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儒、道、佛」與「意義治療」

2021-02-08 明倫書院


課程預告

課程主題:《道德經》


參學時間:2016年6月18、19日

(早上8:40-12:00~下午13:30-16:30)


參學地點:濟南大明湖畔奎虛書藏樓二樓


參學聯繫:

周   錦: 15288867277

倪文祥: 15965313779

韓惠芸: 13969157219




林安梧教授,一九五七年生,臺灣省臺中縣人。國立臺灣師大國文系畢業,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高足,美國傅爾布萊德(Furbrighter)訪美學人、威斯康辛大學歷史系(麥迪遜校區)(Wisconsin University at Madison)訪問學人。林先生現為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教育部大學評鑑規劃委員。曾任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創所所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受傅偉勳教授以及弗蘭克(Frankle) 意義治療學(Logotherapy) 的啟發,筆者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即開始研究儒佛道和新儒家的意義治療思想。本文對儒、道、佛三家的心理治療思想所作的概括各有異同,儒家用「意義治療」一詞,道家用「存有治療」一詞,而佛教則用「般若治療」一詞。但總體來講,皆可用「意義治療」來概括。





儒家強調孝悌人倫,強調通過主體的自覺,在家庭中培養孝悌人倫並由此擴散出去,這在當今仍然是值得重視的,因為惟有在家庭才能夠長養出我們真實的愛與同情。


在儒學來講,這主體自覺的愛的能力重點在於「怵惕惻隱」,這是來自生命深層的不可制抑的真情。這並不是如同康德哲學意義下道德的無上命令。康德哲學意義下所說的道德自覺、主體的自覺、道德無上命令,他是放在一個「社會契約論」的傳統之下說的,儒學卻是放在一個親情倫理下說的,這有很大的不同。


儒學的重點在於真情實感的仁,在於怵惕惻隱之仁,追溯其源,這不是道德的法則,而是道德的真情,這道德的真情是從家庭中薰陶出來的。儒家認為,將這個道德真情擴而大之,就能展開所謂仁義之教。這個主體的自覺落在我們的教養過程裡面,我們可以提醒自身。




我們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我」是什麼樣的我呢?是一個具有可以上通於道,契及於造化之源,而且可以尚友古人,與那歷史之源的典型相結契,並直契於自家內在心性之源。


這個「我」,「就在這裡!」 當我進到這個世界,我,就在這裡,就從這裡開啟。當你坐下來反省的時候,把自己放在一個理想的情境,通古今,溯其本源,而且放在一個家庭脈絡、歷史架構之下,這個時候你從這裡開始,作為我們主體自覺的一個起點,這就是以前宋明理學家常談到的「一念警策,便覺與天地相似」。


「當下一念」,警策之心一起,你就會生出一個力量來,這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知」是來自於內在的本心良知,這本心良知就是一個內在不可自已的實踐動力,你應該護養它,去實踐它。


這在儒學裡強調「我,就在這裡!」它所生起的力量是來自於宇宙造化之源,而宇宙造化之源就是內在心性之源,它可以跟你現在生活的場域形成的一個約定,譬如說你跟你的家人約定,你跟你自己約定,這是一個主體自覺下的承擔。





道家開啟了自然天地的奧蘊,並點示了場域的和諧性,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歸返天地」。道家談問題時不是強調主體自覺式的承擔,而是放在一個場域裡頭去思考。


所以當它做完一件事之後,它能夠徹底地退開。這就是「為而不有」。因為它只是這個場域裡頭的一渺小份子。所以他開啟一個自然的天地奧蘊,它相信自然有一個常理常道,不應該被破壞。


我們應該恰當地去順而成之,讓它好好地成長,整個場域有一個和諧共生的可能。從道家的思考,我還有另外一種提法,就是「歸返天地」。當你想到「我」的時候,這個「我」和其它眾多總體形成的我,你要作為一個實踐的起點可以,可是你必須把它放在這個場域下去理解它,才不會勉強。




道家不強調勉強,儒家強調自覺,在自覺底下該勉強要勉強,道家認為進到儒家這一層以前,或者進到儒家這一層之後,必須回到一個「自然」的狀態,方得蘇息。進到儒家這一層以前,你還沒有面臨問題以前,你必須「致虛守靜」,用謙虛而寧靜的心境,去理解詮釋這個世界,讓你恰當安頓在那裡。


當你自覺承擔的去做了什麼事之後,你要能夠看透、放下,回到原來的你。譬如說,你對社會的貢獻越多,你的名銜越多,你要能夠拿掉名銜,而去正視你自己,這是道家的方式。


儒家強調「承擔」,道家則強調「看淡」,就道家來講,這是可以和儒家放在一起來理解的,也就是當你恰當地理解場域之和諧有其恰當的自發力量,你那主體自覺將會更輕易地開啟,而當你主體自覺輕易地開啟落實之後,主體可能導致的執著性也會更輕易地放下,所以「儒」和「道」,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而言是兩者兼而修之的。





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文明最大的貢獻是深化了意識層次的分析,廓清了意識的透明性,強調回到意識之本身,它沒有執著、沒有染汙。在這種狀況之下,當我們能夠透過這樣一個詮釋解析的活動,這個我可以沒有任何掛搭、沒有任何幹擾,這時是一個圓融無礙的我、當下空無的我。


「我,當下空無」而回到一個真空的境地,讓其它的存在事物,煩惱如其煩惱,智慧如其智慧本身。當煩惱如其煩惱彰顯時,就是來去自如,佛教講「如來」就是來去自如,來而不來,去而不去,這就是來去自如。


由於徹底地放下,生命顯得徹底從容,因為沒有掛搭與痛苦,而這時候會生出一種非常強的實踐勇氣,任何世俗的榮譽、世俗的名利乃至生死,通通幹擾不了你,如是而實踐之,因此有一種很強的生發力量。


上述這種力量是可以和儒家、道家連在一塊說的,當你經由佛教深化意識層次的闡析詮釋而洞察了自己存在的空無,回到當下空無的境地,也因此能歸回場域的和諧與自發的糹因蘊造化之中,在這過程中,主體因之而自然自發自覺。


儒、道、佛三者連在一起談,儒家強調「主體的自覺」,道家強調「場域的和諧」,而佛教強調「意識的透明」。





儒道佛的心性道德思想蘊含著豐富的意義治療思想,其諸多語詞概念跟現代西方的文化心理學、完形心理學如何能夠接通,如何能夠對話,我覺得這實在非常艱難,但必須要去做,我期待能夠繼續往前去思考,促使現代的倫理學、心理輔導學能夠跟中國傳統學問接通。


來源:林安梧的博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明倫書院minglun366

讀書論道  遊歷天下

熱線電話:4008-389-366

國學網站:www.minglunshuyuan.cn

遊學網站:www.chongzousilu.com

相關焦點

  • 林安梧:儒家仁恕思想的現代意義
    編者按:兩岸屬於同一文化圈,若能積極互動,就能在互動中找到熟悉與理解;而儒、釋、道的精神是中國文明的核心,也是兩岸的共同遺產,我們有責任將這份遺產傳承下去,並為這個價值紊亂的世界提供一個新的典範。
  • 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安梧:中華文字就是生態的文字
    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安梧  本網訊(本網記者陳李育 楊昌鼎)7月10日下午,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中華文化與生態文明」分論壇在孔學堂啟幕,著名專家學者齊聚貴陽探討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儒、釋、道思想中的生態文明理念。
  • 儒、道、佛對謀略的作用和反作用
    有一個儒、道、釋三家鬥智的故事,論爭的中心是關於人生的命運問題。儒家弟子首先出場,他抬出至聖先師孔老先生的話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命運之神主宰著人們窮通壽天」。佛法中的智謀意義豐富深刻,一反常用謀略的功利觀,與「近利避害」的價值趨向相反,是謀略反面的謀略,心中俗箭拔除,萬念皆成空虛,「佛」的力量無邊「四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禪定」是佛家謀略的建構支柱。
  • 臺灣著名學者、儒學大家林安梧先生來我校講學
    12月8日上午,應我校國學研究中心的邀請,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林安梧先生在我校做林安梧先生認為,儒學並非維護專制、君權與父權,也並非是造了幾個貞節牌坊,儒學無可反,該反的是帝皇專制、君權父權。他指出,那些認為只有推翻儒學才能迎來所謂的德先生、賽先生並且實現現代化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通過對三波儒學革命的講解,林先生提出,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會阻礙現代化,要讓人倫位序與公民社會的正義相互融通,造就出一個現代性的社會,一個與本土能夠相容的社會。
  • 兼容並蓄,傳承發展——談中華儒釋(佛)道傳統文化與中國精神!
    早在古代,儒、釋、道三家便已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三位一體的基本框架,支撐著整個傳統文化的大廈;之所以這樣講,不僅僅是因為儒、釋、道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核心的思想組成,更是因為三者之間的包容並蓄、借鑑吸收的過程展示了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也是因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現代中國精神對其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承與發展。
  • 政策的背後是儒、佛、道三教思想
    所以宋朝也自然少不了宗教的參與,對於宗教,宋統治者採取了禮遇的政策,特別是佛教,雖然在最初佛教並沒有得到大部分讀書人的認可,但隨著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局面逐漸成為定勢,人們逐漸接受了佛教的思想,這為宋朝後來出臺的多種政策奠定了基礎。
  • 道系和儒系是什麼意思 道系儒系青年的特點介紹
    道系儒系什麼意思?最開始是佛系這個詞語走紅的,走紅之後就開始有更多延伸出來的系列詞語。比如說儒系道系等等的詞語,來看看具體介紹~  直接的描述佛系的態度的詞語就是:都行、可以、沒關係,這就是直白的佛系的解釋。
  • 林安梧教授《論語聖經譯解》系列講座山大第十三講《子路》篇
    講座主題:《論語聖經譯解》第十三講 《子路》:勇者力行   以正治國講者:林安梧教授(山東大學
  • 一個字講兵、儒、道、佛、易
    一個字講儒家:「儒」,人+需,人之所需。儒家為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提供了必需品,南懷瑾老師打了一個很好的比方:儒家是糧店。儒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字講道家:「道」,路+首,前路之首。道家站得高、看得遠,就像一個老者,在前面指路。我們經常對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非要自己探路,結果頭破血流,回頭一看,老者是對的。這時,天國傳來一個聲音:我說過了吧!還配同傳:I told you!
  • 佛、道、儒不同的理解,體現三教理念的衝突
    現在人們非常流行一個詞,叫佛系,大概說一個人低欲望的生活態度,而我們形容一個人看破紅塵、無欲無求,通常也會用的一個佛教的名詞,叫做四大皆空。那麼問題來了,人們常說的四大皆空,到底是哪四大呢?雖然我們很多人平時以佛系自居,也經常說自己四大皆空,但對這類詞的具體含義還是了解的比較少的。四大皆空,出自佛教的《四十二章經》,意思大概是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空、虛幻的。《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種世界為虛的理論也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
  • 《了凡四訓》中的名句,充滿了《易經》、儒、道、佛和心學的智慧
    明朝是一個有意思的朝代,至少出現了三位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大師。第一位是心學大師王陽明,他太有名,不用再格外介紹了。第二位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一般人把該書當做故事書看,孰不知它是一部三教合一的修心寶典。
  • 儒表、道骨、佛心,三教歸一方成大道
    道家倡導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注重練氣,通過這種修煉,達到長生久世,羽化登仙,在佛、道、醫、儒、武等諸家中,道家公認最精於養生。  佛家傾心菩提涅槃,重在明心見性,徹底覺悟,了脫生死煩惱,然後自覺覺他,普度眾生,同臻西方極樂世界。
  • 「儒、釋、道」三學 ——《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
    「儒、釋、道」三學——《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道德經》五千言,一言以蔽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陳來儒服·儒行·儒辨
    其實,不管「儒」在字源上的原始意義如何,從學術史的觀點來看,戰國儒學在運用「儒」字上所表達的自我理解,以及戰國時代其他學派對「儒」的思想刻畫從他者的一面所反映的「儒」的意象描述,都突出顯現了對何為儒之人格、何為儒家的學說宗旨在當時通行的理解,值得作一番清理。  衣服冠帶在古禮中有其制度,隨著春秋後期的禮崩樂壞,各種禮制都遭到破壞。
  • 要為「君子儒」,不為「小人儒」
    這種典範的意義,這種楷模的標尺,是無可替代的。正是因為「近仁」「求仁」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孔子在篇中明確提出了要為「君子儒」,不為「小人儒」的重要命題。有知識不困難,有一端之長也有可能,如子路「由也果」,子貢「賜也達」,冉求「求也藝」,但是,這並不是真正進入「仁」的境界。
  • 儒之為儒:儒家學派的特點是什麼
    從孔子開始,儒家一直強調士和「道」之間的關聯。「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孟子》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無論是在順達還是困境中,士必須以道作為準則。
  • 11月17日《孔子大學堂》播出由林安梧老師主講的《<論語>精讀》系列20! 手機端同步直播,敬請關注!
    研習經典,感悟人生,讓我們與林安梧老師一起,精讀《論語》,《論語》精讀。 子曰:「溫故而知新⑴,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注釋】⑴溫故而知新——皇侃《義疏》說,「溫故」就是「月無忘其所能」,「知新」就是「日知其所亡」(19.5),也通。    2.12子曰:「君子不器⑴。」
  • 《中國方術正考》|數術、方技中儒、道思想的並行
    同時,也對中國文化源頭和思想史、科技發展史進行了重新思考,對中國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本書以數術與方技為切口,為我們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儒、道思想並行的新角度,為我們思考中國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本書中,李零用大量的筆墨寫了第四類「房中」,相信仔細品讀,會有大量關於儒道思想的分別體現,李零對於「醫經」這塊描寫較少,今天,我們就以「中國古代醫術」為例,來細細琢磨一下這其中儒、道的並行。
  • 媽祖娘娘到底是「姓佛」還是「姓道」?
    接下來,就得說說現在關於媽祖娘娘來歷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娘娘到底是「姓佛」還是「姓道」?目前,媽祖信仰暫時被列為民間信仰,但從歷史上來看,媽祖信仰無疑和道教因緣更深。首先,媽祖娘娘俗姓林諱字默,為北宋福建莆田湄洲島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在道教神仙信仰中,很多神明均是如此,而反觀佛教眾位佛菩薩羅漢們,除了釋迦牟尼外,可查證的歷史真實人物還有幾個?
  • 「儒法並用」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王離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儒法並用,是我國歷史上常用的社會治理方式,只有思想教育手段和法治手段並用才能相得益彰。」在反腐倡廉建設中,強調「儒法並用」,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儒家文化在推進反腐倡廉建設中的作用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