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荀子三句來修身養性

2020-12-11 花墩兒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

解釋: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會到達事情,即使很小但不錯就不會成功。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

解釋: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實行,學問到了實行就達到了極點

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好民不懲。

——《荀子·富國》

解釋不進行教育而光殺人,這樣雖然刑罰多但壓不住歪風邪氣;光教育而不進行刑罰,這樣做壞事的人就受不到懲戒。

相關焦點

  • 讀荀子感悟儒——淺議讀書人
    本人愚鈍用了五年多時間尋師求學,2020年元宵節前終於看完《荀子》全文,看完後感悟很深,心情非常沉重。發現荀子涉及生活密不可分;談到企業管理學更是實操性;做人完全是一部數據化分析讀書人分類表,對號入座的實用性太強。荀子的核心思想「義利兩有,性噁心善。隆禮重法,積善成德。」
  • 5句修身養性至理名言,看一眼就會愛上它
    而對於增強品行這方面來說,它告訴我們要增強自己的交際能力,容得下不同的聲音,和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修身養性,也是人生中一大快事。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臭」字可不能以現在的眼光來理解,「臭」詞在古漢語中是香味的意思。因此這句話應該被理解為: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力的人說話,說服力會大大增強,就像嗅到了蘭花的芬芳一樣。
  • 《荀子》經典10句:高情商的人,都很注意這10個細節
    《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全書共分三十二篇,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哲學思想、政治理論、治學方法、立身處世、學術論辯、經濟軍事等。今天,隱娘從《荀子》中找出10句名言,告訴你:高情商的人都是這樣為人處世的!
  • 《荀子·樂論》與荀子的樂教思想
    儒家主張通過音樂來教化人們。  古時樂通常和禮聯繫在一起。荀子重禮,因此作為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樂也自然得到了荀子的重視。荀子著有論述樂的一般規律及其社會功能的《樂論》。《樂論》以樂教為中心,即樂能夠引導人們向善,從而達到國家安定、社會和諧。  荀子對《樂》是非常熟悉的,他看到了「樂主和」的特點,指出「《樂》之中和也」「《樂》言是,其和也」。
  • 《荀子》|淺談荀子的禮義和性惡善偽
    不同於《論語》在孔子身故不久即由直屬弟子結集成篇,以及孟子在身前和弟子合力作《孟子》七篇,《荀子》要一直等到西漢末年才由劉向整理成書。根據劉向的記錄,他當時搜集到的《荀子》文本共有三百二十二篇,經過刪減重複的篇章,最後定著三十二篇。可以想見,在劉向之前,《荀子》的文本大概一直是以零散篇章的方式流傳。
  • 荀子名言名句大全——荀子
    ——《荀子·法行》 14、長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後必有,恨後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子·成相》 16、怒不過奪,喜不過予。——《荀子·修身》 17、天不為人之器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之匈匈也,輟行。
  • 魏承思先生:《荀子解讀:人生修養的儒家寶典》
    這本書是根據魏承思先生於2017—2018年「《荀子》研習班「講課錄音整理而成,經魏先生近一年的重新審校,並補充了大量全新內容。魏承思先生鑽研《荀子》多年,以其一貫的風格,深入淺出,用明白通曉的語言,在逐一解讀文本時結合現實事例,使歷史與現實、經典與生活融會貫通,引導大眾對《荀子》這部儒家經典有一個明晰而全面的理解。
  • 劉又銘:荀子思想的表理、隱現與古今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人生於聖人之偽(為),非故生於人之性也。4.  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故治之要在於知道。現在大家對荀子思想的討論都基於這幾句話。在普遍認識中,從這幾句話裡面,推導出一些荀子的思想,如「天人相分」、「人性惡」等等思想。這幾句話是我們討論的基礎。
  • 「性惡論」是對荀子的誤讀
    「性惡論」並不是完整的人性論,把荀子的人性論概括為「性惡」是不準確的。  荀子「性惡論」誤讀原因  為什麼會有荀子主張「性惡論」的說法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荀子》三十二篇中,有一篇就叫《性惡》,人們由此認為荀子的人性論就是「性惡論」。然而我們都知道,《荀子》的篇名往往只有兩個字,用兩個字概括一篇文章的內容,肯定是不全面的。
  • 荀子「天論」中的人學觀
    「天人之分」廓清了神秘主義天人論的迷霧,但荀子並非要讓人與天分途而行。相反,荀子認為人與天是緊密聯繫的,他也是在天人相系的思想視域中論述人的存在的,與同時代思想家不同的是,荀子大膽為天祛魅,割斷了天與人的宗教神性聯繫,建立起天人之間的新的客觀實在聯繫。
  • 《荀子•勸學篇》中的治學之道
    荀子,名況,是戰國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世人尊稱「荀卿」。他繼承並發展了儒家思想,同時融合了法家的思想,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理論成就。其思想理論被後世編為《荀子》一書。《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它論述了學習的必要性、方法、目的等。荀子認為,人要終身通過學習去完善自身、善用自然的力量,最終達到「能定能應」的境界。《勸學》提供的治學之道,值得我們品味和學習。
  • 荀子與以德治國
    三晉地區的思想發展一向不被作為一個有著明確發展線索的整體來看待。這個發展過程,到戰國後期的荀子時代臻致高峰。荀子的思想成就,既是三晉思想整體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對先秦思想的高度總結。今天所刊登的《荀子的「和諧」思想》《荀子與以德治國》兩篇論文,便是學者在安澤對荀子思想進行研討的基礎上的暢所欲言。荀子的學說,尤其是他的和諧思想,對於提高我們的民族道德素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荀子》10句智慧名言,句句精妙,值得一讀再讀!
    《荀子》是儒家經典之一,荀子與孟子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繼承了傳統的儒家思想,而又集諸子百家之大成。1、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選自《荀子·大略》。【譯文】季節寒冷後可以看出松柏並沒有凋謝,在艱難的境遇中可以看出君子頑強不屈。2、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選自《荀子·榮辱》。【譯文】把合乎正義的行為放在利益的前面是光榮的,把私利放在正義的前面是可恥的。
  • 書摘|堯舜禹善"偽飾":荀子"性惡論"妙在何處?
    「人性惡」究竟是什麼意思,荀子自己已經講得非常明白。《荀子》中專有《性惡》一篇,把「性惡」的含義、認定「性惡」的理由以及如何用禮義去教化人這些問題,都講得十分周密而且系統。下面我們就順著荀子的思路來理解。
  • 李明濱:老費的《荀子》翻譯與研究
    老費從學科綜合研究出發,旨在通曉中國古代哲學和哲學史,又將荀子視為典型的個案。據云,經導師梁啟雄的輔導,他不但讀通了《荀子》全書,而且學會了如何藉助辭書研讀古文,以及吸收歷代注家解釋精義等的一整套「訓詁學」本領。由此而甚至認為:古書的俄譯,必須依據文言文,不可依據現代人的白話文即「釋譯本」,以避免釋義上的誤差,以訛傳訛。
  • 修身養性難敵功利心 「國學熱」變「古文課」
    修身養性難敵功利心 「國學熱」變「古文課」 2015-01-22 15:05:5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上海1月22日電 題:修身養性難敵功利心
  • 性惡崇禮,尚義積善的荀子
    荀子,名況,自卿,戰國末趙人。他的學識異常淵博,他批判各家,又吸取各家之長,他曾在齊的稷下講過學,並取得稷下首領的地位。荀子是戰國末儒家中最有影響的人物。荀子認為人的成長變化,改惡從善,是靠後天的習染。他強調後天環境、教育對人性的改造作用。
  • 都在說人性,孟子與荀子誰更高明?
    孟子和荀子都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且都被認為是儒家人物。可是後來的的歷史境遇,讓人感嘆。孟子被尊為亞聖,荀子除了為法家人物所尊崇,後世傳承並不多。荀子一般被歸為「性惡論」,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所以荀子認為「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荀子的理論,符合經驗的觀察,所以得到世人的認可。面對戰國時代的社會秩序的混亂,孟子去往其他國家宣講自己的思想時,信服者很多,真正實踐者很少。為什麼呢?
  • 《荀子》,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很無辜
    品讀《荀子》一書,就像交了個耿直的朋友,這位朋友口才了得,說話犀利,一點都不和你客套,他直接戳破我們臉上「迂迴」的面具,讓我們赤裸裸地面對自己「偏頗」、「固執」、甚至是有些個「狹隘」的思維,讓我們禁不住去反思自己。在《荀子》的「正論」篇中,看到荀子的一些議論後,頓覺豁然開朗,在這裡想要分享給大家。
  • 荀子莊子人與自然思想有何分歧 荀子: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荀子的思想是兼具眾家之長,但是荀子的思想也反對了很多思想,莊子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荀子莊子關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就存在分歧,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分歧是在哪裡。   天人關係是荀子莊子哲學的重要的內容,荀子和莊子都以天人相分為其理論的邏輯起點,最終都實現了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