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本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轉眼,2020年已經過了三分之一,又到了這一年的升學季。
很多家長都問我:「 明老師,對於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你怎麼看?」
今天,我們就談談這個話題。
這句話流傳已久。放到升學情境中,說的無非就是,一個孩子如果去了一所好的學校(班級)排名靠後,還不如去一所普通學校(班級)當前幾名。
很多人普遍認同這句話,主要因為如下兩點:
這樣的邏輯對不對呢?看上去的確很有道理。
事實是,如果僅限於此,那麼只見其一,未見其二。
為什麼這麼說?
自信,心理學上也稱之為自我效能;通俗說,就是個體對自己社會角色的一種自我評價,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我能行」。
作為個體成長中核心的要素之一,自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是決定孩子能否具備較強抗挫折能力的基礎。
篤定雞頭和鳳尾理論的家長,實際上對自信的理解是錯誤的:
如果不了解這三點,一旦孩子在群體中不能保持優勢的時候,他將會產生嚴重的自我認識危機。如果這個時點,出現得越晚,對孩子的打擊也會越大;因為他原本的「自信」就是空中樓閣,他要重新認識自己也變得異常困難。這也是很多大孩子,會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一蹶不振的原因。
原因有二。
因為,越好的平臺,越是牛孩扎堆的地方,競爭越激烈,排名靠前的不確定性越大。
這就陷入了一個悖論,選擇「雞頭」的最終結果很可能還是要面臨「鳳尾」的窘境。
實際上,即使環境不變,因為學習曲線的普遍存在,絕大部分孩子也不可能一直做常勝將軍——他不可能所有的學科都擅長,他的學習能力需有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變化是永恆的主題。
儘管如此,變化中仍然存在著某種「不變」。
這是因為真正的自信來源是不變的;學習能力的本質與個體成長的規律也是不變的。
具體而言,學習能力的本質是從保護和激發學習興趣出發,建立以獨立思考為核心,輔之以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法的綜合系統。
這個系統的搭建是從幼兒階段為起點,在小學六年裡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到了初中和高中,會根據學科與知識難度增加,逐步過渡到偏學術研究的深度學習。
那麼,不論一個孩子是「雞頭」還是「鳳尾」,只要從自身出發,致力於學習軟實力的提升,即使身處不同的環境,一定可以為未來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寧做雞頭,不做鳳尾」,更像是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儘早面對真實社會的藉口,也像是家長害怕面對孩子落後的心理安慰劑。
人生的過程,就像一滴水終將匯入大海,而每個人也終將踏入這個大社會,在真實的大風大浪裡接受生活的洗禮。
只有讓孩子以真正的自信為底色,有真正的學習能力作保證,讓他們經歷該經歷的一切,在不同的環境中歷練和認識自己;即使是挫折,一定會成為他們一生寶貴的財富,也才有可能成就一個強大的自我。
另外,不要低估了孩子們的生長能力,因為,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我們一起加油!
要讓孩子未來取得真正的成功,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明錟老師可以幫助您全方位評估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親子關係現狀,並制定針對性的孩子個人和父母成長計劃,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歡迎與明錟老師聯繫(請最好註明「家長」)。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明了父母課堂(公眾號同)針對6-12歲的小學生家長,提供一對一、個性化的家庭教育諮詢指導服務,幫助您解決孩子的學習力提升、減少手機遊戲的依賴、青春期前後的親子關係建設等教育難題。
更多科學與健康、簡單與明了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盡在「明了父母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