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為「君子儒」,不為「小人儒」

2021-02-08 天眼新聞

《論語·雍也》篇共計三十章,其中前十六章上接《公冶長》篇,依然是借人物品題表達孔子本人的道德追求與價值取向;後十四篇討論「中庸」「文質」「仁知」「仁之方」等重要命題,通觀全篇,其頭緒雖似紛繁,但是其主線依然是十分清晰的,「以『為仁』之『道』為一以貫之的義理線索。」(黃克劍《論語解讀》)可謂草蛇灰線,形散而神不散。

前十六章中的人物品題,其主要對象多為孔門弟子。孔子對他們的評價有高有低,其標準就是看他們是否能恪守儒家的要義,以「仁」為自己的修身處事之本。能「踐行」或「近仁」的,孔子就予以表揚、予以鼓勵,評價就高;反之,孔子就予以批評、予以貶斥,評價就相對較低。

眾所周知,孔子最喜歡、最寄予希望的學生無疑是顏淵。顏淵的生存狀況是很惡劣的,既沒有像子貢這樣發財致富,也不曾像冉求這樣為官作宰,甚至連維持自己的生計,都存在著不小的問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然而,在孔子看來,顏淵才是弟子中最有「仁者氣象」的人,是真正的「賢者」:「賢哉,回也!」因為顏淵對「仁」的踐行是始終不懈的,他的道德境界,是孔門其他弟子所無法企及的:「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顏淵的「求仁致仁」,是出於自覺的主動,而非功利性的被動,這中間,不摻雜任何其他的動機,沒有絲毫的猶豫和彷徨。真正是發乎內心的皈依,「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一個「樂」字,猶如詩眼,畫龍點睛道出了顏淵之所以超邁群倫,成為孔門第一人的奧妙之所在。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仁」的理想是偉大而崇高的,然而「仁」的實現卻是艱巨而坎坷的。如果沒有真正認同與皈依的襟懷,不能真正做到以苦為樂,樂在其中,那麼即使勉強去做,也勢必無法持之以恆,會把它看成是一種負擔,一種累贅,一種磨難。唯有像顏淵這樣下意識將「求仁」當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毫無障礙地以此為「樂」,才能夠安貧樂道,安之若素,完成精神上真正的超越,「受天下之垢」,好學不倦,「不遷怒,不貳過」,在世人面前展現自己完美的人格。由此可見,孔子在本篇中評論自己的弟子顏淵,其實是拿顏淵為具體例子,形象地向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世人描述了何謂「仁」,何謂「仁者」!這種典範的意義,這種楷模的標尺,是無可替代的。

正是因為「近仁」「求仁」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孔子在篇中明確提出了要為「君子儒」,不為「小人儒」的重要命題。有知識不困難,有一端之長也有可能,如子路「由也果」,子貢「賜也達」,冉求「求也藝」,但是,這並不是真正進入「仁」的境界。換言之,只有「仁」,才能使一個讀書人成為「君子儒」,反之,即使是「器」,甚至像子貢這樣屬於「瑚璉」級的「大器」,也有可能淪喪為「小人儒」。為此,孔子諄諄告誡子夏(包括其他弟子在內)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孔子這個告誡,在今天看來,依然不乏重要的警示意義。隨著教育的普及,人們接觸與擁有知識的機會大大增多了,然而,「有金錢無知識,有知識無文化,有文化無品位,有品位無境界」的現象同樣比比皆是,不一而足。一些人擁有知識,但是,並不緣此而自然成為「知識分子」。因為,在他們身上,並沒有起碼的社會責任感,更缺乏自覺的人文關懷,所謂「知識」,僅僅是他們的謀生工具,他們所缺乏的,是讀書人應有的擔當精神與人文關懷,他們沒有道義的追求,沒有正義的立場,對社會的進步,未能儘自己的努力,對弱勢的群體,未能寄自己的同情。等而下之者,更是將自己束縛在利益集團的戰車上,狐假虎威,為虎作倀。無怪乎,一些專家被人們譏為「磚家」,而一些教授則讓人戲謔稱為「叫獸」。這問題就出在他們甘為「小人儒」,而絲毫沒有意願修養道德、完善人格以爭取成為「君子儒」。應該說這是讀書人的異化,孔子當年所憂慮的讀書人的人格分裂、知識精英的道德墮落,在今天的現實中依然存在。這是知識群體的悲哀,更是國家民族的恥辱。

值得欽佩的是,孔子雖然對儒者的分野有深切的憂慮,對「小人儒」的滋生與蔓延有心理上的準備。但是,從本質上講,孔子對「君子儒」的造就依舊抱有樂觀的期待,對政治、倫理合理秩序的重構依舊懷有充分的信心,能夠認準目標,鍥而不捨,孜孜以求,即所謂「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孔子之所以仍有期待,仍有信心,是因為在他看來,「為仁」之「道」雖有困難,但並非不可克服。克服的途徑,一是以高尚的文化來充實自己,以合宜的禮制來規範自己,「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二是從自身做起,從細節做起,「能近取譬」,推己而及人,博施而愛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三是使知識與仁德得到有機的統一,做到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共生互補,相得益彰,主體(仁)要堅實鞏固,工具(知)要銳利合用,「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四是方法與手段得體而恰當。這個正確的方法與手段,就是以「中庸之道」觀察問題,把握問題,解決問題,凡事把握一個「度」字,既不過分,也不誇張,正確定位,穩妥應對,「極高明而道中庸」。

上述幾點之中,「中庸」的辯證思維與合理把握乃是最為重要的,它具有普遍的哲學方法論意義。具體地說,「中庸」的核心涵義是拿捏與把握好「度」,做到「無過無不及」,既不要做得不夠,也不要做得過分,尋找事物的最佳平衡點。這包括形式與內容要做到有機的統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天人關係要能夠合理協調與平衡,既不否定天意與鬼神的存在,又倡導以人事為主,「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行為與心態要致力於和諧圓融、渾然一體,「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此為孔子弟子仲弓所言,但為孔子本人所高度認同)總而言之,一切要把握一個合適的「度」,拿捏分寸,恰到好處,收放自如,見好就收,從而在踐行「為仁之道」上取得最佳的效果。

當然,「度」的拿捏與把握是最不容易的,凡事愛走極端,思維流於偏激,是社會生活中的常態,這就更加反襯出「中庸」的難能可貴:「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有這樣的認識,表明了他在「為仁之道」的追求中,固然立場堅定不移,心態積極樂觀,然而,其認識又是清醒的,其思維又是辯證的。這是孔子的卓越處,更是孔子的深刻處。(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黃樸民 來源 北京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儒之為儒:儒家學派的特點是什麼
    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使用的「儒」字是在《論語》中,孔子說「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 就是在分辨「君子儒」和「小人儒」, 這可以看成是孔子試圖區分他心目中的「儒」和一般所謂的儒,也可以說是關於「儒」的自我要求。這樣的區分按照李澤厚的說法,是儒家要與巫師相區隔。
  • 讀荀子感悟儒——淺議讀書人
    今不議論學派事情,根據《荀子》淺說古今讀書人,拋磚於水中引起水波漣漪,珠出於江海玉出於崑山,大浪淘沙後人論。荀子把人以「儒」分兩大類,一類是讀書人,分為:聖人,大儒,小儒,雅儒,瞀儒,偷儒,賤儒,人臣,君子,士,法士,散儒,陋儒,通士,公士,直士,愨士,勇者,腐儒,俗儒,俗人,小人。另一類眾人眾庶不算「儒」,非讀書人。
  • 《論語》14則,仁者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不改其樂,子夏為君子儒
    1、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釋義:有一個叫顏回的弟子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從不兩次犯同樣的錯誤。做人做事,應該儘量「不遷怒,不貳過」。賭氣屬於遷怒,怨天尤人也是遷怒。2、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 陳來儒服·儒行·儒辨
    孔子對曰:「不必然。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斬衰菅屨,杖而啜粥者,志不在於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哀公曰:「善!」(《荀子·哀公》)  這本來是討論如何取士,孔子主張要內觀其志,外觀其服,要取「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這樣的士,這是孔子所肯定的士。「服古之服」應當是儒服之說所自出的根源。
  • 「水」的意象與「儒」之「柔」
    2.體現中國的彈性,固有的柔順性使中國不受外界影響,多次克服內部動亂,順勢而為,顯示柔的力量。3.隱喻和象徵道的品格,以水喻道是中國文化的古老傳統,確立了存在論的基本意象,讓人們能夠由此及彼地去領會「道」的深刻內涵,奠定了道德論的基本取向,藉助於水的「至柔」性格來凸顯道德的品性。4.影響著中國人同自然界、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柔性文化取向塑造出來的古典技術,不具有征服自然界的進攻性和侵略性。
  • 朱漢民、胡長海 | 儒、法互補與傳統中國的治理結構
    夏、商、周建立以血緣為依據的封建制,首要條件是對外族的軍事徵討、暴力徵服,王朝更迭與王朝對周邊民族的徵服都體現三代統治的霸道內涵。夏、商、周推行霸道的國家統治,也指共主、諸侯對內部的嚴酷刑罰、暴力統治。盤庚說:「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對不忠的人要趕盡殺絕。武王對作戰不力的也要殺掉,「爾所弗朂,其於爾躬有戮!」
  • 儒、道、佛對謀略的作用和反作用
    看來,還是孔夫子說的對: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道家弟子還沒等對方的話說完就搶著說:「你們儒家不是主張人定勝天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你們的主張嗎?這不正是特別強調人的作用嘛。」這「虛」、「玄」、「空」對謀略有極大的作用力,在各執一端的情形下反作用也同樣重大,有助謀略一方為「智論」,有礙謀略一方為「反智論」。
  • 論子張氏之儒與孔子思想的差異
    由於本文在行文中要多次提到《論語》中的這段文獻,因此,現在全文轉錄: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否可以定義為中庸之道
    孔融想當班長,以後要更多的梨,因為一千多年才出一個孔融,所以能傳說至今,所以違反人性,有人希望我們是孔融,這才是最危險的。在今天這個時代,這和許多難題一樣,也是一個難題。品德課老師可以出這道題目,語文老師不應該出,有經驗的老師應當預見到這樣的答案地多樣性,既然出這道題了,就應當多樣化,允許學生自主發揮,原因還是在於這是語文課……孔融讓梨我不讓連小孩子的實話都不想聽不願意聽才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其實孔融讓的不是梨,好像是香蕉~孔融讓梨我不讓標準答案因該是「我不是孔融」。
  • 「儒人」成「孺人」,慎慎慎
    下午閒下來時,我又打開細看,驚訝地發現文章標題中的「儒人」變成了「孺人」,十分訝異!「儒人」,我意為「儒士」,若變成「孺人」,則成了婦人的尊稱,簡直天壤之別!我在寫作時,打出「ruren」這個詞組時,第一個跳出的就是「孺人」,我因此還有意區別了一下「儒人」和「孺人」。「儒人」其實並非我所生造,只是用的人少而已,但「孺人」已有固定的語義,且使用相對廣泛。
  • 《中國方術正考》|數術、方技中儒、道思想的並行
    儒家思想是以可以培養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為目標,而不是僅僅局限於一技一藝之長。若是如此看來,倒像是兩條道上的平行線,但是,儒家對於醫術還是相當重視的。曾經有一些有識之儒甚至認為:醫儒同道,備醫難分,醫為估者之一事,懦者不可不兼醫。
  • 「小人」為什麼「常戚戚」?
    我在上文中作了無法辯駁的否定,不懂原文,不辨真假,是受幾千年統治階級愚弄、矇騙的必然結果。他們又共同提出,「為什麼要稱『常戚戚』為『小人』呢?」以此為他們的論據。我現再回答如下:凡對中國歷史、文化稍有了解,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期的人,一定知道所謂「小人」,一般指子女、學生、老百姓;而「大人」則指父母、老師、官員.。
  • 釋氏隨緣,吾儒素位
    釋氏隨緣,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書裡寫的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意思是說君子只要安於現狀,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分內的事情,不去過多地碰本分之外的事情。解釋完這兩個詞,我們再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佛家講求凡事順其自然發展,一切不可強求,而儒家主張謹守自己的本分,不可有貪妄之事,隨緣和素位這四個字是為人處世的秘訣,就像渡過人生苦海的救命船。
  • 歐陽修十句經典: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這句話是說人活得要有尊嚴、有意義,不能為了活命而放棄所要堅守的「義」等信念。2.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出自宋·歐陽修《有美堂記》。好,愛好、嗜好。看看他有什麼樣的愛好,就能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了。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愛好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品位。3.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 君子是選擇的結果
    (全文共730字)中國儒家在對「君子」進行闡述的時候,採取一種極為高明的理論技巧。那就是,不直接定義「君子」,只是反覆描繪它的對立面。「君子」的對立面,就是「小人」。用一系列的否定,來完成一種肯定。這種理論技巧,也可稱之為「邊緣裁切法」,或曰「劃界確認法」。
  • 祝賀海南儒至信汽車服務公司旗下飛牛儒至信新能源汽車開張大吉!
    2019年5月21日,在諧音「我愛你」的這一天,海南儒至信汽車服務公司旗下飛牛儒至信新能源汽車隆重開業。開業現場熱鬧非凡,海南儒至信汽車服務公司的各位成員、高層領導、同行企業家以及意向客戶、各大媒體朋友們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飛牛儒至信新能源汽車開張大吉!飛牛儒至信新能源汽車是以新能源網約車、新能源物流車銷售、售後、業務對接等多維一體的新能源汽車綜合服務中心。
  • 儒、釋、道三大家用英文怎麼說?
    儒、釋、道三大家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三大基石。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釋家講「隱世」。儒家文化教化我們以成為「君子」為目標不斷提高自我修養,道家極力推崇順從自然,上善若水的生活方式,而以禪宗為代表的中國佛家通過參悟領會虛幻寂滅的真諦。
  • 吳仰湘:清儒對鄭玄注《孝經》的辯護
    關鍵詞:《孝經鄭注》/鄭玄/清代漢學/經學公案  標題注釋: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皮錫瑞《經學通論》注釋與研究」(15ZDB010)的階段性成果。   鄭玄遍注群經,尤重《孝經》,在《六藝論》中將《孝經》視為六藝根本,自稱「玄又為之注」。①東晉以來,歷南北朝以迄唐初,國學均立有《孝經》鄭氏博士。然而,後世對鄭玄注《孝經》屢生疑竇。最先是南齊陸澄「疑《孝經》非鄭所注」,陸德明隨之增疑,謂《孝經注》「與康成注五經不同,未詳是非」②。至唐代,情形更甚。
  • 許嘉璐: 當今衝突世界需要儒釋道融合理念
    第一關鍵詞是「融合」,顯然這是對當今世界上流行的、統治著整個地球的思想--文明必然衝突,只有衝突才能解決問題這一思路的一種響應。而要想讓儒釋道的學說真正成為顯學,還需要我們做兩方面的工作:1、提高;2、普及。應該讓精深和通俗結合。基督教經過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改革,由英國的清教徒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佛教、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也說明了這個問題,這就是要想讓一種學說成為顯學,從而在廣大民眾當中普及,似乎不能夠從基層做起,而應該拿自己的精義去說服、感染不同階層的精英與執政者。
  • 儒釋道名言六十句,山水花葉本是一家
    儒釋道,儒家指的是儒家,是孔子開創、孟子所發展的學派,後逐步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道家是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