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I企業:不上市,毋寧死?
12月對於人工智慧企業來說是不平凡的時間,在這個月內,國內有兩家AI企業提交招股說明書——雲從和雲天勵飛;而在海外市場,C3.AI也成功上市,開盤價直接飆升到100美元,甚至一度達到109美元,比IPO所設定的價格上揚160%。
除此之外,依圖在11月也在上交所提交了招股說明書,而在更早之前,曠視也在香港進行IPO申請,但事後逐漸失去信息。
但不可避免的是,對於AI企業來說,他們都面臨著問題:盈利及技術。
對於企業而言,沒有盈利,就如同裸奔,而依靠外界的資助,雖然可以讓自己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但不可避免的是,在他人資助下的「衣食無憂」之後,是否能真正的做到「衣食無憂」?
某自媒體人曾在6月份的文章中寫道,「外表風光的AI企業,10家企業有9家虧損,還有1家在申請破產」。在現實中也確實如此——在三年時間裡,雲天勵飛虧損16億;依圖虧損72億;雲從虧損23億。
即使在如此虧損之下,AI企業依然選擇IPO——在所有招股說明書中,AI企業都明確表示「未來仍會有持續虧損或者退市的可能性」,頗有種「不上市,毋寧死」的氣勢。
曠視科技CEO印奇曾表示:「AI經過2016~2017年的快速爆發,已經進入產業的深水區,步入『死亡之谷』。當前是各界對AI的高預期向下回落的階段,哪個AI企業能穿越這個死亡之谷很難預測。網際網路的下一個時代是物聯網時代,AI更像當年的搜尋引擎。所以,AI是物聯網裡一個核心技術的能力,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技術創新的主軸,但不是產業落地的核心點。」
可見,AI技術並不是當前的核心,而是如何把技術進行落地,實現技術與應用的融合,並落地到具體環境之中。
但在實際中,AI企業卻面臨著幾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也不難看到如今AI企業所面臨的風險。
1、技術壁壘真實存在?
在若干年前,如果與AI企業溝通,不難發現他們最常說的是「技術壁壘」,對於他們來說,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從而打造技術壁壘,讓友商不得不耗費更大的成本及精力實現突破。
但在AI企業的說明書中,卻不難發現一句類似的話:由於相同技術技術較多,用戶的可選擇性增加,導致銷售價格下調。
從中不難看到,AI企業所設想的技術壁壘並未實現,相類似的技術不斷得到應用。而對於客戶來說,只需要最終的結果,而不是過程。在這一理念下,用戶決定了AI企業,而AI企業耗費巨資建設的「技術壁壘」,更是被友商或其他開發者繞行。
而隨著算法的更新及更變,越來越多的算法及技術被應用在各個領域之中。
2、晶片製作能力不足
在晶片方面,AI拋擲一注,似乎晶片能成為AI企業下一步的發展重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海思作為晶片設計企業,其成立於2004年,但一直到2011年左右,才開始盈利,而在之前,華為每年為其投資數十億。
而反觀AI企業,針對視頻監控領域推出了不同的晶片,但就目前而言,僅有雲天勵飛的晶片得到商業化應用,而銷售費用僅有200萬,在短期內無法實現回本。
另外從硬體設計角度看,國內大部分AI晶片都不算完全的自主設計,由於時間緊迫,企業不得不購買IP,對於自研GPI或者定製神經網絡核心的能力基本沒有。
3、股權代替薪資
股權通常是用於激勵員工更好地為公司服務,但部分企業則利用股權作為工資支付——雲天勵飛支付員工薪酬為3630.33萬元,公司員工有415人,平均工資約為9720元。而雲天勵飛的招聘中,薪資最低的為銷售經理,位0.9萬/月。
(圖片來源於雲天勵飛招股說明書)
(圖片來源於51job招聘信息)
據百度顯示,「股權支付」的意思是「是指企業為獲取職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務而授予權益工具或者承擔以權益工具為基礎確定的負債的交易」。
這種模式主要是由於絕大大多數非上市公司都屬於中小型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公司能夠適當地降低經營成本,減少現金流出。與此同時,也可以提高公司經營業績,留住績效高、能力強的核心人才。
但其背後也有不少的問題:例如員工不能自由離職全身而退(各種約定),間接持股方式不能直接出售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如果不處理好也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4、身在安防,卻不是安防企業
對於很多AI企業而言,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安防」企業,在他們心中,「安防」只是他們落地的其中一個環境,而非整體。
但不可忽視的是,人工智慧落地最大的場景,就是安防——歐洲科學院院士徐雷在採訪中曾說道:「在中國,AI已經成為『刷臉』,很多應用基本是在『刷臉』的基礎上繁衍。」
值得慶幸的是,正是國內安防市場的巨大體量,讓眾多AI企業得以生存,從而實現自己的「宏圖」。
「AI四小龍」已成過去式
不得不說,隨著AI產業的發展,以及AI企業財報的公布,「AI四小龍」的說法已經稱為過去時——在新AI企業的崛起下,走在前面的AI企業看似遙不可及,但長久以來運營的問題如果無法及時解決,即使依靠融資,也難以在未來持續維生。
美國著名的投資人弗雷德?威爾森表示:「我不想企業表現得像是個一味強調現金流得怪胎。但我們作為投資方所做的事情,確實就是為了允許所投資的企業在就算虧錢的情況下,也能將產品推出到市場,並將該生意和團隊進行發展壯大,從而為創始人以及利益相關者賺取更多的利益。我們公司現在所投資的很多投資組合其實都是在虧錢的,我們常常做的事情就是低頭看看他們提供的充滿赤字的收入報告,然後抬頭遠眺,看下現有的資金在什麼時候將會燒光,以便做好下一步(融資)計劃。」
對於AI企業來說,如何找到下一步的接盤著,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財報數據,還是各地辦事處在收斂,技術無法商業化已經成為目前AI企業難以落地的痛點,講故事,也無法繼續圓上AI的「美夢」。
(文章來源:OFweek)
(責任編輯:DF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