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破滅之時,便是恐懼爆發之際。信仰的核心在於敬畏,或許是敬畏生命,或許是敬畏自然,又或許是敬畏神明。敬畏猶如一條大河的兩道河堤一般,用尊敬和畏懼阻擋現實中欲望的洪水泛濫。
然而,愈發浮躁的社會讓社會道德風氣變壞的石子的不斷砸下堆積,使欲望的河流水位漸漸升高,越堤而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再有所顧慮和敬畏,肆無忌憚,重建信仰成為中國發展的題中之義。
白巖松在一檔節目中公開表示,當今社會道德風尚變壞,沒有信仰的人們狂妄不羈卻具備強大的欲望,將金錢、名利等視為信仰,社會愈加虛偽浮躁。
丟失的信仰與膨脹的欲望
白巖松在一檔節目中指出,沒有信仰的人如同生活在混沌的天地之間,是不會幸福的。然而回看當今社會,人們的信仰漸漸丟失,欲望卻愈發膨脹,將社會置於華燈迷人眼、泡沫亂人心的境地。
其實,信仰的核心總結而言便是敬畏,人們對於死亡和未知力量的尊敬和畏懼會使他們規範自己的行為,將善惡禮教當做為人處世的標準,控制自己的欲望。我們因為相信一些事情而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而又因為規範行為之後尋找到自己心靈的寧靜,最終才能找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幸福。
而當下,我們的國家甚至成為了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真正信奉宗教的僅有不到一億人。在國家經濟不斷提升,物質生活水平持續提升的今天,越來越飽和的人口卻面臨越來越少的有信仰之人的窘境,人們不願意懷有信仰。
一方面,人們認為信仰是一種封建迷信的行為,是守四舊的表現;
另一方面,人們被節奏愈發增快的社會所禁錮手腳,認為信仰不能帶來直接的利益或者回報,只有當自己真正遇到困難孤立無援的時候才想起來求一求、拜一拜,臨時抱佛腳乞求和平健康,漸漸將信仰當成觸及金錢和名利的墊腳石,失去了信仰。
然而,社會的悲哀不止於此。社會道德風氣的敗壞使得人們的價值觀逐漸扭曲。人們崇尚金錢堆砌出的美好生活,嚮往不用付出的收穫,崇拜用快捷的手段收穫美麗、名聲、認同感等。
漸漸地,萌生出富二代、啃老族、公主病、網紅效應等詞語,將被「現代化」的信仰冠上了吃喝玩樂、空虛享受的帽子。
人們在沒有信仰、沒有敬畏的環境裡苟延殘喘,丟失了底線。生活變得毫無目標、沒有計劃,這也正是當今社會的最大悲哀——人們在沒有信仰卻具備強大的欲望的環境中迷失自我,社會道德風氣變得越來越不堪。
以信仰之名,度滿心堅定的時光
信仰不僅僅局限於宗教信仰,我們可以信仰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信仰努力總會成功、信仰愛情、親情、友情、信仰一切美好純潔之物。其實,信仰歸根結底就是在追隨信仰之中去嘗試逃離市場的扭曲和社會秩序的紊亂和嘗試去尋找制衡平衡的倫理道德的過程。
古有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將成為一代書法大家當做自己的信仰。自幼苦練書法,傳聞王羲之樂於在自家庭院池水旁練字、用池水涮毛筆,後來一池的清水被一根小小的毛筆染成了墨水,人們也將這片池塘成為「墨池」。正是王羲之以成就自我為目標的信仰,成就了一代書法大家。
今天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先生,用一盞忽明忽暗的油燈,兩扇毫無遮蔽的窗框,三平廢棄髒亂的廁所,耗掉了幾萬稿紙木板、晃過了幾個春秋冬夏,最終依靠堅韌不拔的精神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距摘取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數論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遙,陳景潤以國家數學之峰巍峨挺拔的目標為信仰,成就了中國數學領域的新高地位。
還有哥白尼以自己發現的真理為信仰,成就了「日心說」的理論;克卜勒以研究出行星運動的規律為信仰,提出「克卜勒行星三大定律」;愛因斯坦以不再讓世界上有人因為黑暗而離去為信仰,開創了電燈時代……
人是需要信仰的,信仰不等同於迷信,是由愛和正義組成的集合體。當今的人們把精神寄託給唯物主義的辯論法之上,摒棄唯心主義創造出的鬼神制約,將自己依託於貪婪的物慾之中。但是我們應該完全摒棄精神的寄託嗎?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人生在世,活的就是個價值,而價值的體現在於對不切實際的理想的追求、在於對兒女前途的努力,也在於對社會發展的執著。
正是因為這份沒有意義、沒有回報的信仰,才能使得我們的人生充滿希望而又可以不斷進步。有了沒有意義的信仰,才能讓人們滿心堅定地從浮躁的物慾中解脫出來,讓自己和社會發展得更好。
何為信仰?
楊肅明老先生曾經說過:「人一輩子要解決三個順序,先要解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再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要解決人與內心的關係。」不論是一個個體的人,還是一個集體的社會都是離不開這樣的發展規律。
三十而立之前,人要解決的事人和物之間的關係,比如人和工作之間的關係、人和捨得之間的關係;三十歲之後,我們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比如如何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等等,人際間的和諧是我們的這一階段的難題。
最後我們要解決人和內心之間的關係,我的前半生是否有意義、我是否完成了自己的目標,等等,這便是我們所說的信仰,信仰成為了檢驗我們人生意義的標杆。對於國家同樣適用,在建國初期我國經濟實力一般,只能依靠解決人和物之間的矛盾解決人們的溫飽、提升國家的工業水平。
後來在社會進步之後我們提出了和諧社會,開始考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當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一定會引起關於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的思考。這便是社會的信仰,這時的信仰更像是社會的價值觀,指引人們的進步。
促進進步的叫做信仰,讓人停滯不前的叫做偏執。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越來越多新興事業被發展了起來,比如電子競技、網絡直播,等等。
人們被新興起的領域驚奇的同時,感嘆一個個依靠新興領域發展不用費力氣便能名利雙收的名人,開始了或是追隨,或是模仿的道路。這就是偏執,也是被浮起的強大的物慾。
有益社會的叫做信仰,損害社會的叫做毫無底線。近些年,炫富、潛規則、貪汙、詐騙等一個個血淋淋的事件頻繁出現,人們忘記了道德的底線,忽略了規則的限制。人們缺乏信仰,必然毫無顧忌,隨心所欲追求立竿見影的名利。
所以,白巖松在看透世間百態之後,在節目中公開慨嘆,當今的人們沒有信仰、狂妄不羈,還具備強大的欲望,這無異於給愈加浮躁的社會又附加上一副滿是桃紅色和金色的眼鏡,重建信仰成為當今我國發展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