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 奮 鬥 者 同 行
作者∣吳光於
來源∣公眾號:吳光於精進筆記
早點懂這幾個關鍵詞,我或許能少走5年的彎路吧,本文探討個人發展的第一個關鍵詞:長期加速增長。
挖深井、反脆弱等關鍵詞,將在後續文章分享。
不確定性:進入正軌的障礙
我一個初中同學,大學學中醫,畢業後自己創業,開診所,起步靠走街串巷當遊醫積累客戶,五六年後,每天去他診所看病的人已經可以從早排到晚了,治病成了他大量接觸客戶的前端渠道,在此基礎上,他順帶發展了一系列後端業務:做微商,很快便在我們老家買車買房,小日子過得很紅火。
有一些人,一開始就把路走對了,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堅持的東西,比如我這個同學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走醫生這條路,所以面臨的不確定性就沒有這麼大,他們的處境類似學生面臨高考,所要做的就是把確定性的功課和事情做好,而這些功課是確定的,總能一點點解決。
但更多人就沒有這個運氣了,特別是社會新人和創業者,他們要在無數個選項和混沌的環境中,靠自己的思考和摸索找到一個大致正確的方向,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他們的處境就像黑暗中摸索著往前走的人,思考和時間很容易消耗在外圍的問題上,久久不能觸碰到「正確道路」的核心,心裡有幹事業的熱情,但卻找不到發力的方向。
不確定性過大的原因,常見以下這些:
1、對自己不了解。
被匆匆推進社會,沒想清楚要去哪兒,不知道自己擅長和不擅長什麼,缺乏清晰堅定的價值觀。
2、對外界環境不了解。
不知道有這麼多可行的路,也不知道有這麼多看似可行,實際上很難行得通的路。
3、面對的是一個開放的問題。
路太多了,反而容易糾結,容易選錯,容易放棄。
4、社會上噪音太大。
沒有聽到真正有營養的意見,即使聽到了自己也沒有能力識別出來。
5、缺乏判斷正確方向和錯誤方向的基本觀念。
頭腦中根本沒有判斷一條路是否可行的依據,或者有一些片面或錯誤的依據。
6、無知者無畏的不自知。
沒有意識到自己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或者遠遠低估了自己處境的困難度和不確定性。
逐步明確上面這些信息,一個人面臨的不確定性就會一點點減少,正確的方向就會逐漸顯現,就像燈塔消除黑暗一樣。
最怕的就是折騰了很久,卻還沒有對這些問題有清晰、正確且篤定的認知,依舊把自己置身於一個太過開放、不確定性太大的處境中。
有人說做銷售比較容易成為老闆,但以我的觀察來看,做銷售也是最容易讓人一事無成的職業之一,很多做銷售工作的朋友,奮鬥7、8年,但卻沒有像樣的積累和成績,沒有一技之長,沒有足夠的資源積累,也沒有賺到錢,甚至沒有積累出相應的認知,原因在於銷售人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太多、太大,沒有足夠的認知,很難找到一條清晰可靠的上升路徑。
別的一些職業則沒有這麼大的不確定性,例如工程師、教師、會計等等,一段時間的積累後,這些職業的人至少能發展出自己的一技之長,而手藝人是有比較明確的上升路徑的。
接下來要談到的內容,之所以能讓人少走彎路,儘快踏上事業發展的正軌,本質上也是增加了某種確定的約束條件,獲得了某種確定性,相應的減少了諸多不確定性。
尋找亮點
過來人常對年輕人說,一開始不要太看重工資,前面5年不要想賺錢的事,這段時間更應該看重的是學本事、積累資源等等,但真正聽進去的年輕人卻很少,很多人還是哪裡工資高就往哪裡跳,一段時間後卻沒有積累到真正值錢的東西,收入也自然遇到了天花板,當能力和資源不夠,卻想要掙很多錢,其實是很難的,因為能力和收入是有很強的相關性的。
也就是說,對於剛社會新人而言,相比「賺錢」,「賺本事」才是更值得追求的亮點,賺本事>賺錢,朝不同方向去努力的人常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常常是失之毫釐差之千裡,在這個點上人的命運開始出現分叉。
不局限於剛進社會的年輕人,更廣泛來看,哪些亮點是更值得我們努力的呢?
劉潤說,一般生意人考慮賺錢,優秀的創業者考慮增長,而頂級創業者考慮增長率,形象點看,其實就是巴菲特所說的滾雪球模型,找到一條很長的坡道,一坨很溼的雪,然後一把推下去,即:
長期加速增長>長期增長>賺本事>賺錢
方向對了,不怕路遠,方向不對,則可能越努力離自己想要的東西越遠,什麼是對的方向?對的方向總是努力指向「長期加速增長」的方向。
但能做到「長期加速增長」的事其實是比較罕見的,比如Facebook、騰訊、阿里這樣的企業,在體量如此大的情況下,每年還能以極快的速度增長,這樣的機會很少,也不是一般人能把握得住的,退而求其次,我們可以去追求「長期增長」,這裡的長期至少是以5-10年為單位的,這是我們大多數人能夠走的路,這樣的路很多。
支撐「長期增長」有幾個關鍵要素,深入理解這些要素,有助於判斷和糾正自己前行的方向:
①積累性
②長期性
③可控性
積累性:一切都靠積累
我們都在追求變化,更準確的說是追求變好,這是一個從A到B的過程,從胖到瘦、從窮到富、從醜到美、從無知到智慧、從悲到樂等等,那麼從A到B是如何發生的呢?答案很直白:積累。
「一切都靠積累」,這是李笑來在《把時間當做朋友》一書中表達的核心觀點,他說重要的道理其實就那些,其他道理都是根據這些重要的道理派生出來的。
我們想要「質變」,而積累性是量變引起質變的前提,也就是說,積累性是我們最終獲得改變和成功的唯一原因。
對於創業者來說,能積累的東西常常有客戶、信譽、資金、人脈資源、經驗和認知等等。
和一位做了二十年多年小生意的長輩聊天,我說他做的事情沒有成長性,因為這個生意今天賺200塊錢、明天還是只能賺200塊錢、下個月的今天是這樣、明年的今天還是這樣、十年之前是這樣、十年之後還是這樣。
而好的生意應該是越做越好的,有些人這個月只能賺1000塊錢,但兩年之後他可能一天就能賺2000塊錢,這是因為他做的事有成長性或積累性的緣故。
在深圳遇到一個小夥,小夥說他剛來深圳做了半年的房地產銷售,每天的工作就是照著公司給定的客戶名單打電話推銷,半年後賣出第一套房,佣金大約3萬,拿到佣金的第二天他就從公司離職做微商去了。
因為他意識到房產銷售這個工作很難有積累性,想要賣出第二套房,他可能還得打半年的電話,並且這半年能否出單還是個未知數,但做微商就不一樣了,因為微商每天都是有積累的,這些積累包括客戶資源、認知、營銷能力、個人品牌等等,只要自己堅持一段時間,肯定越越做越好,越做越輕鬆,當時做微商一年多的他已經做到穩定的月入幾萬了,並且在可預見的將來收入還會繼續提高。
有積累性,就走上了一條越走越輕鬆的路,沒有積累性,就意味著一次次清零從來,永遠無法擺脫日復一日繁重枯燥的工作。
有積累性概念的人,能對自己的方向進行正確的糾偏,沒有積累性的概念,一個人就可能去做沒有積累性的事,或者把本來有積累性的事做得沒有積累性。
而積累或增長,又可以分為線性增長和指數增長。吳軍說指數增長的關鍵在於:成功的可累加性。上一階段的成果,會成為下個階段做事的基礎。
近代科技、生產力指數型的發展就是因為人類找到了一種可累加性的認知方法——科學;最近幾十年開啟的信息革命,其基礎也是集成度每18個月左右翻一番的摩爾定律。
指數增長對於個人來說也意義重大,因為這個世界很多東西都是指數增長的,例如房價,只有當我們的收入呈指數增長,才有可能跑過房價的增長,關於指數增長,後續文章會進一步拆解,拆解之後或許可以讓我們的認知、能力、收入等走上指數增長的軌道。
長期性:做時間的朋友
與長期性相對的是短期誘惑,比如,一夜暴富的衝動,不少人做事總像一下子就要抓個金娃娃,總想三個月就要賺他100萬,有賺1個億的野心,卻只有一天的耐心,很多時候,三個月就要怎樣怎樣,其實和明天就要怎樣怎樣是一回事,本質上都是不靠譜的短期行為,大多屬於小概率事件。
一個人一旦陷入這種對小概率事件的追逐中,他所謂的事業,其實就和買彩票差別不大了,東奔西跑、走南闖北、漂泊無依不過是自我感動的表象。
當一個人沒有長期性的概念時,他就會傾向於去追求很多短期的東西,因為短期的誘惑太多了。
只看到當下的努力是不夠的,能為努力加上足夠長的時間維度,或許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很多時候,時間複利的力量遠比單純的努力大得多。
有段時間深圳地產業非常火,一位大哥樓下的整條街被各大地產公司佔滿,公司招聘了很多業務員,業務員們努力工作,周邊的居民接到了大量推銷電話和廣告,半年之後房地產不景氣,這條街的地產公司迅速縮減,業務員紛紛離職。
幾個月後樓市又迎來繁榮,那些有幸在這條街堅持下來的業務員很多都賺到了不少錢,因為之前一條街上百個業務員積累的客戶都被這些剩下來的公司和業務員承接了,剩者為王的規律在這裡起了作用。
一個很普遍的現象是,很多大公司,最終成為高管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力一般,但最終堅持下來的人,同樣是剩者為王的規律在起作用。
當然,重視長期性的紅利不光「剩者為王」一點,重視長期性,更重要的是讓人能夠區分長生命周期和短生命周期的事。
在一個技術、經濟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必然出現很多假、生命周期極短的東西,如果我們選擇在這些東西上投入時間和精力,幾乎很難獲得長期的積累,這也是很多人奮鬥了很久,做了很多事,卻一無所成的原因。
前段時間和一個創業的朋友聊天,他說在做餐飲業的二維碼收銀系統,一聽這個項目,我就覺得對於他來說不靠譜,因為這個行業的變化太快,項目生命周期太短,想要在這麼短的時間獲得足夠的積累,基本上是很難的,探討之後,我建議可以做一些生命周期更長、存在度更高的事情,最好是那些100年前就有,100年後還有的事情,不要做那些未來1年可能就不存在的事情,因為拉長時間跑道常常是獲得足夠積累的基礎條件。
可控性:拿下那些本可以拿到的東西
如果你不能保證每天可控,或者每周、每月的目標可控,你憑什麼說未來1年、5年的目標能夠達成?
馬雲說,沒有結果的過程基本是垃圾,有了結果但沒有過程你無法複製,有結果、有過程才叫做成功。
當我們對一件事有足夠的可控性時,就能把事情納入「結硬寨,打呆仗」的軌道來操作,就像從深圳走路到北京一樣,雖然看似困難重重,但要達成目標卻是必然的,就像稻草壓垮駱駝一樣,只要不斷放稻草,駱駝被壓垮就是一定的。
可控性大致有可以分為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的可控。
做過銷售的都知道,當客戶的拜訪量達到一定數量之後,就一定有幾個客戶會成交,這便是空間上的可控性,要達成交易量,只需要完成一定的拜訪量即可。
普通交易員能夠達到每年盈利,優秀的交易員能夠達到每個月盈利,頂級的交易員甚至可以達到每周盈利,這屬於時間維度的可控性。
回歸具體生活,普通人想要解決經濟問題,最具可控性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我認為是手藝或技能,當能夠靠自己的手藝提供獨特的客戶價值、解決一類具體的社會問題時,我們就無需擔心經濟問題,因為技能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財富。
而不同的技能,含金量是不一樣的,有的手藝需求量大、壁壘高,所以擁有這類手藝的人往往能輕鬆的過上富足的生活,例如醫生、律師等,有些手藝的受眾面比較窄、也容易被模仿,擁有這類手藝往往並不能保證一輩子衣食無憂,例如精通Excel、精通CAD等。
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和國家,想要改變命運、一輩子衣食無憂、過安穩平靜的日子,其實很簡單,習得一項甚至幾項高含金量的技能就足夠了,這要比無知無畏的創業要靠譜很多,但這卻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能實現的,因為期望過高,總追求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因為缺乏打磨這些技能的耐心,很難用5年時間去把一個技能打磨好。
仰望星空的時候,很多人忘了腳踏實地,把本可以擁有的歲月靜好弄丟了,而腳踏實地的本質就是極強的可控性。
深刻理解「長期加速增長」,它會變成一個指南針,指引我們消除過多的不確定性,找到更值得奮鬥的亮點和方向,走上一條長期積累且可控的道路,希望這個系列的文章能助你少走彎路,多成事。
過來人的經驗再也不能講給年輕時候的自己聽,卻可以講給你聽,如果你覺得本文有價值,歡迎推薦給你剛出社會的朋友、職業發展不順的朋友以及正在創業的朋友。
吳光於精進筆記聚焦個人成長的思維模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