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群: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

2020-12-16 黨史頻道

原標題:楊勝群: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開闢了一條非資本主義發展前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時,國民黨頑固派卻加緊推行積極反共的政策,鼓吹「一個政黨,一個主義」,要中國共產黨把自己的旗幟收起來,歸入他們的建國建政體系。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為中國人民指出了建立一個「新的社會和新的國家」的前途,這就是新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國家,新就新在它的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

毛澤東提出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國家,一方面是要與蔣介石封建法西斯主義劃清界線;另一方面又要與歐美資本主義劃清界線。他指出,中國「決不能建立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它的前途是社會主義。

那麼,怎麼保證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發展前途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呢?毛澤東作了科學的構想和闡釋。他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必然帶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掃清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物,資本主義會有一個相當程度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有社會主義因素的發展。他認定,新民主主義社會內部這種社會主義因素的發展,即是社會主義發展前途的保證。

在政治方面,毛澤東的構想是:在全國範圍內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人民民主專政,「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使中國人民來一個大解放」,「由此造成統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先決條件,造成由人剝削人的社會向著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可能性」。

在經濟方面,毛澤東的基本構想是:在城市,逐步發展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公營經濟,使之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在農村,發展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合作社經濟。

在文化方面,他提出,新民主主義文化要「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領導」,「應當努力在工人階級中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並適當地有步驟地用社會主義教育農民和其他群眾」。

後來的實際表明,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政治、經濟、文化完全是按照毛澤東的構想和設計發展的。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時候,在政治方面已經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等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制度與基本政治制度。在經濟方面,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和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經濟發展壯大,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已經確立。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清除民粹主義思想障礙,作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利用和發展資本主義的設計

上個世紀上半期,當一些選擇社會主義的落後東方國家追趕世界現代化潮流的時候,遭遇了民粹主義思潮的危害。民粹主義主張直接由封建經濟發展到社會主義,中間不經過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同時主張農業社會主義,不經過工業化的階段。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制訂《共同綱領》時,黨內一些人,還包括有的此前並非社會主義者的民主人士,還提出要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階段。

毛澤東對民粹主義思想進行了徹底的批判,充分肯定了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展和利用資本主義的現實重要性和歷史必然性。

1.他提出,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他說「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他設想的新民主主義階段,是要用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去反對外國的帝國主義和本國的封建主義。

2.他指出,新民主主義「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要消滅的是「操縱國民生計」「少數人所得而私」的私人資本主義,而對有益於國民生計的私人資本主義,不但不能消滅,而且要使它「獲得發展的權利」。

3.他指出,資本主義有利於社會主義性質經濟的發展。他提出發展和利用私人資本主義,是從長遠考慮的。他說,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性質是幫助社會主義的,它是革命的、有用的,有利於社會主義的發展的」。他還特別指出「資本主義將來還有用」。這裡,他實際上已經指出了私人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作用,指出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可以共處的關係。

4.他指出,分散的個體經濟----家庭農業和家庭手工業不是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他批評「脫離工業、只要農業」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是「破壞生產、阻礙生產發展的,是反動的」。

毛澤東對民粹主義思想的批判,他提出的發展和利用資本主義的思想,對於黨和人民的思想認識避免陷入民粹主義的泥坑,對於中國現代化建設避免嚴重的超越階段的歷史性錯誤,曾經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作為一種思想遺產,為黨和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繼承和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和人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思想認識上的最大的突破,就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係問題上的突破。黨和人民之所以能夠在歷史轉折中很快開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同在借鑑和利用資本主義問題上思想認識的突破分不開的。

相關焦點

  • 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1.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    中國必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社會要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在民主革命時期已經明確。但對於何時過渡、怎樣過渡的問題,毛澤東和黨的其他領導人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步認識和發展變化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曾提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勝利以後,大約還需要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設想。
  • 新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 ——重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面臨的任務就是建設新民主主義,如在共同綱領中過早地寫進社會主義目標,就很容易混淆現階段的實際步驟與將來的理想。第二,新民主主義的共同綱領是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對新民主主義取得共識的基礎上制定的,要把共產黨的第二步奮鬥目標——社會主義寫進國家的基本文件中,也必須經過一個解釋、宣傳和實踐的過程,只有全國人民通過實踐認識到這是唯一的最好的前途,才會真正承認它,並願意為它而奮鬥。所以暫時不寫上社會主義目標,並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鄭重地看待它。
  • 龔育之:新民主主義●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人們還記得,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分上下篇的戰略的確定,對於中國革命理論的成熟,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而這也是以主要矛盾的分析為依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矛盾,而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所以無產階級領導中國革命,首先要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而不是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革命。
  • 「三大改造」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制度和經濟基礎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是中國革命的第一步,但這並不代表革命勝利後就要建立「中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社會」,反之,我們是要建立「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首領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這個過渡性質的社會標誌著中國革命第一個階段的完成和第二個階段的開始,從而「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
  • 對毛澤東批評「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秩序」的思考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1953年6月15日的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集中批評了「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秩序」的觀點。當時,是否應該「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秩序」的問題,關乎社會主義革命如何推進;今天,毛澤東的這一講話仍是一個常議常新的熱門話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因此,想要理解毛澤東為什麼批評「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首先應當關注毛澤東所說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這是其他一切分析的基礎。
  • 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時間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基本改造完成,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性質是這一時期我國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是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性社會形態。
  • 毛澤東社會主義文化觀:提出雙百方針
    毛澤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是現代中國的文化偉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他十分關注中國的文化建設。一、構建具有時代特徵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運用唯物辯證法,依據當時社會歷史條件和主要鬥爭任務,結合中國文化傳統與民族特色,獨具匠心地提出一系列「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理論,從而成為指導無產階級文化實踐的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強國的理論支撐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統領新時代中國法學理論研究的制高點,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強國的理論支撐。新時代法治中國實踐的思想旗幟和行動綱領為什麼要搞法治、建設什麼樣的法治、怎樣建設法治,貫穿了習近平總書記波瀾壯闊的治國理政歷程。
  • 1944年8月31日 毛澤東論述新民主主義社會問題
    1944年8月31日,毛澤東在給延安《解放日報》報社社長秦邦憲的信中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問題。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工廠(社會工廠,公營的與私營的)與合作社(變工隊在內),不是分散的個體經濟。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之路(圖)
    教育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必然選擇。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國家教育現代化的翻版,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不僅是中國教育發展的目標,而且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內容和途徑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 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系統闡述新民主主義理論
    在此期間,針對國民黨大肆鼓吹「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等反共謬論,黨在政治思想戰線上同國民黨展開論戰,批判和揭露各種假三民主義,著重闡述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係,說明共產主義的最低綱領和新三民主義基本相同,但兩者又有區別,共產黨將同一切真誠的三民主義者長期合作。這場論戰對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
  •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表述
    顯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並不包括毛澤東思想。鑑於過去人們一直把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的探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聯繫在一起,而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概念中沒有包括毛澤東思想,因此,國內理論界和社會上有的人一時難以理解和認同。國外甚至有人猜測,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共產黨要搞「非毛化」和「去毛化」。究竟應當怎樣正確理解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表述?
  • 從公共選擇理論看1927-1949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學術界關於新民主主義理論的重新認識和評價正是這種反思的反映。 南京政府是封建主義的,共產黨是從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沿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發展。這種思維把社會形態的變遷當成了歷史的主體,歷史的規律是一種單線發展的決定論的規律。
  •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探析
    這也是推動他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國際方面,蘇聯模式弊端逐漸顯露。1956年 2月 24日,在蘇共二十大閉幕當夜,赫魯雪夫拋出一份全面揭露史達林個人崇拜的秘密報告,在蘇聯和整個社會主義陣營中引起震蕩。其後,波匈事件和我國接連出現的一些不安定情況,引起了中國領導人的警惕和深思。
  • 2014考研政治考前點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最大的實際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和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初步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後,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豐富與發展
    毛澤東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淵源和思想基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了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並發展了毛澤東關於黨的建設、人民立場、文化建設、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思想觀點,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豐富與發展,與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 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獨特之處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強黨和強國的統一,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強大驅動力,能有效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合力」和「接力」,帶領人民建成現代化強國。回顧歷史,早在1945年,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鬥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鬥爭。」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 毛澤東對新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
    同時還提出了發展的總目標和具體的策略,即發展就是為了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在具體發展策略上,要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的經濟建設方針,在綜合平衡中前進。這已經在理論上探討了中國經濟為什麼要發展、如何發展以及向著什麼方向發展的經濟發展道路問題。1957年,由於正確執行了八大的正確方針,所以是建國以來經濟建設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
    經過長達28年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毛澤東稱之為三座大山)的反動統治,結束了100多年來中國受屈辱的歷史,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為獨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正如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的,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革命,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次歷史性的飛躍。
  • 毛澤東依法治國思想的理論淵源
    (一)「古為今用」——借鑑吸收中國歷史上法治思想 中國歷史上有諸多優秀的傳統法治思想,為毛澤東的法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土壤。 1、傳統民本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是毛澤東法治思想形成的一個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