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娃娃」陳亞敏在志願者的幫助下,通過手機和電腦了解外面的世界。
本報訊(記者 吳志明 實習生 餘藝虹 陳小陽 文/圖)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病日,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部分人患有罕見病。那麼,什麼是罕見病?哪些病屬於罕見病?罕見病患者的處境如何呢?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並探訪了幾位罕見病患者。
少女成瓷娃娃 身材矮易骨折
在安溪湖頭鎮湯頭村,今年20歲的陳亞敏先天患有成骨不全症,民間俗稱瓷娃娃。她身高只有70釐米,體重20斤,雙手和雙腳都已嚴重變形扭曲,細小猶如嬰兒的手腳,一旦摔倒,很有可能就骨折。儘管如此,她樂觀開朗,曾經最大的願望是擁有一臺電腦,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2012年,本報對此事進行了報導,相關部門和愛心人士幫她實現了願望,送去電腦、手機,並為她舉行大型募捐活動。目前,她通過電腦、手機給自己的人生打開了另一扇門。
漸凍人林良海全身只有眼珠子可以動
男子患漸凍症 僅靠轉眼打字
安溪湖頭鎮48歲的林良海曾是一名教師,2012年年底開始覺得右腳無力,輾轉幾家醫院後,被確診為「運動神經元病」,俗稱漸凍症。2013年,他離開堅守了23年的講臺。如今他全身僵硬,只有眼珠子可以動,頑強的他通過轉動眼珠子,使用特殊設備打字,在網上發帖鼓勵病友。去年年底,本報關注了此事,讀者們在同情的同時,也被他的精神所深深觸動。
而安溪鳳城鎮上山村47歲的潘瓊豔,2012年4月份開始覺得手無力,最後同樣被確診為漸凍症。
全國患者千萬 多屬基因缺陷
瓷娃娃、漸凍人……他們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罕見病患者。罕見病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見的疾病,一般為慢性、嚴重性疾病,常危及生命,目前確認的罕見病已超過7000種,約佔人類疾病的10%,大多是由於先天性基因缺陷導致的遺傳代謝疾病,國內常見的罕見病有40多種,包括漸凍症、重症肌無力、青少年帕金森病、血友病、多發性硬化病、肺淋巴管肌瘤病、成骨不全症等。
據福醫大附屬二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王醫生介紹,每10萬個人中,約有3到7人患有漸凍症,其特徵是腦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細胞的退化,表現為肌肉逐漸無力以至癱瘓,說話、吞咽和呼吸功能減退,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由於感覺神經並未受到侵犯,它並不影響患者的智力、記憶或感覺。這種病的病因至今不明確,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從出現症狀開始,平均存活3年—5年。
而陳亞敏所患的成骨不全症是一種顯性遺傳的疼痛疾病,發病概率在1/10000到1/15000左右,中國約有10萬患者,70%以上為殘疾人。該疾病普遍表現為骨脆弱和骨畸形,嚴重者輕輕一個擁抱也會導致其骨折,如不及時治療將終生殘疾,尚無治癒方法。
據估計,我國各類罕見病患者超過1000萬人。由於罕見病發病率不高,關注不多,因此,泉州目前到底有多少患者,相關部門暫無統計數據。
常被誤診漏診 加強出生篩查
北京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工作人員張先生介紹,罕見病群體面臨著極其困難的處境:因為罕見,患者在就醫時常被誤診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即使病情被確診,因治療該病的醫院、醫生、醫藥等資源十分有限,對很多貧困家庭來說,求醫也很困難。大多數罕見病都無法醫治,只能通過服藥延緩發病、維持生命,這些藥物常被稱為「孤兒藥」。因為市場需求少、研發成本高,藥企缺乏研發的積極性,目前我國的罕見病患者用藥多依賴昂貴的進口藥。
他表示,罕見病對患者家庭的打擊是巨大的,患者與家屬承受著無盡的生理、心理折磨和巨額的求醫費用支出。要儘量降低這種傷害,需要樹立多重製度上的保障,從嬰兒出生後,就要加強對新生兒疾病的篩查。我國目前對罕見病尚未有明確的定義和相關法律。就短期目標而言,普及罕見病相關知識,加強對基層醫務工作者的培訓和醫療團隊建設,讓前來就醫的罕見病患者不再受誤診、漏診、無處確診之痛,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