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視頻由「褚樹榮名師工作室」提供!(www.chushurong.cn)
【教學設計】
《不自由,毋寧死》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嚴雨清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想像演講情境,梳理演講稿思路。
2.體驗並歸納派屈克·亨利在演講過程中說服的技巧。
3.區別朗讀與演講的區別,引導學生嘗試上臺演講。
教學重、難點:
1.細究文本,體驗並歸納演講過程中的說服技巧。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今天想和大家來分享一個話題——關於演講。生活中,我們不是那麼頻繁地和它相遇,但似乎又能見到它的身影。所以同學們對待這樣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各有各的認知角度,各有各的精彩見解。我們不妨來領略一下同學們的奇思妙想。
逗逼青年:演講,重於講,配合演。講為語言感染力,演為肢體感染力。講得再起勁,演得如殭屍,一切都是失敗。(洪彪)
文藝青年:演講,可以枯燥無味,也可以妙趣橫生;可以對之不屑一顧,也可以因之激昂大義。(朱林)
學術青年:演講,即在公共場合作出的關於某一問題的講話。其目的主要在於闡明觀點,煽動宣傳,引起共鳴。(錢盛)
這就是我們班同學眼中演講的樣子。那麼落實到具體的一場演講,我們或許說不出它的具體內容,但是我們不會忘記馬丁·路德金、歐巴馬、柴靜這些名字,更不會忘記那些內心為之一振的警句良言。「我有一個夢想」、「yes,we can」、「同呼吸,共命運。這恰恰就是演講者要傳達給聽眾的核心觀點。而我們今天要來學習的這篇演講稿也是如此,標題「不自由,毋寧死」——這絕對是一個富有煽動性的口號。來,我們一起試著讀一讀,感受它的這種號召力。
如此剛硬的、決絕的態度出現在1775年維吉尼亞州議會上。何以出現如此場面,派屈克·亨利已經到宣稱寧死不屈從的地步。我們不妨還原現場,設身處地去感受當時的情狀。
二、在議會廳
1、什麼是議會?議會就是議員們就某一問題各抒己見,最終按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決定方案的地方。因而,每位議員都盡己所能拉攏不同政見持有者。相對於亨利「不自由,毋寧死」的決絕、激進,他的對立議員們大多選擇以(保守)的方式解決事端。我們能否依據文本推測這些保守派議員堅持己見的理由?
明確:1.效忠於英國;2.對英國抱有幻想;3.擔心英國過於強大,北美無法抗衡。
追問:所以你看,即便是保守派,也各懷心思,那麼你覺得亨利的這篇演說希望能夠打動的是哪一群受眾?
明確:第2類和第3類。也就是說亨利的演講針對性極強。他無法說服在場的每一位議員,但經過他的預測與判斷,希望能夠爭取到對於英國仍抱有幻想的,因為武力不對等而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的這一部分議員。這其實是演講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有針對性,明確自己的目標受眾。(一群人)
2、已然確定了獵物,那麼下一步便是出擊圍捕。俗話說,打蛇打七寸,亨利在文章哪幾個自然段徹底俘獲了目標受眾的心?
明確:段3、4
3、王充曾言:辯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口也。人心本就是最難捉摸的事物。作為亨利,想要達成的最終目標就是讓目標受眾心服口服,這是不小的挑戰。小組合作,細讀、尋找、評析段3、段4中你認為能體現亨利說服技巧高明的片段。
示例1:請諸位自問,接受我們請願時的和善微笑與如此大規模的海陸戰爭準備是否相稱?難道艦艇和軍隊是對我們的愛護和戰爭調停的必要手段嗎?難道為了解決爭端,贏得自己的愛而訴諸武力,我們就應該表現出如此不情願嗎?
評析:
三個反問句。反問句用疑問的方式表達肯定,其作用是加強語氣。(既是加強語氣,我們在朗讀的時候是否能將這種語氣直觀地傳達給聽眾?)
反問句連用: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氣勢,排山倒海般向聽眾湧去。情感得以疊加。
事實的陳述:如果我用肯定句來表達,聽眾是不是就不可能被說服了?不是。因為事實就在眼前。大規模的海陸準備,艦艇和軍隊都是鐵錚錚的事實,我們已然無法沉溺於和平的幻覺之中。(在朗讀時,我們如何處理這類詞語?通過停頓、放慢語速、重讀來提醒聽眾抓住這些事實。)
示例2:我們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了,先生。
無需尋找了,先生,我懇求您,千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了。
我們必須戰鬥!我再重複一遍,必須戰鬥!
評析:
反覆。通過反覆的演說增強語勢,加重感情。兩百多年前,人們就知道重要的事情要多說幾遍。反覆的過程其實就是洗腦的過程。
人稱。注意人稱,我們指的是誰?先生指的是誰?我們包括我亨利在內的保守派議員們。明明是對立面,亨利怎麼說的像是一家人似的?
明確:a.我們的終極目標是一樣的,為了北美的和平發展,為了北美人民的安居樂業,所以可以用我們。b.先生,尊敬的稱呼,表達了亨利對於保守派議員們的尊重與敬意。
示例3:先生們,如果我們能妥善利用自然之神賜予我們的有利條件,我們就不弱小。如果我們300萬人民在自己的國土上,為神聖的自有事業而武裝起來,那麼任何敵人都是無法戰勝我們的。
評析:
事實類。從歷史的常識出發,給人信心。雖然弱小,但是只要我們自身團結起來,也是一股強大的不可戰勝的力量。
示例4:波士頓草原上已經響起鐐銬的叮噹響聲。戰爭已不可避免——那麼就讓它來吧!我再重複一遍,就讓它來吧!
評析:
比喻。鐐銬生動形象地比喻戰爭一觸即發,包括前面的「鎖鏈」,亨利用形象化的語言來解釋說明殘酷的事實。
呼告。可以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加強感染力,並引起讀者強烈的感情共鳴。
總結:
我們是否能將亨利的說服技巧做一個歸納總結。呼告、反覆、反問、比喻這些修辭的使用其目的主要在於增強語勢,加強感染力,以期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但我們說以情動人是錦上添花的部分,在此之前我們要擺事實,講道理,做到以理服人。
(情與理)
4、那麼,為何亨利不開場就擺事實講道理,演講從第三自然段直接開始即可?
明確:演講必備小技巧——拉近與目標聽眾的心理距離。
從肯定每個人都擁有思考和說話的權利,到肯定人性天然的弱點,亨利對於保守派的反駁並不咄咄逼人,而是有一個溫和卻有力的開端。而從喚醒「經驗」到提醒「我們不弱小」,亨利沒有故作驚人語,只是真誠激發大家作一些切實的理性思考。這種逐層推進的方法,自然地粉碎了妥協者的幻想心理,打消了自卑者的畏懼心理。使整篇演講稿邏輯清晰,層次分明。
(拉距離)
三、演講體驗
這就是一篇優秀的演講稿所要具備的素質——觀點鮮明、明確受眾、建立好感、著重說服。而我們今天面對的不止是一篇優秀的演講稿,更是一次經典的、傳世的演講。從優秀到經典的過程不可缺少的是哪一部分?演講稿背後的演講者。一個有魅力的演講者與這些文字共現華彩。我們同學想不想來試著駕馭這篇演講稿?在展開小組活動之前,我只說一句,朗讀者與演講者是有區別的。
演講指導:1.胸有成竹,鎮定自信;2.肢體語言,恰當得體;3.吐字清晰,富有激情
用強大的自信支撐起你的每一個環節,這是一個演講者無與倫比的氣場與感染力。(感染力)
四、課堂結語
範仲淹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歷史告訴我們,亨利結束本次演講後的一個月,萊克辛頓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8年之後,美國獨立。的確,誰的話也不能一言興邦或者一言喪邦。思考可能無用,話語也許無知,但如果不多說說期待中的未來,就更不會知道未來的模樣。而現在,多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擁有獨立的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就當為依然熱血有夢的彼此敲一兩下鼓,撥三兩聲弦。
需要視頻的老師請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進入「褚樹榮名師工作室」下載,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