫經」和「經方」,屬於實用醫學範疇,對應今天的中醫藥學
  • 道系和儒系是什麼意思 道系儒系青年的特點介紹
    道系儒系什麼意思?最開始是佛系這個詞語走紅的,走紅之後就開始有更多延伸出來的系列詞語。比如說儒系道系等等的詞語,來看看具體介紹~  道系儒系是什麼意思  道系這個詞語的解釋就更加的直白了,也是非常的接地氣的。道系的青年一般都是比較的直接的,在態度上面也是直爽的。
  • 讀荀子感悟儒——淺議讀書人
    發現荀子涉及生活密不可分;談到企業管理學更是實操性;做人完全是一部數據化分析讀書人分類表,對號入座的實用性太強。荀子的核心思想「義利兩有,性噁心善。隆禮重法,積善成德。」荀子把人以「儒」分兩大類,一類是讀書人,分為:聖人,大儒,小儒,雅儒,瞀儒,偷儒,賤儒,人臣,君子,士,法士,散儒,陋儒,通士,公士,直士,愨士,勇者,腐儒,俗儒,俗人,小人。另一類眾人眾庶不算「儒」,非讀書人。有人問道法墨等家不是「儒」,怎麼都化為「儒」裡面?一派胡言!有這個疑問的磚家和學折好好學習儒家發展史。
  • 「三教合一」之秘
    滿清滅亡後,漢族政權復國,並意識到,需要摧毀思想糟粕,重建一個健康的漢族思想體系和信仰,便經由「五四運動」,打破了「滿清儒和佛教的聯合愚民思想體系」。改革開放後,中、美、日三方成為競爭關係,三國輿論戰隨之展開,輿論戰從信仰問題入手,開始釋放分化、瓦解漢族信仰的輿論引導,這時,「三教合一」理念,再次被提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