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荀子感悟儒——淺議讀書人

2020-12-20 尋荀文化

本人愚鈍用了五年多時間尋師求學,2020年元宵節前終於看完《荀子》全文,看完後感悟很深,心情非常沉重。

發現荀子涉及生活密不可分;談到企業管理學更是實操性;做人完全是一部數據化分析讀書人分類表,對號入座的實用性太強。

荀子的核心思想「義利兩有,性噁心善。隆禮重法,積善成德。」讀書非常容易,時間充足背誦也不是問題,關鍵是讀透徹,貫通經脈運用實際不是簡單,荀子是儒家學派,親授的弟子李斯與韓非子都沒有完全學透徹,走向法家極端之路。今不議論學派事情,根據《荀子》淺說古今讀書人,拋磚於水中引起水波漣漪,珠出於江海玉出於崑山,大浪淘沙後人論。

荀子把人以「儒」分兩大類,一類是讀書人,分為:聖人,大儒,小儒,雅儒,瞀儒,偷儒,賤儒,人臣,君子,士,法士,散儒,陋儒,通士,公士,直士,愨士,勇者,腐儒,俗儒,俗人,小人。另一類眾人眾庶不算「儒」,非讀書人。

有人問道法墨等家不是「儒」,怎麼都化為「儒」裡面?一派胡言!有這個疑問的磚家和學折好好學習儒家發展史。

當今讀書人只要拿本紙質的印刷品都算讀書吧,都算是積極向上的讀書人;讀電子書的一般不認可為讀書人,認為在玩遊戲;聽書的人不認可為讀書人,認為是娛樂;只要上過學都算讀書人……

我讀書就困惑了?怎麼算是合格的讀書人?讀書應該讀什麼書?現在與《荀子》探討「儒」或讀書人分類:

《勸學》君子與小人讀書區別: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勸學》按「禮」區別讀書人: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修身》讀書人執行力分為:

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不苟》讀書人做事情分為:

有通士者,有公士者,有直士者,有愨士者,有小人者。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事起而辨,若是則可謂通士矣。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於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公士矣。身之所長,上雖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雖不知,不以取賞;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甚,若是則可謂愨士矣。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榮辱》讀書人按勇者之分: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

《榮辱》君子與小人讀書人道則異矣:

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

《非十二子》全文分別列舉戰國時期「儒」七派:

假今之世,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宇嵬瑣,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有人矣。

縱情性,安恣睢,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它囂、魏牟也

忍情性,綦谿利跂,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 ;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陳仲、史也

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墨翟、宋也

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上則取聽於上,下則取從於俗,終日言成文典,及糾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國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慎到、田駢也。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 ,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熱徊恢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遊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若夫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類,而群天下之英傑,而告之以大道,教之以至順;奧之間,簟席之上,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則六說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願以為臣。是聖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故知默猶知言也。故多言而類,聖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無法而流湎然,雖辯,小人也。

弟佗其冠,衶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正其衣冠,齊其顏色,槿歡終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遊氏之賤儒也。

《非相》讀書人辯論:

君子之謂吉,小人之謂兇。

是以小人辯,言險;而君子辯,言仁也。

有小人之辯者,有士君子之辯者,有聖人之辯者。

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腐儒之謂也。

《儒效》根據讀書用途分「儒」:

大儒之效。

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

君子之所謂賢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謂也;君子之所謂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謂也;君子之所謂辯者,非能遍辯人之所辯之謂也;君子之所謂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謂也;有所止矣。

彼學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聖人也。上為聖人,下為士、君子,孰禁我哉?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

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諸侯大夫、士也;眾人者,工、農、商賈也。

《王制》按德才分讀書人:

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富國》上行下效分讀書人:

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王霸》對社稷貢獻:

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是傷國之大災也。

儒者為之不然,必將曲辨。

《君道》「儒」君者行為準則。

《臣道》做臣之分:

人臣之論:有態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聖臣者。

《性惡》知者不同:

有聖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則文而類,終日議其所以,言之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是聖人之知也。少言則徑而省,論而法,若佚之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諂 ,其行也悖,其舉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

回想當今讀書人讀什麼書?讀書又幹什麼?

完整版本詳細講解「儒」(讀書人)請聯繫各地大專院校的荀子讀書班;各地社會團體荀子讀書會、荀子學堂、荀卿庠讀書會。

荀光

2020.3.21初稿

求學先後順序指導老師,在此特別感謝:

荀學啟蒙老師:

東方荀子研究院院長 焦子棟

荀學運用指導老師:

邯鄲荀子研究會秘書長 荀馬新民

邯鄲荀子研究會會長 劉志軒

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 範文華

荀學學術解惑老師: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顏炳罡

中國先秦史學會研究會會長 廖明春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 梁濤

還有更多荀學老師指導與支持:

山東財經大學教授 劉長明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副教授 姚海濤

等等專家學者與家人……

「荀」字大全,《荀子》書籍大全,尋荀活動大全,荀姓輩分大全

從禮記「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看「荀子隆禮重法」

荀卿庠千萬不要讀成苟釀癢

荀卿庠教你如何讀傳統文化書籍一

何為書法-荀卿庠帶娃感悟古今國學區別

相關焦點

  • 儒之廣義就是讀書人
    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而「儒」的最廣義的所指,就是「讀書人」。讀書人在中國傳統社會受到高度尊敬,是中華文明崇尚讀書的表現,也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特色。 文化意味著人擺脫了生存對物質的直接依賴,也升華了生命對欲望的直接依賴,而發展起豐富的精神生活的向度。
  • 老刀品讀儒法之爭文章,湊得幾聯感而記之
    儒法兩家,因人性本善本惡學術觀點差異,導致政治主張不同而互相攻訐,最終被封建帝王兼收並用為王霸之術與治國馭民權謀思想。
  • 談談荀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
    荀子是孔子弟子的傳人,他對孔子的評價是很高的,尊孔子為「大儒」,即「聖人」。荀子非常推崇孔子的儒學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並以孔子的傳人自居。孔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春秋時期最博學的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儒之為儒:儒家學派的特點是什麼
    先秦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中,對於儒家的特性有明確描述的還有荀子。荀子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家思想逐漸走紅的時期,因此,荀子一方面要強調儒家與法家的不同,同時也要強調儒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在《儒效》篇中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就是從儒家對於政治秩序的效能這一角度來說的。同時荀子還通過對別的學派作綜合性的評價以突顯儒學的意義。
  • 陳來儒服·儒行·儒辨
    這是儒家復禮的理想的一部分,所以後來荀子也提到冠制:「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弁,禮也。」(《荀子·大略》)就涉及從天子到士的衣冠禮制。  據文獻的記載,到了墨子時代,便明確有所謂「儒服」的問題出現了。所謂儒服,就是儒者所穿著的衣冠服帶。不過,從《論語》看,在孔子的時代,並無所謂儒服。
  • 要為「君子儒」,不為「小人儒」
    正是因為「近仁」「求仁」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孔子在篇中明確提出了要為「君子儒」,不為「小人儒」的重要命題。有知識不困難,有一端之長也有可能,如子路「由也果」,子貢「賜也達」,冉求「求也藝」,但是,這並不是真正進入「仁」的境界。換言之,只有「仁」,才能使一個讀書人成為「君子儒」,反之,即使是「器」,甚至像子貢這樣屬於「瑚璉」級的「大器」,也有可能淪喪為「小人儒」。
  • 評《戰國與希臘》:荀子與他的學生李斯,對於「歷史時刻」的認識有何不同?
    本       文     約 3101 字閱       讀       需       要10 min*本文系有關潘嶽《戰國與希臘》一文的評論文章全文入口↓或者可以說「法後王」是荀子試圖處理在堅持「先王之道」的前提下儒家如何進行「現實性變通」,也就是說,要「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應當時之變若數一二」(《儒效》)。荀子提出了「效能性」的標準,即以不同的效能來區分「儒」之成色。
  • 古之學者必有師,荀子之師問是誰,姚海濤講荀子人生智慧系列二
    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嚴厲地批評過他們。郭店楚簡中也能尋得不少線索。孔孟之間107年的巨大時間差就由新出土文獻給彌補了,也彌補了思孟學派的好多問題。三、荀子遙契孔子荀子是戰國末期人物,他也有著與孟子相同的尷尬。歷史沒有記載他的老師是誰。荀子生為趙人,但其師承譜系、思想成長路徑、學術互動地域都與魯地密不可分。
  • 荀子大一統思想探賾-劉長明
    順應這樣的大勢,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應運而生。荀子因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總結、批判、吸收諸子百家之說,融會貫通,從百家異說到學術歸宗,卓有成效地進行了一統天下的理論建構。作為一個道、法、儒、墨結合的學術體系,荀學不拘一門博採眾長,贏得了「諸子大成」的美譽。在從諸侯異政到天下一統的過程中,荀子的大一統思想有力地促進了天下一統的進程。
  • 蕭三匝:剖開儒法聯姻邏輯給你看
    第七講:荀子:儒法融混的尷尬(修訂版)這一講我們講荀子。
  • 「九儒十丐」,讀書人為何靠後?
    如果從社會地位來看應該不甚準確,但從讀書人的人格心理來看,位列於此不過。在一個幾千年信奉「學而優則仕」「做官光宗耀祖」,加之人口特別多的國家,官總是少數,賤民總是絕大多數,少數人自然優越感特突出,資源也特充足。秀才們最慣常的手法是,背後聚一起對自己頭上的那個少數人恨的咬牙切齒,說起來就義憤填膺。可是轉個身見到上司又是各顯神通。曹商一類的人簡直不可勝計。
  • 韓望喜正解《荀子》樂論(1)
    vodfile12.news.cn/data/cdn_transfer/41/39/419b8f18d3d4b585e32021dc38fbb508d3418f39.mp4; 韓望喜正解《荀子》樂論(1)
  • 讀荀子三句來修身養性
    ——《荀子·修身》解釋: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會到達事情,即使很小但不錯就不會成功。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解釋: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實行,學問到了實行就達到了極點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好民不懲。
  • 深度:讀書人具備的五大內涵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讀書可以提高修養,可以擴寬眼界,可以讓人變得聰慧,讀書是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安身立命之所在。作為讀書人,怎樣讀書,是值得深究的。其實古代先賢早就給我們指明了方向。l 深讀書讀書最重要的是深度,不僅讀書要有深度,而且要讀的有深度。在讀書的時候要對書中內容去思考、去琢磨,挖掘出深刻的道理,感悟文章蘊含著的深厚底蘊。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就是一位「深讀書」的典範:在讀書過程中不僅要了解全書的內容並掌握其精神實質,還要對書中內容作深入探討。
  • 與時俱進,博採眾長的荀子
    他批判繼承了儒,墨,道,法各家的學術精華,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立足於當世,應當時之變若數一二。他獨特的性惡論,他的隆禮重法,尚賢尊師,他與時俱進的法後王,都閃爍著批判的光芒,睿智的哲思。荀子也曾經遊學於齊國稷下,曾三為祭酒,享大夫名號,但被讒忌,終不見用。後適楚國,春申君用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他也隱退著書去了。
  • 《荀子》: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 點擊上方【大道知行】→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及時查看更多文章《荀子
  • 《荀子》經典10句:高情商的人,都很注意這10個細節
    《荀子·不苟》【譯文】君子修身養性,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感悟】真誠是最貴的人品。高情商的人無不真誠,只要做到了真誠,別人才願意與你交往、交心。《荀子·修身》【譯文】對的就贊成,錯的就反對叫做明智,反對正確的、贊成錯誤的叫做愚蠢。【感悟】高情商的人都是實事求是的。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不顛倒黑白,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錢穆晚年不遺餘力地宣揚孔子思想,給人的感覺是恨不得「把孔子的旗幟插遍全世界」(李零語),為此他十分賣力地勸讀《論語》:「我認為,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 《荀子》10句經典名言,說透10個哲理,讀懂受益一生
    《荀子·修身》【譯文】路途再近,你不走,也不會到達。事情再小,不去做也不可能完成。【感悟】做人做事,最怕只說不做。每一項事業,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幹出來的。《荀子·勸學》【譯文】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是多麼高遠;不親臨深溪,就不知道地是多麼深厚。【感悟】實踐出真知。在自強不息的行動和探索中,才能獲得真知。
  • 為什麼每次讀《勸學》感悟都不一樣?是閱歷多了,還是悟性高了
    #一起讀書#第一次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好不容易字給讀得到了。意思嘛就另外說了!只是知道有兩句有點印象,第一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大概的意思是要一輩強一輩。第二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