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錦芬
劉彩紅
昨天是「中國器官捐獻日」,這個日子的意義在於「讓生命延續下去」。近年來,揚州出現了多位遺體捐獻者。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大愛故事。
揚州首例器官捐獻者讓3個人重獲新生
2013年9月13日,32歲的儀徵人王萬剛走完生命最後一程,在東方醫院實現了器官捐獻,成為江蘇省開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揚州首例器官捐獻者。
當天夜裡11點15分,王萬剛遭遇嚴重車禍,被送往揚州東方醫院搶救。王萬剛被送到醫院時已經重度昏迷,情況危急。連續兩次手術,醫生全力搶救,仍然無力回天,一個年輕的生命即將離開。
王萬剛出生在儀徵市大儀鎮千棵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65歲的父親王恆超是二次中風患者,母親王翠萍已經52歲,王萬剛的兒子年僅7歲,還有一個84歲的奶奶需要照顧。家裡的頂梁柱倒塌了,這個家庭在悲傷之餘,做出了一個艱難而又偉大的決定——捐獻王萬剛的器官。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老兩口決定捐出兒子器官?父親王恆超說:「如果兒子的器官能夠救活其他人,他的生命就能延續下去,也是對社會作出了一份貢獻。」母親王翠萍滿含眼淚說,他們已經承受了失去親人的痛苦,不想再看到其他家庭經受生離死別,「小剛的器官在別人身上依舊能夠感受世界,他也能夠用別人的眼睛繼續看世界。這樣我就感覺他還在我身邊。」
見證太多生離死別,護士自願捐獻器官
「在生命的終點,我願意給需要的人一份生命的禮物……」近日,揚州大學附屬醫院門診護士蔡錦芬在微信朋友圈,用視頻的方式,曬出了自己剛申請的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
今年40歲的蔡錦芬是揚州本地人,從事醫護工作21年。被問及為什麼會有捐獻人體器官的想法,蔡錦芬說,「只想圓了十年前的一個心願。」
十年前,蔡錦芬連續生了4場大病,讓她深切感受到健康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而她在臨床工作中親眼看到了許許多多的生離死別,在感慨生命脆弱的同時,也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於是,蔡錦芬心中暗下決定,活著盡一份醫護工作者的職責,盡心護理每一位患者,「走後」用自己的器官救更多的人。
為了能成為志願者,蔡錦芬近兩年一直在堅持鍛鍊身體、調整飲食結構。原本137斤重的她,硬是減重30多斤。為了獲得父母的支持,她甚至編了一個美麗的「謊言」,「我把眼角膜給別人,人家重獲光明,可以替我繼續照看你們。」近日,她成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的第1163699位志願登記者。
女子身患重病, 主動登記捐獻眼角膜
前不久,48歲的杭集人劉彩紅被診斷為卵巢癌,她辭去工作專心治療,但病情始終沒能好轉,目前已停止服藥治療。
「我要趁自己精神狀態好的時候,做完生前最有意義的一件事,登記捐贈眼角膜和遺體。」有了這個想法後,她便和丈夫及女兒商量。原本以為等待自己的是各種不同意和勸阻,但丈夫和女兒一口答應了她,丈夫甚至提出要和她一起捐贈眼角膜和遺體。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還有人用我的眼角膜替我看世界,這也是我活著的另一種方式。」劉彩紅在紅十字會填表後,又來到揚大附院完成了表格填報流程。目前,捐贈眼角膜和遺體的登記手續已基本辦妥。
劉彩紅表示,捐獻眼角膜,能讓失明的人重見光明,替自己看世間的美好,是自己活下去的另一種方式,捐贈遺體則可為醫學研究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通訊員 傅軒 記者 王詩韻 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