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國內企業為什麼選擇去美國上市?特別是那些網際網路巨頭們,像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難道在咱們中國的市場上市不香嗎?事實並非如此
估計會有很多讀者有這樣的疑問,當然,其中大部分多是因為無法買到這些公司的股票而感到遺憾的,其實大家根本不用著急,因為美國出臺新規要打壓中國在美上市公司,最終傷害的只能是美國自己的資本市場,所以,未來國內賺錢的機會多著呢,而且國內會有更多偉大的公司誕生,以後我們再和大家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言歸正傳,我們來繼續講講中國公司為什麼要赴美上市,以及在美上市的整個流程到底是怎樣的!相信看完後的讀者會對中美,在資本市場有一個更全面地了解。
從1992年華晨汽車成功登陸美國紐交所開始,中國企業便拉開了走向國際資本市場的序幕!截止到2020年10月份,中國一共在美國上市的企業有250家,合計市值約為2.2萬億美元,而每股的總市值大約為40萬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中概股的市值佔每股大約百分之五的體量,雖然看似比重不高,但卻都是中國比較優質的公司。
目前一共有四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大陸公司市值超過千億美元,分別是阿里巴巴、拼多多、京東和中國移動,僅阿里一家的市值就高達7000多億美元,可以說是絕對的中概股龍頭!
而美股市值最高的就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那4家科技巨頭,分別是:facebook、apple、Amazon和Google。
再加上市值剛突破6000億美金的特斯拉,可以看出美股整個市場對網際網路公司的經營模式,以及未來所擁有的價值是非常認可的,這也是國內很多網際網路公司之前都選擇去美國上市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可能會隔三差五的遭遇「空襲」(被做空),但正常情況下市值都能得到一個合理的體現。
再有就是從準入門檻來說,美股的要求更容易達到。這裡有張表歸納了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上市條件,當然還有一些細則,但重點差不多就是這些。而對我們國內企業,尤其是網際網路公司來說,美國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主要有兩點:
一、採用註冊制,整個上市流程更快,辦理各種手續的時間僅需4到5個月。
二、沒有強制性的利潤要求,特別是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後,對早期需要大量燒錢的科技公司來說,融資更便捷。
要知道今天你能叫得出名的網際網路公司,前期都燒了大量風投的錢來佔領市場的。一般企業進入C輪以後,融資的金額就非常巨大了,這時候新進來的資金對公司什麼時候上市是有明確要求的,因為風投要考慮退出的問題,而這個時候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可能並沒有實現盈利或利潤很低,因此它們即使想在中國境內上市也上不了,因為利潤達不到指標,甚至很多可能連經營年限都不夠。
科創板出來以前,國內上市的最低門檻是企業至少要經營三年以上,但例如拼多多從成立到上市僅用了兩年十個月,瑞星更是僅用了一年半,所以這些公司要想上市進行大規模融資,只能選擇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做國內很多的網際網路企業大部分在一開始融資時就已經著手為上市做準備了。
說實話,之前很多正在籌備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在今年5月得知美國要住新規比,中國企業從美國退市時,第一反應就是加速上市,因為這背後有很多美元風投資金的變現需求,所以緊接著的六、七、八月直接上了十幾家公司,這裡面就有影響力比較大的理想、小鵬和貝殼。
再有就是這些公司本身是VIE架構,所以他們是無法在中國大陸上市的,只能在美國或香港上市。如果想回國內上市,還得先私有化,再拆VIE架構,這個就非常複雜了,因為有些企業前期準備美國上市已經很久,付出了高昂的成本,至少幾千萬已經花出去了,所以可以預計在美國的新規正式生效前,能上市的企業都會儘量上,甚至已經在美國上市的企業會陸續選擇回港進行二次上市。
我們已經看到中概股的巨頭,如阿里、網易、京東都是這麼做的,其實從長遠來看,目前的局面反而對我們的資本市場是一個很好的契機,為什麼呢?
因為隨著我們科創板的落地以及註冊制的逐步實行,國內的整個監管環境和制度規則都在更好的完善,所以,相信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多優秀的公司在我們資本市場的助力下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