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社會道德風氣變壞,在於人沒有信仰卻具備強大的欲望

2020-12-14 騰訊網

信仰破滅之時,便是恐懼爆發之際。信仰的核心在於敬畏,或許是敬畏生命,或許是敬畏自然,又或許是敬畏神明。敬畏猶如一條大河的兩道河堤一般,用尊敬和畏懼阻擋現實中欲望的洪水泛濫。

然而,愈發浮躁的社會讓社會道德風氣變壞的石子的不斷砸下堆積,使欲望的河流水位漸漸升高,越堤而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再有所顧慮和敬畏,肆無忌憚,重建信仰成為中國發展的題中之義。

白巖松在一檔節目中公開表示,當今社會道德風尚變壞,沒有信仰的人們狂妄不羈卻具備強大的欲望,將金錢、名利等視為信仰,社會愈加虛偽浮躁。

丟失的信仰與膨脹的欲望

白巖松在一檔節目中指出,沒有信仰的人如同生活在混沌的天地之間,是不會幸福的。然而回看當今社會,人們的信仰漸漸丟失,欲望卻愈發膨脹,將社會置於華燈迷人眼、泡沫亂人心的境地。

其實,信仰的核心總結而言便是敬畏,人們對於死亡和未知力量的尊敬和畏懼會使他們規範自己的行為,將善惡禮教當做為人處世的標準,控制自己的欲望。我們因為相信一些事情而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而又因為規範行為之後尋找到自己心靈的寧靜,最終才能找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幸福。

而當下,我們的國家甚至成為了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真正信奉宗教的僅有不到一億人。在國家經濟不斷提升,物質生活水平持續提升的今天,越來越飽和的人口卻面臨越來越少的有信仰之人的窘境,人們不願意懷有信仰。

一方面,人們認為信仰是一種封建迷信的行為,是守四舊的表現;

另一方面,人們被節奏愈發增快的社會所禁錮手腳,認為信仰不能帶來直接的利益或者回報,只有當自己真正遇到困難孤立無援的時候才想起來求一求、拜一拜,臨時抱佛腳乞求和平健康,漸漸將信仰當成觸及金錢和名利的墊腳石,失去了信仰。

然而,社會的悲哀不止於此。社會道德風氣的敗壞使得人們的價值觀逐漸扭曲。人們崇尚金錢堆砌出的美好生活,嚮往不用付出的收穫,崇拜用快捷的手段收穫美麗、名聲、認同感等。

漸漸地,萌生出富二代、啃老族、公主病、網紅效應等詞語,將被「現代化」的信仰冠上了吃喝玩樂、空虛享受的帽子。

人們在沒有信仰、沒有敬畏的環境裡苟延殘喘,丟失了底線。生活變得毫無目標、沒有計劃,這也正是當今社會的最大悲哀——人們在沒有信仰卻具備強大的欲望的環境中迷失自我,社會道德風氣變得越來越不堪。

以信仰之名,度滿心堅定的時光

信仰不僅僅局限於宗教信仰,我們可以信仰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信仰努力總會成功、信仰愛情、親情、友情、信仰一切美好純潔之物。其實,信仰歸根結底就是在追隨信仰之中去嘗試逃離市場的扭曲和社會秩序的紊亂和嘗試去尋找制衡平衡的倫理道德的過程。

古有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將成為一代書法大家當做自己的信仰。自幼苦練書法,傳聞王羲之樂於在自家庭院池水旁練字、用池水涮毛筆,後來一池的清水被一根小小的毛筆染成了墨水,人們也將這片池塘成為「墨池」。正是王羲之以成就自我為目標的信仰,成就了一代書法大家。

今天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先生,用一盞忽明忽暗的油燈,兩扇毫無遮蔽的窗框,三平廢棄髒亂的廁所,耗掉了幾萬稿紙木板、晃過了幾個春秋冬夏,最終依靠堅韌不拔的精神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距摘取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遙,陳景潤以國家數學之峰巍峨挺拔的目標為信仰,成就了中國數學領域的新高地位。

還有哥白尼以自己發現的真理為信仰,成就了「日心說」的理論;克卜勒以研究出行星運動的規律為信仰,提出「克卜勒行星三大定律」;愛因斯坦以不再讓世界上有人因為黑暗而離去為信仰,開創了電燈時代……

人是需要信仰的,信仰不等同於迷信,是由愛和正義組成的集合體。當今的人們把精神寄託給唯物主義的辯論法之上,摒棄唯心主義創造出的鬼神制約,將自己依託於貪婪的物慾之中。但是我們應該完全摒棄精神的寄託嗎?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人生在世,活的就是個價值,而價值的體現在於對不切實際的理想的追求、在於對兒女前途的努力,也在於對社會發展的執著。

正是因為這份沒有意義、沒有回報的信仰,才能使得我們的人生充滿希望而又可以不斷進步。有了沒有意義的信仰,才能讓人們滿心堅定地從浮躁的物慾中解脫出來,讓自己和社會發展得更好。

何為信仰?

楊肅明老先生曾經說過:「人一輩子要解決三個順序,先要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再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要解決人與內心的關係。」不論是一個個體的人,還是一個集體的社會都是離不開這樣的發展規律。

三十而立之前,人要解決的事人和物之間的關係,比如人和工作之間的關係、人和捨得之間的關係;三十歲之後,我們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比如如何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等等,人際間的和諧是我們的這一階段的難題。

最後我們要解決人和內心之間的關係,我的前半生是否有意義、我是否完成了自己的目標,等等,這便是我們所說的信仰,信仰成為了檢驗我們人生意義的標杆。對於國家同樣適用,在建國初期我國經濟實力一般,只能依靠解決人和物之間的矛盾解決人們的溫飽、提升國家的工業水平。

後來在社會進步之後我們提出了和諧社會,開始考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當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一定會引起關於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的思考。這便是社會的信仰,這時的信仰更像是社會的價值觀,指引人們的進步。

促進進步的叫做信仰,讓人停滯不前的叫做偏執。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越來越多新興事業被發展了起來,比如電子競技、網絡直播,等等。

人們被新興起的領域驚奇的同時,感嘆一個個依靠新興領域發展不用費力氣便能名利雙收的名人,開始了或是追隨,或是模仿的道路。這就是偏執,也是被浮起的強大的物慾。

有益社會的叫做信仰,損害社會的叫做毫無底線。近些年,炫富、潛規則、貪汙、詐騙等一個個血淋淋的事件頻繁出現,人們忘記了道德的底線,忽略了規則的限制。人們缺乏信仰,必然毫無顧忌,隨心所欲追求立竿見影的名利。

所以,白巖松在看透世間百態之後,在節目中公開慨嘆,當今的人們沒有信仰、狂妄不羈,還具備強大的欲望,這無異於給愈加浮躁的社會又附加上一副滿是桃紅色和金色的眼鏡,重建信仰成為當今我國發展的必要前提。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愛拜神佛像,上帝借教徒之手愛迪生創造光,聽白巖松談信仰
    中國人大都是不信仰基督教的,認為那是西方人的宗教,認為是崇洋媚外的行為,認為中國人應該信佛教,那才是中國人傳統的信仰。其實佛教是源自印度流傳過來的,成立時間只有2千多年歷史,基督教成立就有4千多年歷史,也是不到兩千年傳入中國的。
  • 風氣是如何變壞的
    宋朝宰相有 組閣之大權,可以」進退百官「,卻沒有權力任免臺諫。」執政官親戚不除諫官「,如果現任臺諫官的親近之人獲任宰執,按貫例,該臺諫官要辭職。北宋的風氣,諫官可以」風聞言事「,這個厲害了,他沒有規定一定要拿出真憑實據,可以聽說,可以按其做事、老百姓的反應來推測。而且說了或者說錯了不承擔後果。言論相當自由。當然御史中臺需要證據了。用蘇軾的話來講,臺諫」許以風聞,而無官長。風採所系,不問尊卑。
  • 沒有信仰,靈魂會在欲望中墮落
    經常看到新聞,某貧困老人十幾年賣廢紙等資助幾十上百名貧困學生,最後窮困潦倒,不禁為老人的高尚所感動,卻沒拷問被資助者為什麼甚少感恩?雖說行善不一定讓你如何回報,但視別人給與你幫助理所當然,拿來吃了用了,不知道感恩,只願別人與己,不願感恩反思,不公道。
  • 白巖松:因為《道德經》裡的一句話,我放棄了月賺千萬的機會
    可現如今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人們總是貪婪地想著掙一筆、再掙一筆,錢越多越好,但你是否在那些忙碌麻木的日子裡反思審視自己的本心,也許最初不過是想掙錢給父母買一件新衣服而已。所以說有些人之所以能站在高處,是因為這個人確實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白巖松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白巖松的人生中,是《道德經》拽住了白巖松的心,讓白巖松堅守住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 白巖松:不要讓自己陷進金錢的局中,讀道德經幫你尋回真正的自己
    白巖松:我曾可以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的話讓我放棄了如今的社會,要說我們最離不開的一樣東西就是:錢!好像我們住在了被金錢圍繞的牢籠裡。是啊,這個社會讓我們的欲望逐漸增長,讓我們變得更加的現實。現在有一句話非常的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是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卻很有人做到。
  • 白巖松《白說》:讀書,讀得真的是書嗎?
    翻開白巖松的《白說》,讀了一篇文章——「讀書那麼久,總該信點什麼」,內心特別的激動,讓我陷入了沉思......去相信,是一件很難的事;能讓人相信,是一件幸運的事。今生能渡你的人,都是你信的人;今生你能渡的人,都是信你的人。
  • 《道德經》:滿足欲望,減少爭名奪利的心,沒有爭名奪利的慾念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做人要有有道之人,治理政事,淨化人的心靈,滿足人的溫飽,削弱人們爭名奪利的心,強健人們的體魄,永遠是大家沒有那種偽造的心志,沒有爭名奪利的一種慾念。對於這句話的評析,有這樣的一個例子。
  • 「講道德、有品行」講課稿
    惻隱情感,是每個人道德修養的根基,也是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能讓人們推己及人、互不侵害、相互尊重,能讓人們自然而然體諒他人、關心他人。共產黨員作為社會的先進分子,更應該具備這種樸素而寶貴的道德情感,在自己的內心打下堅實的道德根基,堅決做到拒絕冷漠、拒絕殘忍、拒絕傷害,帶頭做到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為社會營造和諧而充滿人情味兒的氛圍,以黨風帶民風,以道德風尚淨化社會風氣。
  • 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你的固有思維正在欺騙你
    俗話說,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雖然現實的社會之中,雖然也有這麼一些個情況,但這些只是少量的情況而已,這些少量的情況因為稀缺的原因而被網際網路放大,導致所有很多人以為這個就是現實的情況。男人有錢就變壞指的是說傳統的鳳凰男。他們的骨子裡本來就是大男子主義思想,從骨子裡就希望生個兒子,渴望三妻四妾,之所以之前沒變壞,不過是因為沒有那個資本,沒有那個金錢娶了一個將就的老婆,所以才會在有錢之後就直接變換。
  • 白巖松:中國人為什麼總是不開心?不只是喜歡攀比、缺乏信仰
    白巖松:為什麼我們中國人總是不開心? ——白巖松 推薦語:以前的中國,雖然社會發展緩慢,經濟也不發達,但是大多數中國人都很快樂。因為生活和工作節奏很慢,並不像現在如此匆忙和物質。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好日子,就是吃得飽、穿得暖、有房子住、有家人的陪伴。現在的中國人物質條件極大充裕,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到不快樂了,這到底是為何呢?
  • 白巖松:中國教育現在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學校或社會,而是家長
    白巖松:中國教育現在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學校或社會,而是家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孩子們基本都可以進行課堂學習文化知識。但是我們發現孩子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學校、社會和家庭三者的教育關係直接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 讓誠信成為普遍的道德信仰
    誠信缺失嚴重影響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假冒偽劣、坑蒙拐騙,造成無數個人身心傷害,乃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失信使經濟秩序遭到嚴重破壞,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證,使得消費者對社會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導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失信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誠實守信的人就會吃虧,社會道德風險就會加大,導致社會道德水平滑坡。同時,誠信缺失也嚴重影響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國家聲譽。
  • 白巖松:我本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讓我放棄了
    《道德經》裡的這句話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白巖松說到,假如我得到了這2000萬,並將這筆錢用完了,那麼以後的所有事情都會變得更加輕鬆,那麼,我便會自然的認為成,我現在生活的任何改變,都不是這筆錢的原因,那麼日後便會更加心安理得了。那麼,往往在個時間,最關鍵的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 白巖松:被念歪的《道德經》
    道路、道德、道理、道法自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說明了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也揭示了「知行合一」的規律。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但也有很多人-包括我-認為,這是老子寫給掌權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經典。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我看來,四分之一部《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道德經》第十七章把我看樂了。「太上,下知有之。
  • 白巖松和他的東西聯大:高牆上的天窗
    新聞人白巖松,最近因為他的「新聞私塾」而備受熱議。  東西聯大是白巖松的「新聞私塾」,於2012 年開始招生,每屆十來個人,招生對象是北大、清華、人大和中傳的研究生,現已招了三屆共三十多個學生。不過,課堂內容與氛圍,有別於傳統。
  • 白巖松:好的記者是啄木鳥 不是讓人開心的喜鵲
    或許做新聞的有趣之處就在於雖然有成千上萬的報導,但未必能全面反映問題,很多時候恰恰是在人云亦云。「我覺得作為一個好的主持人,或者一個好的評論員,最重要的是永遠不偷懶,不要在別人的結論那裡就終止了。要再往前走走,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和結論。現場不只是一個事發地,它還包括心靈現場,信息現場,多在現場徘徊一會兒,多去看一些細節,也許新的發現就出來了。」
  • 央視名嘴白巖松:35句收藏話語,讀懂他的人生哲學
    8.當世上所有人都把欲望當理想,把世故當成熟,把麻木當深沉,把怯懦當穩健,把油滑當智慧,那只能說這個社會的底線已被擊穿,所以你們沒有資格說我的勇敢是莽撞,執著是偏激,求真是無知,激情是幼稚。當那些兜售社會經驗的流氓朝我的夢想投來輕蔑一笑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的還你一句,傻逼!
  • 白巖松:我有月賺2000萬的機會,但《道德經》這句結束語讓我放棄
    在採訪的最後,白巖松用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結束語給出了答案:「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也正是這一句話,讓身處外界各種誘惑的白巖松真正清醒起來,最終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白巖松說:「成名太早,對我來說,不見的是好事,其實對誰來說都不見的是好事。」對於白巖松來說,成名太早就像是沒有織安全網的高樓,這樣是很危險的,稍不注意,就會向另一個方向去轉化。
  • 風氣是如何變壞的——讀趙冬梅《大宋之變》有感 | 202007-62(總第1368期)
    宋朝宰相有 組閣之大權,可以」進退百官「,卻沒有權力任免臺諫。」執政官親戚不除諫官「,如果現任臺諫官的親近之人獲任宰執,按貫例,該臺諫官要辭職。北宋的風氣,諫官可以」風聞言事「,這個厲害了,他沒有規定一定要拿出真憑實據,可以聽說,可以按其做事、老百姓的反應來推測。而且說了或者說錯了不承擔後果。言論相當自由。當然御史中臺需要證據了。用蘇軾的話來講,臺諫」許以風聞,而無官長。風採所系,不問尊卑。
  • 從四柱八字解讀「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
    有一句老話叫「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才有錢」,這句話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除了錢,還有什麼會影響人對感情的專一程度?金錢和權力又跟八字有什麼關係?什麼樣八字的人更容易變壞?下面我們來逐一介紹。(有些字數,可大致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