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宗趙匡胤》

2020-12-18 騰訊網

[摘要]作者用了一個簡單又頗為妥帖的比喻:「任何一個王朝,任何一個帝王,都不過是替歷史當班,他們都是中國歷史的值日生。」

錢穆(圖源於網絡)

錢穆言:「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體可稱為古代中國,宋以後,乃為後代中國。秦前,乃封建貴族社會。東漢以下,士族門第興起。魏晉南北朝定於隋唐,皆屬門第社會,可稱為是古代變相的貴族社會。宋以下,始是純粹的平民社會。除蒙古滿洲異族入主,為特權階級外,其升入政治上層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無古代封建貴族及門第傳統的遺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經濟、社會人生,較之前代莫不有變。」這樣一種大轉變既有時代的因素,也不可忽視個人的努力和抉擇。面對歷經五代亂世,道德淪喪的神州大地,宋太祖順應天道,胸懷仁德,通過孜孜不倦的努力開創了有宋一代三百餘年的基業,使整個宋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王立新教授的《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宗趙匡胤》(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從對宋太祖的介紹可一窺整個宋代的基調。該書基本以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的時間順序為依據,對宋太祖波瀾壯闊、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進行了梳理,其中尤為著墨於宋太祖「仁德」一面。

王立新《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宗趙匡胤》(圖源於網絡)

近年來,有關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特性問題有不少學理上的探討,對中國文化何以能夠延續幾千年、自漢代以降儒家文化何以能夠成為主導等問題皆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說明。《大宋真天子》一書雖屬普及性讀物,但作者以真摯的感情和嚴肅的理性思考為我們展開了宋代開國初期的絢麗長卷,使我們直接接觸到宋太祖高潔的品德和超邁的文治武功,詮釋了中國的外王學是如何以內聖學作為指導的。作者首先詮釋了「天」及「天命」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指出「所謂天,不僅包括時勢所趨、機緣湊巧、民心所向等現實元素,也蘊含著仁德和智慧等更加深邃的內涵」。天命包含了兩層意義,一是自然天命,二是人在命運前的主觀努力。前者體現了天對人的自然生命的限制,這種人所無法左右的力量落實到人並表現為個人之命運;後者雖然出於人,但必須證之於天,是天命的真正意義所在。天命下貫、體現在人生之中,離開人生,無從講天命,離開天命,人生也無從談起,天命與人生貫通為一。所以即便自然命運得天獨厚,如果不能養育仁德、成就仁德,也只會白白浪費天命所賦予的優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子不過是天的經辦人,代天理政,需效法天命而行政事。作者用了一個簡單又頗為妥帖的比喻:「任何一個王朝,任何一個帝王,都不過是替歷史當班,他們都是中國歷史的值日生。」這就把王夫之在《宋論》中的說法「佑之者,天也;承其佑者,人也」通俗化地表現出來。宋太祖作為「值日生」中的佼佼者,就在於能夠體會到天命的兩層含義。「仁」作為人內在的自覺道德,是人的本質規定性,凸顯了人的道德自主性,宋太祖自覺地以儒家仁愛精神為治道、治術的指針,在促進國家的統一、安定和繁榮中起到關鍵作用。

以道德和德性作為政治的基點,是否具有仁德成為作者評價上位者的關鍵因素,這是該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在描寫大部分割據勢力時,作者都充滿了鄙夷、嘲諷的態度,把割據勢力之間的戰爭稱為「搶奪土地與人口的戰爭」。之所以用「人口」而不用「人民」,是因為他們「不過把民眾當成能幹活的牲口,用來表明自己的搶奪力,同時也為自己提供榨取和宰割的對象」。但在描寫割據福建的王氏三兄弟時,卻難得有所讚譽。正因為三人禮賢下士,興辦教育,行德政於民,獲得了百姓的真心擁戴。在作者看來,宋太祖完美符合這一評價標準,達成了孔子所說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的效果。得益於宋太祖的做法和取向,自宋朝建立以來,渾濁不堪的社會風氣得到了極大改善。宋太祖「懷仁愛,行正道;孝親敬長,善待友朋;不提倡貪功冒進,不喜歡阿諛逢迎;不急切於事功成就,不怠惰於日常事務;慎思明辨,沉穩持重;開朗直率,誠信待人;不吝賜人而自奉儉約。太祖的做法,首先感染了周圍的大臣,進而又通過身邊的大臣,影響到周圍更廣大的人群」。風氣的改變既不是通過口頭的宣傳和規定,也不是通過物質的刺激,而是需要上位者的表率,這就是王夫之在《宋論》中說的「德之盛者,求諸己而已。舍己而求諸人,名愈正,義愈伸,令愈繁,刑將愈起;如彼者,不謂之涼德也不能」。在公元9世紀末大動亂時代,人民生活困苦,生命賤如螻蟻,即使一時貴為王侯,也朝不保夕,隨時要面臨大廈將傾的局面。因此大部分割據勢力的統治者追求無窮無盡的物質享受,目光集於當下,對於民族的傳統、國民命運的未來毫不關心。宋太祖則是亂世中的一股清風,吹散了挾裹整個社會的烏煙瘴氣。他不僅理順民心,以民為本,以安民為務,而且對待投降和被俘的國君也同樣心懷仁德,接續起三代時「興滅國,繼絕世」的人道主義傳統。朝代興亡大多伴隨著武力和血腥,以致於有「願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的哀願。但宋太祖從陳橋兵變時的和平交接,到供養丟掉割據政權的君王,都表明他自覺、主動地繼承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人道主義政治原則。人文精神的逐漸復甦使得人的生命與生活得以莊嚴化,中華文化中「尊生」的特性被重新樹立起來。

中國儒學政治哲學把修己與治人聯繫在一起,強調修齊治平,帶有一種強烈的道德理想主義色彩。在這一設想中,君主不僅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時也必須是道德上的楷模。但現實中道德上無瑕疵的君主幾乎不存在,驕奢淫逸、殘暴不仁者反倒層出不窮。作者認為宋太祖的偉大就在於他將內聖與外王、修己與治人連接了起來,以高尚的個人品德保證了權力運用的規範化和正常化。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宋太祖才堪稱「真正的天之驕子」。

作者表明通過介紹宋太祖,希望大家能夠「學習到認真負責的精神、尊重歷史文化的態度、愛護公共財物和公共資源的用心、仁愛天下蒼生的情懷,還有勤勉工作的熱忱」。把傳統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與樹立新時代公民意識融合起來,提倡的是從傳統文化中尋求與現代接洽的資源。(文/郭齊勇 杜永寬)

相關焦點

  • 點檢作天子,是蓄謀已久還是天意,趙匡胤實際上對周世宗忠心耿耿
    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大宋的始皇帝趙匡胤,他定都汴京,一直到宣布稱帝,他自己都沒有動用一兵一卒。趙匡胤是官宦家庭出生的,祖父、父親都是在朝廷中很受器重的武將。他生活在一個從小修習武學的家庭,長得高大健壯,一身的武打功底也堅實硬氣。而且他的父親希望他放棄家族習武的傳統,改變家族從政的傳統。他的父親就給他請了一位學識廣博的先生,引導他學習文化知識。
  • 仁宗暴病,「富韓」還朝宰天下
    為社稷故,富弼、韓琦被朝廷召回,委以重任,大宋政壇迎來「富韓」時代  首席記者 於茂世 文圖  前言  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病逝,仁宗暴病,富弼拜相。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關係千萬重。  更重要的是,仁宗至和二年的暴病:幾天昏迷不醒,成了「昏君」,而且繼續間歇性發作。  就是「昏死」,也沒什麼:皇帝,還能沒人幹嗎?  但是,此時仁宗死了,還真會留下一個可怕的「真空」。  仁宗已經當了33年皇帝,未立皇儲。
  • 大宋王朝奠基者,不是趙匡胤,另有其人
    大宋王朝奠基者,不是趙匡胤,另有其人 2020-12-08 10:50
  • 趙匡胤欲滅南唐,李煜:我稱臣行不?趙匡胤怒回一句話成千古名言
    黃巢之後的節度使我覺得只有老李家的兵能跟漢末那種比,畢竟是沙陀人軍鎮一代目。五代的那些軍鎮從募兵開始。按代際來說相當於後漢大亂到南朝的宋齊梁陳了吧。隔江猶唱後庭花經過多年的戰亂,許多人不得不將家人帶到南方以避免戰爭的侵擾。
  • 大宋王朝的將軍們出徵時,都要有文官隨行監視!唯一例外的一位名將...
    大宋王朝,是對武將管束最為嚴厲的一個朝代,這種嚴厲沒有之一。大宋王明的軍隊,武將常常被頻繁的調動,造成兵不識將將亦不識兵的局面,武將即使率軍出徵,也必定有文臣或者太監隨行,目的是對武將進行時刻監視,防止他們擁兵作亂。
  • 徐鉉三次使宋,本是李煜給趙匡胤出的難題,卻被趙匡胤輕易化解
    在公元960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為皇,建立宋朝。當時李煜的皇帝老爹李璟已經把南唐的國號去了,俯首稱臣。之後一年,李煜繼位,因為自己的皇帝老爹已經俯首稱臣,所以李煜也沒有做抵抗,依舊將趙匡胤的北宋政權奉為正統,每年都會獻上貢品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進貢是一件大事,在使臣的挑選上,李煜也是花了心思的。
  • 從仁宗作品看一個真實趙禎
    前六句既有「晴日、光輝、魚躍、好風」,也有「花香、遊絲、墮蕊、鶯留」,讓人讀了不禁一同高興,也看到了他的才情與柔婉。因輕鬆的賞花釣魚,仁宗罕見流露了細膩真情,讓人一窺帝王內心,我們要重點說說。故家喬木盤根大,新出猗蘭奕葉鮮上下相承同紀載,三千年所萬千年。11、《嘉佑六年八月十五日賜林悅·其二》——賜給福建林氏,「古今紀載難窮盡,一代強如一代隆」郡莆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
  • 趙匡胤死後,趙匡義是如何對待自己24歲漂亮皇嫂的?
    趙匡胤在公元960年的時候建立了宋朝,也是因為他,五代十國的戰亂的局面才得以結束,在他奪得皇位之後,他首先要做的就是鞏固自己的皇位。雖然說趙匡胤因為害怕自己的皇位坐不穩,將所有的武將兵權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但是當時他的弟弟趙匡義的勢力卻也在不斷的壯大,對他形成了不小的威脅。
  • 趙匡胤制定一個家法,宋朝的一種家畜差點被吃到滅絕
    趙宋一代卻有悖這一常理,將載於「祖宗家法」而又似乎無關緊要的一些東西揉進了根本法律。 仁宗去世時,為了給他辦喪事,竟然將京師的存羊都捕盡了。仁宗之後,他的堂孫神宗也繼承了對羊肉的獨特偏好。據載,御膳房每年消耗「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這個數字可謂驚人。 宋朝皇室為什麼喜歡吃羊肉呢?
  • 楊堅與趙匡胤奪權過程很是相似,為何開創盛世長短不一呢?
    宋太祖趙匡胤開創重文輕武的弱宋局面二、宋是以武力消退為代價的妥協繁榮但相反宋朝的開創卻與隋朝不同,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模式,雖然奪權過程是武力威脅下的軍事政變,這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但其實也是取巧了。唐末大割據時間並不長,但變動非常大。趙匡胤之所以能夠成功全靠的是一代雄主周世宗柴榮的英年早逝。而沒有留下相應的後手,只剩下孤兒寡母沒有辦法威懾武將的局面,才有了北宋的誕生。而北宋就是繼承了後周開創的有利環境才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 趙匡胤終於受禪帝位
    大家好,今天敏敏和大家聊一聊:趙匡胤終於受禪帝位。受禪帝位散指揮都虞候羅彥瓌等人擁著範質、王溥來到殿前司衙門。趙匡胤見了他們,痛哭流泣地說:「我受世宗厚恩,被大軍逼到這個地步,真是無顏以對天地啊!」範質正欲答話,羅彥瓌突然拔劍在手,厲聲喝道:「天下無主,大家議立點檢為天子,哪個再有異議,我的寶劍可不留情!」王溥嚇得面如土色,連忙伏地跪拜。範質也是一個聰明人,心知大局已定,如果想改變這個事實,那無疑就是找死。識時務者為俊傑,範質連忙跟著跪下參拜新的皇帝,衝著趙匡胤口呼:「萬歲!」趙匡胤連忙下階扶起兩人,好言撫慰一通。範質便問他如何處理幼君。
  • 「清平樂裡宋朝事」八:宋皇帝如何選駙馬,什麼樣的男子受青睞
    宋太祖為防兵變,保江山永固,將自己家中所有適齡女性都嫁給了功勳武將之家,包括自己的女兒、妹妹。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鏈條就是婚姻。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趙匡胤請來喝酒的,都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武將。
  • 被逼著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如果不從,會被將士們殺掉嗎?
    歷史上曾發生過的「陳橋兵變」:1.事件: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時任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奉命出徵,帶領重兵抵禦契丹的侵犯。趙匡胤帶領軍隊來到汴梁(今河南開封)東北陳橋驛時,手下人發動兵變,將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
  • 趙匡胤,改變了華夏族的民族性格
    這天下亂局,是真正的兵強馬壯者可為天子!於是,朱溫和李克用相爭,朱溫先稱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朱溫的後梁,擊敗劉仁恭、李茂貞,一統北方,建立後唐。之後後晉、後漢、後周、宋朝全部出自李克用這個沙陀集團。因此,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建立宋朝之後首先考慮的,便是如何使「大宋」避免成為唐亡之後中原的第六個王朝。趙光義曾經說過: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
  • 將領出身的趙匡胤,不費一兵一卒當上皇帝,為何在高粱河慘敗?
    太尉封天子,陳橋黃袍加身趙匡胤出身於北周的軍事家庭,他拜官全國的軍事太尉,相當於現代的總司令官,不但掌握京城兵馬,也擁有全國兵馬的調任權。這下到了趙匡胤大展身手的時候了,他一方面安頓好京城的兵馬,保護首都,一方面帶兵前去迎戰。在陳橋這個地方,眾將士看到了太尉大人的帝王之勢,跑到營帳裡硬是給他加了一件黃袍,說國無強主,才會遭遇外敵進攻,願尊趙太尉為天子!就這麼著,趙匡胤稀裡糊塗成了開國皇帝。後來解了兵圍,回到京城跟太后訴苦,說這也不是我願意的,都是眾將士推崇的。
  • 北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純屬子虛烏有?
    杯酒釋兵權「陳橋兵變」後,儘管宋太祖已黃袍加身,但「廢置天子,變易朝廷」之類的軍事政變,仍有可能重演。當時禁軍的九名高級統帥,或是太祖稱帝前的結拜兄弟,或是趙宋集團的中堅人物,他們在趙宋集團的崛起和「陳橋兵變」中均有極大貢獻,是集兵權、功勳於一身的趙氏王朝的開國元勳。功高則震主,權大則不測。
  • 5首霸氣十足的開國帝王詩,最厲害的還是他,睥睨天下的一代偉人
    3、宋太祖·趙匡胤《詠初日》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趙匡胤,也是著名的天子。但就是這毫無掩飾的兩句詩,卻把一個新生王朝,新生帝王的豪氣體現無餘,剛剛建立的大宋,剛剛登上皇位的趙匡胤,不正如那初日一般,噴薄愈發,充滿活力,要把這赫赫光輝,灑滿天下的千山萬山。太陽繼續上升,趙匡胤的豪情壯士也進一步抒發,等到太陽躍上高空,那些不願離去的殘星和缺月,便會立刻被「光赫赫」淹沒。
  • 吳越國擁富庶之地,為何向大宋納土投降?趙匡胤一句話道破天機!
    可是就是這麼一個發達的王國最終直接向大宋繳械投降了,絲毫沒有掙扎。這也讓很多歷史愛好者覺得很納悶,如此一名仁君,國力強盛、人民愛戴又手握重兵的錢俶為何不戰而降呢?原因一:先祖的遺訓五代十國時期,錢俶爺爺在位期間。
  • 「名人百科」千古明君——宋太祖趙匡胤
    還有一段風趣的傳說,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於長安,終日過著忍飲挨餓的生活,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製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柜見其可憐,遂讓其把自帶幹饃掰碎,然後給他澆了一勺滾熱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
  • 歷朝歷代保衛天子的軍隊,你知道幾個?
    歷朝歷代保衛天子的軍隊,你知道幾個一、漢代:羽林軍朝首開禁軍制,設立南軍、北軍、虎賁軍、羽林軍,其中羽林軍又稱御林軍,是中國古代最為著名並且歷史悠久的皇帝禁軍。《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徵戍,曰禁軍。宋朝禁衛軍成立於宋太祖趙匡胤時,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稱為皇帝。為了防止自己部下像自己那樣,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隨後在全國幾十萬的軍隊中,挑選最優秀的士兵進入近衛軍,禁衛軍是由皇帝自己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