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主題:《道德經》
參學時間:2016年6月18、19日
(早上8:40-12:00~下午13:30-16:30)
參學地點:濟南大明湖畔奎虛書藏樓二樓
參學聯繫:
周 錦: 15288867277
倪文祥: 15965313779
韓惠芸: 13969157219
林安梧教授,一九五七年生,臺灣省臺中縣人。國立臺灣師大國文系畢業,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高足,美國傅爾布萊德(Furbrighter)訪美學人、威斯康辛大學歷史系(麥迪遜校區)(Wisconsin University at Madison)訪問學人。林先生現為臺灣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教育部大學評鑑規劃委員。曾任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創所所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受傅偉勳教授以及弗蘭克(Frankle) 意義治療學(Logotherapy) 的啟發,筆者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即開始研究儒佛道和新儒家的意義治療思想。本文對儒、道、佛三家的心理治療思想所作的概括各有異同,儒家用「意義治療」一詞,道家用「存有治療」一詞,而佛教則用「般若治療」一詞。但總體來講,皆可用「意義治療」來概括。
儒家強調孝悌人倫,強調通過主體的自覺,在家庭中培養孝悌人倫並由此擴散出去,這在當今仍然是值得重視的,因為惟有在家庭才能夠長養出我們真實的愛與同情。
在儒學來講,這主體自覺的愛的能力重點在於「怵惕惻隱」,這是來自生命深層的不可制抑的真情。這並不是如同康德哲學意義下道德的無上命令。康德哲學意義下所說的道德自覺、主體的自覺、道德無上命令,他是放在一個「社會契約論」的傳統之下說的,儒學卻是放在一個親情倫理下說的,這有很大的不同。
儒學的重點在於真情實感的仁,在於怵惕惻隱之仁,追溯其源,這不是道德的法則,而是道德的真情,這道德的真情是從家庭中薰陶出來的。儒家認為,將這個道德真情擴而大之,就能展開所謂仁義之教。這個主體的自覺落在我們的教養過程裡面,我們可以提醒自身。
我們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我」是什麼樣的我呢?是一個具有可以上通於道,契及於造化之源,而且可以尚友古人,與那歷史之源的典型相結契,並直契於自家內在心性之源。
這個「我」,「就在這裡!」 當我進到這個世界,我,就在這裡,就從這裡開啟。當你坐下來反省的時候,把自己放在一個理想的情境,通古今,溯其本源,而且放在一個家庭脈絡、歷史架構之下,這個時候你從這裡開始,作為我們主體自覺的一個起點,這就是以前宋明理學家常談到的「一念警策,便覺與天地相似」。
「當下一念」,警策之心一起,你就會生出一個力量來,這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知」是來自於內在的本心良知,這本心良知就是一個內在不可自已的實踐動力,你應該護養它,去實踐它。
這在儒學裡強調「我,就在這裡!」它所生起的力量是來自於宇宙造化之源,而宇宙造化之源就是內在心性之源,它可以跟你現在生活的場域形成的一個約定,譬如說你跟你的家人約定,你跟你自己約定,這是一個主體自覺下的承擔。
道家開啟了自然天地的奧蘊,並點示了場域的和諧性,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歸返天地」。道家談問題時不是強調主體自覺式的承擔,而是放在一個場域裡頭去思考。
所以當它做完一件事之後,它能夠徹底地退開。這就是「為而不有」。因為它只是這個場域裡頭的一渺小份子。所以他開啟一個自然的天地奧蘊,它相信自然有一個常理常道,不應該被破壞。
我們應該恰當地去順而成之,讓它好好地成長,整個場域有一個和諧共生的可能。從道家的思考,我還有另外一種提法,就是「歸返天地」。當你想到「我」的時候,這個「我」和其它眾多總體形成的我,你要作為一個實踐的起點可以,可是你必須把它放在這個場域下去理解它,才不會勉強。
道家不強調勉強,儒家強調自覺,在自覺底下該勉強要勉強,道家認為進到儒家這一層以前,或者進到儒家這一層之後,必須回到一個「自然」的狀態,方得蘇息。進到儒家這一層以前,你還沒有面臨問題以前,你必須「致虛守靜」,用謙虛而寧靜的心境,去理解詮釋這個世界,讓你恰當安頓在那裡。
當你自覺承擔的去做了什麼事之後,你要能夠看透、放下,回到原來的你。譬如說,你對社會的貢獻越多,你的名銜越多,你要能夠拿掉名銜,而去正視你自己,這是道家的方式。
儒家強調「承擔」,道家則強調「看淡」,就道家來講,這是可以和儒家放在一起來理解的,也就是當你恰當地理解場域之和諧有其恰當的自發力量,你那主體自覺將會更輕易地開啟,而當你主體自覺輕易地開啟落實之後,主體可能導致的執著性也會更輕易地放下,所以「儒」和「道」,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而言是兩者兼而修之的。
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文明最大的貢獻是深化了意識層次的分析,廓清了意識的透明性,強調回到意識之本身,它沒有執著、沒有染汙。在這種狀況之下,當我們能夠透過這樣一個詮釋解析的活動,這個我可以沒有任何掛搭、沒有任何幹擾,這時是一個圓融無礙的我、當下空無的我。
「我,當下空無」而回到一個真空的境地,讓其它的存在事物,煩惱如其煩惱,智慧如其智慧本身。當煩惱如其煩惱彰顯時,就是來去自如,佛教講「如來」就是來去自如,來而不來,去而不去,這就是來去自如。
由於徹底地放下,生命顯得徹底從容,因為沒有掛搭與痛苦,而這時候會生出一種非常強的實踐勇氣,任何世俗的榮譽、世俗的名利乃至生死,通通幹擾不了你,如是而實踐之,因此有一種很強的生發力量。
上述這種力量是可以和儒家、道家連在一塊說的,當你經由佛教深化意識層次的闡析詮釋而洞察了自己存在的空無,回到當下空無的境地,也因此能歸回場域的和諧與自發的糹因蘊造化之中,在這過程中,主體因之而自然自發自覺。
儒、道、佛三者連在一起談,儒家強調「主體的自覺」,道家強調「場域的和諧」,而佛教強調「意識的透明」。
儒道佛的心性道德思想蘊含著豐富的意義治療思想,其諸多語詞概念跟現代西方的文化心理學、完形心理學如何能夠接通,如何能夠對話,我覺得這實在非常艱難,但必須要去做,我期待能夠繼續往前去思考,促使現代的倫理學、心理輔導學能夠跟中國傳統學問接通。
來源:林安梧的博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讀書論道 遊歷天下
熱線電話:4008-389-366
國學網站:www.minglunshuyuan.cn
遊學網站:www.chongzous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