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氣是如何變壞的——讀趙冬梅《大宋之變》有感 | 202007-62(總第1368期)

2021-02-12 宋史研究資訊

若論影響,發韌於孔子的儒家思想、秦始皇創設的帝制對傳統中國的影響最大,後世基本上都在此籠罩之下,進而規制出一整套的治人與被治人的制度,輔之五千年的歷史,自此國人每每論及皆津津樂道。雖經「五四」中人反省,皆不足改變大局。我們的教育就在此薰陶下成長,變成了標準答案。破山中賊容易,破心中標準答案之難難於上青天。

帝制時代皇帝專權,如果一個皇帝他鐵定要變為昏君,那是誰也改變不了的。是為此理。這是此種制度設計的致命弱點。那麼有沒有理論上的可能,趙老師指出 :一個是集權,地方集權於中央,中央集權於皇帝,這是帝制國家的核心所在,國之大體,不容改變。同時,它要保障皇權的安全,保障國家的統一。二是必須要維護整個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穩定,要讓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是能夠平穩地延續的,此謂政通人和。三是必須有一個糾錯機制,得容許人們提意見,容許人們獨立思考。這是帝制儒家思想統治下皇權國家的理想國家形態,也是孔子們孜孜以求,經漢代確立正宗,至宋代發於極盛,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整體理想實踐。從現在眼光來看,其實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我們解讀歷史一定要站在當時的立場,躬身入局方能辨其中真義。倘若一個國家存在一個有效的糾錯機制,同時這個糾錯機制又是能夠有效運行的,那麼這個政府,這個國家,就能夠做到長治久安,一個王朝也就能夠做到萬世一系。這是理論上的可能。

歷史如一條長河,分分合合,我們讀書那會經常聽到老師講解: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教科書上的結論,其實這裡頭是有問題的。中國的歷史,分裂多於統一,真正統一的王朝國家有秦(公元前 221—209)、西漢(公元前108-22)、東漢(50-184)、西晉(280-301)、隋(公元589——616)、唐(公元630—755)、元(公元1279-1351)、明(公元1382-1644)、清(1683-1850),共計九百五十年。如果以秦始皇統一開始算約佔百分之四十五;如以有確切紀年的西周共和算,約佔百分之三十五。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比如清朝,公元1851年興起的太平天國與清朝對抗了十四年,涉及十餘個省,並以天京建立自己的政權,在此期間,清朝內部處於分裂狀態。在太平天國政權被消滅後,清朝對內的統一併沒沒有真正恢復,如租界,如捻軍、回亂等。其他朝代基本有此問題,不一一列舉,有興趣可以查相關資料。

儒家皇權的政治構想,歷經朝代的檢驗,到了北宋仁宗朝基本上形成了。這不光是趙老師的看法,基本上研究中國史,尤其是研究宋史的專家學者的公認。歷史當然不能假設,歷史或許也是靠不住的,歷史的改變往往是一個偶然的因素形成。「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詩詞畢竟是詩詞,對待歷史必須深挖材料,甄別選擇,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利益於宋朝印刷業的發展,使我們看到的資料比較詳實,當然免不了文人們的美化。北宋是文化名人輩出,星光璀璨的一代,通覽歷史,沒有哪個朝代可與之比肩,光是仁宗朝,「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就出現在仁宗朝::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往下拉還有:範仲淹、呂夷簡、杜衍、龐籍、包拯、韓琦、富弼、文彥博、狄青、張方平、趙抃、範鎮、司馬光、呂公著、呂公弼、呂大防、呂惠卿、章惇、範純仁、柳永、晏殊、宋祁、梅堯臣、蘇舜欽、張載、周敦頤、兩程、沈括..這裡既有兄弟、父子,也有師徒、同門。間接證明了科舉制度的有效實行,一大批讀書人階層脫穎而出。難怪蘇軾說: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攬天下豪傑,不可勝數。既自以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任重道遠者,又留以為三世子孫百年之用,至於今賴之。特別是寇準、範忠淹、富弼、司馬光、王安石、三蘇等政治文人光彩奪目,文人治國盛極一時。趙老師這裡把北宋的政治代際分為五代:與太祖共同創業者為零代,趙普是其中代表;掌政於太宗、真宗朝的政治家為第一代,代表人物為寇準和他的同僚們;範仲淹及其同輩政治家為第二代,活躍於仁宗、英宗兩朝;司馬光、王安石為第三代,在神宗朝執政,主導了國家的命運;再往下是第四代,蘇軾和蘇轍兄弟和人品有問題的——章惇、曾布、蔡京。如果我們現在去看文人們對他們前輩的墓志銘、行狀,不單單要看讚美,尤其要注意每個字詞的轉折。讚美不僅是為尊者諱,死者為大,更是北宋士大夫的美德,良好的政治風氣的集中反映。而「轉折」,雖筆墨不多,則顯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追求,也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反映。他們太想保持這種來之不得的寬鬆政治環境。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情懷,往上追溯可是孔老先生,三代以後禮崩樂壞的朝代,孔子的理想最終沒有實現,可惜好不容易創造出來的北宋的政治寬鬆,他們所構想的理想架構慢慢地也破壞了。

剛才所說這種理想的構造,在北宋朝或者是仁宗朝已基本成型,概括一下,無非是這幾點:

一是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君主與宰相、政府與臺諫的相互制衡,禮官的據「禮」力爭、臺諫官的據理力爭。在司法方面,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鞠讞分司」制度(有點類似於英美普通法)。在科舉制度方面,絲毫不亞於現代的高考、中考制度的設計,如「鎖院制」(與外界隔離);如「封彌制」、「謄錄製」(消除筆跡與暗號)、」三級考校制「、」別頭試「(迴避)等,將人情的影響減少至最低程度。這一制度的實施,使真正有才華的寒門之士有了出頭之日,如範仲淹、歐陽修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童話變為現實,《宋史》列傳中的北宋人物,出身於高官家庭的不過四分之一,而布衣比例則超過一半以上。我們公允一點看待歷史,科舉制度其實 為中國傳統社會 創造了一個開放性的士人政府,一個流動性的平民社會。據學者統計,兩宋三百餘年,總共通過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及諸科登科人數超過10萬名,是唐及五代人數的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8倍。我們最主要的是看政治制度的設計,特點是「分權與制衡「,這種制度文明的設計,包括不誅大臣與言官的祖宗之法、相權與臺諫相制相維的權力制衡、中書舍人與給事中(或者通進銀臺司)的封駁機制等。當然這得益於太祖開了個好頭,祖宗之法從帝制國家角度出發,應該算是完美。

二是權力的有限,皇帝的自覺約束很是難得。從現存的資料包括趙老師的講解來看,北宋朝特別是太祖、太宗、真宗、英宗朝,皇帝的權力很大,皇帝的權力又很小,他們基本上做到了嚴格守法。有時候是皇帝說了不算,宰相府與樞密院(簡稱兩府),認為不宜,可以直接否定。更何況還有一個專門「挑事」,每天「喋喋不休」的臺諫官。舉個小例子,太祖想要一個燻籠,過了幾天,內庭還沒送來,太祖很生氣,一問是要一整套程序要走,要先給尚書省打報告、再下發本部,本部下發本曹等,然後經宰相批准,才可以採購。太祖一聽大怒,叫來宰相趙普責問,「我在民間時,用數十錢可買一燻籠, 今為天子,乃數日不得,何也?趙普回答,沒有辦法,這是條貫規定的。太祖想改,趙普說,「此條貫,蓋不為陛下設,乃為陛下子孫設,使後代子孫若非理製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以經諸處行遣,須有臺諫理會,此條貫深意也。」最後太祖被趙普說服了,大喜道:此條貫極妙,若無燻籠是甚小事也。」在這裡,太祖與宰相共同確立了一項宮廷制度:內廷添置日用雜物、增加生活預算,須經外朝的政府與臺諫審核、批准。這是對古時」惟王不會「傳統的修正(天子的用度不必會計、審計)。至於一些大事要事,給予封駁的例子很多,這裡也不一一例舉。如錢穆先生對宰相副署制度的解釋:「凡屬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須加蓋中書門下這印,即須政事堂會議正式通過,然後再送尚書省(執行機構)執行。若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在當時是認為違法的,不能為下面各級機關所承認。宋人認為,君主繞過宰相徑下手詔,是乾綱獨斷的表現,而君主即便英明,也難保不會出現差錯,一旦出錯,卻無法承擔政治責任(只能找個替罪者)。以上種種,取決於皇帝的自我約束,沒有辦法,這是皇權制度的先天弊端。趙冬梅老師在這一段,有一個總體概述,她指出皇帝的因素,包括皇帝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因素。皇帝是由一個抽象的皇帝和一個具體的皇帝構成,在北宋政治中」抽象的皇帝「應當尊重政策制定中的國家與社會利益平衡原則,避免個人私慾的過度膨脹,接納士大夫對皇權的約束,對批評採取開放態度,承認這是一種正向的力量。那麼怎麼做到呢?答案應該是無解。不過趙老師給出的答案是教育。的確北宋前期基本上做到了。但又能保證下個不破壞呢?把權力關進籠子若沒有政治體制的改革談何容易。

三是可以大膽開言,可以扭頭便走的開放風氣。這主要利益於代表公議的臺諫系統。北宋的政治治理框架是」天下治亂系宰相「,」執政得失問臺諫「。北宋的一個治國法寶是」異論相攪「,讓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政治主張在朝堂上相互碰撞,讓不同的政治派別互相監督,而皇帝高高在上,擇善而從,做出最終裁決。重大的人事任免必須由皇帝和宰相共同商定,宰相與副宰相集體籤署。當時這批宰府的人也真大膽,但凡有問題的人選,直接給皇帝懟了回去,關鍵是皇帝也沒辦法。所以後來,皇帝要繞過宰相,到了明朝老朱乾脆把宰相制度廢了,老子一手抓,老子說了算。趙冬梅老師在這本書裡舉了很多政策、人事方面的例子。與其他王朝的監察系統相比,宋朝的臺諫更具有獨立性。漢唐時,臺諫只是宰相的屬官,宋代的臺諫系統與政府系統則是平行的結構,不歸宰相統率。宋朝宰相有 組閣之大權,可以」進退百官「,卻沒有權力任免臺諫。」執政官親戚不除諫官「,如果現任臺諫官的親近之人獲任宰執,按貫例,該臺諫官要辭職。北宋的風氣,諫官可以」風聞言事「,這個厲害了,他沒有規定一定要拿出真憑實據,可以聽說,可以按其做事、老百姓的反應來推測。而且說了或者說錯了不承擔後果。言論相當自由。當然御史中臺需要證據了。用蘇軾的話來講,臺諫」許以風聞,而無官長。風採所系,不問尊卑。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厲害了我的天,這種制度居然在北宋執行,並且執行得相當好,形成了良好的北宋開國以來」百年「好局。擁有最終仲裁權的群主當然可能不採納臺諫的瘋,選擇支持政府。這時候臺諫可以再三彈劾,如果再三受挫,那麼臺諫往往是請辭。諫而不聽則去,這固然是士大夫氣節的體現,但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更是一種合理的制度安排。信任沒有了,那還怎麼合作呢?好比現代的議會制度,如果議會對內閣發起不信任投票,鬧到這一步,要麼是內閣辭職,要麼是議會解散。司馬光就為此,辭官修《資治通鑑》去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北宋朝,對皇帝的任命居然可以不接受。「臣有事業,君不信任之,則不能成」。祖宗家法,不殺大臣不殺言事官,提意見再尖銳也不犯死罪,而那些敢於當面頂撞皇帝、公開跟宰相叫板的言官,往往全贏得不畏強權、勇于堅持真理的美名。當然這要有一個前提,即:。

四是士人的品德,愛惜自己的羽毛,視名節第一。士大夫群體是宋朝政治的主體與重心。趙老師在這本書裡舉了一個例子,我摘錄一下,「兩個碑」,一個是「諫院題名碑」,碑文的最前面是司馬光親手寫下的一段文字:」.居是官者,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專利國家而為身謀。彼汲汲於名者,猶汲汲於利也。期間相去何遠哉!「另一個是題名碑(即公示碑)《開封知府題名碑》,上面刻著183人次歷任知府的名字。其中,應當刻著第93任知府名字的地方是一個光滑的凹坑,那個消失的名字就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包拯的名字被人們的手指撫平了,又摸沒了,刻到人們的心裡去了。當刻入石頭的名字深入人心,不朽才得以實現。注重名節,愛惜羽毛,這是帝制時代士大夫的追求。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君子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其中有一個叫劉摯的名言「做臣子的,怎能一受到權勢的壓迫,就緘口不言,讓皇帝不知道實際情況呢!殿中侍御史呂陶說:士大夫最可怕的毛病,就是勢利跟風,不能獨立做出公正判斷。勢利跟風這種行為,往小處說,是一個人道德廉恥的淪喪;往大處說,是社會 風俗的敗壞。其實,中國幾千年來,中國的士大夫一直把這虛的,缺乏技術支撐的道德標準作為自己的抱負,基本特徵是,倫理與政治的統一,專制制度下嚴格的等級關係,還有一個是服從。用孔子的話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無疑,這種虛的東西看不見,但不得不承認在北宋朝,這群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展現出較高的道德水準。他們引用儒家經典、天意人心與祖宗法度對皇權施行約束。司馬光等為代表的群體用生命實踐了修齊治平的理想,「為人臣者,當盡力以事君,死生以之」,在他們的心中,個人榮辱都可以放下,但是非,禮儀,秩序必須去維護。所謂道德,明代的于謙曾經講過一句話,一個國家要治理好,只要「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可是這做得到嗎?同時,我們要關注的是它在政治的演進過程中,在威權統治下,若沒有人的尊嚴,又怎能體現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呢?司馬光所擔心的風氣後來就一發不可收拾爛了。

五是道德與實用,術與道該如何選擇?我其實一直在想像司馬光和王安石到底是怎麼樣的人。所有的歷史記載都是過去式,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我讀過他們的很多詩作。從我有限的閱讀來看,王安石的文學水平要略高於司馬光。我也看過他們兩個的若干傳記,但我真說不出好與壞。只能說,他們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如一定要選擇,只能說他們一個選擇了道,一個選擇了術。王安石變法從設計、構想,效用等來說都是相當超前,並且他還是個實踐的能人,能夠把這一套很好地通過強權,甚至繞過制度堅決貫徹下去,為國家理了財,增加了收入,一定程度了緩解了北宋的財政困局。但他忽視的當時宋朝民間代受成本,民間的市場遠沒有匹配他的這種超強運作。趙老師有兩個總結我非常認同,一是王安石變法改變了好不容易形成的國家政策傾向,在國家目標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打破了。二是王安石破壞了寬容政治共識,明目張胆地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為了目的,什麼都可以幹,在他的治下,形成 了依靠法度、忽略道德、抹殺官員個人能動性的用人方針,培養出工具性的「新官僚」,他在後期自己也知道任用的官員道德不行,但只要迎合自己的主張,不管黑貓、白貓了。而司馬光呢,恰恰過分追求理想的「道」,他是個有道德潔癖的人,他要求的人選是德要配於位,他要求目標正義,達成目標的途徑也須正義,這是他秉持的要求。而且他的政治手腕、運作能力是有所欠缺的,「司馬相公」重回朝政,悲哀的發現,他的政治意圖無法貫徹,王安石變法施行18年,滿朝上下都是王安石的人,而且他不想如王安石這般操作,把對方搞下去,他努力地想維持前朝來之不易的寬鬆環境,作為政治能人,他不夠狠,近乎「迂」。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手下沒有一幫自己的人,無論你水平如何高,事情都辦不成。但欣慰的一點是,這兩個人包括北宋前期這一批士人,就算在廷上仿佛不共戴天但卻絲毫不損私人關係。如司馬光對王安石死的定調,對後期臺諫官想要整王安石人員的挽救等,無不保持他的道德水準,他至死考慮的是大宋王朝的整體利益,整個官場氣氛的和解與好轉。王安石欠缺的是氣度,肚量偏小,王安石的理想是「我」最正確,別人都要聽我的,為了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那麼風氣是如何破壞的,太想有作為了,一個想作為的皇帝與一個想作為的能臣,兩人神遇,兩人神操作,共同演繹了一輪好局。「官僚像商人追逐利潤一樣將新法推廣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他們日常所面對的正是利益的算計和官位的升遷。在這種背景下,一種新的士風開始形成。」趙老師認為,王安石和神宗的做法對於宋朝最大的損害不在經濟方面,而在政治文化方面,北宋政治走向了皇帝和宰相的專制,士大夫參政空間被極度壓縮,批評糾錯機制失效。誰聽話,就用誰,誰唱反調,就讓誰滾蛋。神宗皇帝從王安石那裡學會了一種本事,就是統一思想,打擊異端,為了一「道」統,不惜摧毀一切。神宗後期,士大夫的精神氣質徹底敗壞,在績效第一的政策之下,官員習慣了欺上瞞下,來博取上級的歡心。司馬光最為擔心的事發生了,他想糾正王安石的一些做法,定下五天的徵求意見,而那個後來被我們稱之為「壞人」的蔡京,竟然給司馬光一個完整想要的結果,把事情辦得妥妥的,你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結果。這一幫人的原則是,「我只知道執行命令」,他們馬上聞到了政治轉向的氣味。司馬光感到悲哀和氣憤的是,他所熟知的大宋官場風氣已經變壞了,「小人之德草」正以不可阻擋的態勢來了.

讀完這本書,忽然想到了韋伯,他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中闡述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秘密,17世紀新教出現後,把原先的進入天堂打破了,它看你在現實中的成就,成就 越高越能證明是上帝最好的選民,所以新教國家的人開始改變了,為了進天堂拼命工作,拼命地賺錢。韋伯認為人的理性有兩種,一種是價值理性,一種是工具理性,價值理性說簡單點就是理想,一種信仰。工具理性,只問要達到這個目標我該如何行動,採取一個什麼樣的方案,又通過什麼樣的一種工具我來實現這個目標。但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突然發現,隨著我們人類財富的增加,欲望的滿足,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幸福感並沒有因此增加,反而在減少。我們是否忘記了我們為什麼要徵服自然、改造自然,我們追求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這個時代很太多的聰明人,聰明人幹什麼都行,轉行特別快,特別會取得小成就,但你發現未必能做成大事業,對國家社會建設很少。有時候,我們不是比誰更聰明,而是比誰更「傻」,「傻」就是他認準一個理,認準一個事。我們有時候不是缺少格局,國人的格局都很大,但是缺少腳踏實地與胡思亂想,缺少做事的「遊戲」精神,其實對一個人來說,「最大的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一個時代的優雅真正離我們遠去,都是考核、目標,馬上見效,不能胡思亂想,不能無所事事,這不能,那不能,要知道我們熟知谷歌公司竟然是一家,10%的人負責賺錢,90%的人負責胡思亂想的公司。我想讀史明智,應該還是有些用處吧。

相關焦點

  • 風氣是如何變壞的
    趙冬梅老師在這本書裡舉了很多政策、人事方面的例子。與其他王朝的監察系統相比,宋朝的臺諫更具有獨立性。漢唐時,臺諫只是宰相的屬官,宋代的臺諫系統與政府系統則是平行的結構,不歸宰相統率。宋朝宰相有 組閣之大權,可以」進退百官「,卻沒有權力任免臺諫。」執政官親戚不除諫官「,如果現任臺諫官的親近之人獲任宰執,按貫例,該臺諫官要辭職。
  • 王安石變法下的大宋之變
    《大宋之變,1063-1086》趙冬梅/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者按從來沒有哪個朝代像宋朝這樣飽受爭議,有人說它積貧積弱,有人說它文明輝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冬梅認為,從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年司馬光離世,24年間,宋朝政治由盛轉衰,堪稱「大宋之變」。
  • 清舊書院學員讀《國學概論》有感(第13篇至第20篇)
    並非含宗教的意味;非小說:正史中有些敘事很生動的地方,但決與與小說傳奇不同;辨書籍真偽,通小學:研究小學有三法,通音韻,明訓詁,辨形體;明地理,地質可分兩項:天然的和人為的。天然的容易研究,人為的數千年來一變再變就有些模糊了,所以比較難研究。知古今人情的變遷,辨文學應用:文學可分兩項:有韻的謂之詩,無韻的謂之文。體會:就算是經典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不是所有古書都值得研究細品!也不知道對不對。
  • 「龍鵬吉大」學術沙龍第19期(總第62期): 「開放視野下中國特色...
    為傳承和守護我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傳統,涵育、啟迪和提升青年學者的理論思維能力,培養建設理論思維素養深厚的學術梯隊,社會科學處、教師工作部、工會聯合主辦「龍鵬吉大」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沙龍第19期(總第62期)活動。
  • 讀《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宗趙匡胤》
    錢穆(圖源於網絡)錢穆言:「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體可稱為古代中國,宋以後,乃為後代中國。秦前,乃封建貴族社會。東漢以下,士族門第興起。面對歷經五代亂世,道德淪喪的神州大地,宋太祖順應天道,胸懷仁德,通過孜孜不倦的努力開創了有宋一代三百餘年的基業,使整個宋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立新教授的《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宗趙匡胤》(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從對宋太祖的介紹可一窺整個宋代的基調。
  • 宋書專題︱範旭侖:錢鍾書讀《宋書》
    初讀《柳河東集》,札錄兩葉;再讀據殿本排印的《宋書》,用藍油筆札錄二十六葉,稍後以紅油筆增訂——印本之色深者。錢先生沒有標誌版本,看《陶潛傳》識語「殿本傳末有萬承蒼按語」云云可知。這是收入《中文筆記》第十六冊的第一次讀《宋書》的筆記。一書到手,錢先生一壁瀏覽,一壁批識。
  • 宋史的魅力穿越古今——專訪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冬梅
    趙冬梅的辦公室就位於人文學苑裡,一樓,窗南,被包裹在群落之中,鬧中取靜。這是一個十幾平米的單間,佔據了一整面牆的巨大書架上滿是宋史典籍,清晰地告訴每一個來訪者,這間辦公室的主人所從事的工作,中國古代史之——宋史研究。
  • 【好書大家讀】讀《卜算子•詠梅》有感
    【好書大家讀】讀《卜算子•詠梅》有感 2020-06-10 03: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舊書院學員讀《國學概論》有感(第7篇至第12篇)
    感謝太炎先生的良苦用心!感謝清風老師的熱情推薦!我感覺自己若能循著清風老師傳播正統文化之道的指引,一定能夠衝破原先的思想禁錮,實現自己的思想解放和認知自由。我花了幾個星期囫圇吞棗地看了一遍,傻傻分不清裡面的東西。正如以往的觀光旅遊,上車睡覺,下車拍照。但總體還是感受到了這傳統文化的淵博深厚。這本書我再讀它幾遍,來個深度遊。第十篇    雁群(網際網路商務)讀《國學概論》有感聽清風大師講國學,一開始能聽懂的很少。
  • 《問津》叢刊目錄(總1-60期)
    ,收錄《問津》叢刊總第1期至總第60期詳細目錄。卷第2期,總第2期,2013年2月23日印行。卷第3期,總第3期,2013年3月23日印行。卷第4期,總第4期,2013年4月23日印行。卷第6期,總第6期,2013年6月23日印行。
  • 大咖來了!「北大撫州文化大講堂」第六、七、八期即將開講!
    大咖來了!「北大撫州文化大講堂」第六、七、八期即將開講!北大撫州文化大講堂系列講座第八期講課題目:大宋之變時間:2020.12.20 上午9:30-11:30地點:撫州市圖書館
  • 202007復盤、202008計劃
    (每月推薦5本/套)《秋葉7堂課系列》4冊 秋葉《人生模式》陽志平《好好思考》成甲《高效寫作》湯小小《半小時漫畫經濟學》1-3 陳磊2.學習①摩西大課超級學習法【時間】20200701【用時】2.5小時②摩西腦圖全年超級大課 第1
  • 2018級青藤1班文學社(1-10) 暑假第1期讀後感1(總127期)
    2018級青藤1班文學社暑假第1期讀後感1—深河中學「不教而教」(總第  讀罷,我頗為所動——一個人竟能為了自己的夢想而付出這麼大的犧牲,簡直難以想像。換作是你,你會為了自己的夢想而付出了這麼大的犧牲嗎?估計誰都沒有能像主人公那樣,能夠毅然決然地做出追逐夢想的決定。  「志當存高遠」「為學須先立志」「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 《讀睡詩選》第832期精選古詩詞
    《讀睡詩選》第832期精選古詩詞 但悲春去豪情少,總恨添霜衣帶寬。 天上人間和一曲,今宵月滿好憑欄。 《七絕 楓》 文/東城 寒蟬聲盡欲霜天,卻遇丹楓似火妍。
  • 白巖松:社會道德風氣變壞,在於人沒有信仰卻具備強大的欲望
    信仰破滅之時,便是恐懼爆發之際。信仰的核心在於敬畏,或許是敬畏生命,或許是敬畏自然,又或許是敬畏神明。敬畏猶如一條大河的兩道河堤一般,用尊敬和畏懼阻擋現實中欲望的洪水泛濫。 然而,愈發浮躁的社會讓社會道德風氣變壞的石子的不斷砸下堆積,使欲望的河流水位漸漸升高,越堤而下。
  • 陽穀詩詞楹聯微刊 2021年第1期(總第三十六期)歲杪集韻
    往期回顧陽穀詩詞楹聯微刊 2020年第26期(總第三十五期)冬至陽穀詩詞楹聯微刊 2020年第25期(總第三十四期)辛丑春聯專輯陽穀詩詞楹聯微刊 2020年第24期(總第三十三期)蚩尤文化採風活動專輯陽穀詩詞楹聯微刊 2020年第23期(總第三十二期)走進陽穀福康醫養院陽穀詩詞楹聯微刊 2020年第22期(總第三十一期
  • 薦讀|2020年《未然》總第6期出刊
    封面·封底 2020年《未然》總第6期出刊由老河口市詩歌朗誦協會主辦的詩歌刊物《未然》,2020年(總第6期)已於近日出刊,祝賀上刊詩友,感謝您的大力支持。今天為您薦讀本期目錄及【襄陽方陣】欄目,敬請關注閱讀。期待詩友們靈感迸發,下期《未然》依然期待您的優秀佳作 。
  • 【好書大家讀】讀《沒有任何藉口》有感
    【好書大家讀】讀《沒有任何藉口》有感 2020-06-09 0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清代考據學的思考——讀葛兆光《中國思想史》有感
    關於清代考據學的思考——讀葛兆光《中國思想史》有感
  • 【江蘇省】第62次入選:五年級熊航以:希望在前方——讀《草房子》有感
    希望在前方——讀《草房子》有感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小學五(6)班  熊航以這時,我無意間翻開了書桌上的《草房子》這本書,當我看到裡面杜小康對抗暴風雨時,鴨子不見了他還滿懷信心地在找時,我想:他遇到那麼大的災難還一直心存希望,不輕易放棄,我騎自行車怎麼能退縮?於是,我又重整旗鼓,繼續下樓摸爬滾打練習騎自行車。不出一小時,我真的學會了!這會兒,我看到別人在花樣騎車,便也大膽地去模仿,沒想到我竟然也學會了!看來,只要有信心,什麼事都能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