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晚會結束後,一群太原裝臺人正在對舞臺進行拆卸。(攝影/王莉莉)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莉莉 王小英)1月4日,山西太原氣溫零下11度,一場演出活動結束後,44歲的王劍帶領著他的團隊成員正在對舞臺進行拆卸。 王劍是大家口中的「裝臺人」,主要負責舞臺搭建、設備安裝調試及拆卸等工作。幹這行14年了,他沒想到,自己的職業因2020年一部電視劇火了起來。 在全國,數以萬計的人從事著全職或兼職的舞美裝臺工作。他們是如何投入到這個行業中的?為舞臺表演搭臺添色的他們收入如何?今天,記者走近太原、蘭州等地的一群城市裝臺人,聽聽他們講述臺前幕後的故事。 一年裝臺300場 設備花費上千萬 1994年,王劍從山西戲曲學院畢業,2007年,參與過各種大型文藝演出的他出於對舞美行業的熱愛,帶著4名工人和16個電腦燈、2個追光燈正式自立門戶踏入這個行業。 做舞美、搞裝臺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回想十幾年的裝臺生涯,王劍很感慨,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一年365天裡他就幹了300多場活動,「最火爆的時候是2013、2014年,基本上每年都要幹1000多場。」 對裝臺行業來說,基本上每年從10月份開始就進入旺季,隨著年底晚會、年會的增多,最忙的時候一天要裝臺好幾場。但即使是最簡單的臺子也得裝半天,大型的舞臺則要一周時間。 不少人認為,裝臺人為藝術的展現創造出華美的空間,但實際上,他們的工作並不那麼藝術,在王劍看來,裝臺是門技術活。他說,每裝一個舞臺,都要根據舞臺的長寬高、舞臺的場地位置等信息出施工圖紙。「拿最簡單也最講究技術的背景布安裝來說,如果用不好巧勁和手勁,即使費再大的力氣,背景布也繃得不好看。」 在山西負責舞美裝臺的公司有幾十家,行業競爭比較激烈,但不論是一線歌手的演唱會,還是各種音樂節,再到劇場等演出,都能看到王劍和他團隊成員的身影。論及原因,王劍說,那是因為他的設備好。為了提高競爭力,他置辦了很多器材和設備,一套純進口的音響設備價值就達到400萬元,這些年,僅設備一項的投入已花費了王劍公司上千萬。 就這樣,憑藉著專業的技術和過硬的設備,王劍在山西演出界闖出了牌子,也讓他和團隊承攬了山西近七成的大型活動。 行業年輕人偏少 月薪不低於5000元 跟著王劍幹活時間最長的「兄弟」是團隊裡的音箱師王金宇,30多歲的小王是裝臺行業內為數不多的「年輕人」,也是舞臺音響負責人,至於入行的原因,王金宇說「因為熱愛」,他組過樂隊,跑過演出,最後入了裝臺這一行才真正發現了自己的追求。 王金宇說,他在太原幹裝臺10多年,如今的月收入在1萬塊上下,雖說2020年比較特殊,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以老鄉帶老鄉的方式,投入到這個「收入還算穩定」的行業中。 「我表哥就是幹裝臺的,靠著裝臺在蘭州買了房子結了婚,趁著年輕我準備跟上他好好幹,學點技術。」在甘肅蘭州幹裝臺的「三毛」是位剛入行不久的新人,之前幹過銷售、送過外賣,現在進入了這個能看到明星,每天和舞臺、鎂光燈、音響打交道的工作,讓他覺得十分踏實美好。 採訪中,不少裝臺人表示,在行業中存在著一個特點,就是大多數公司都缺乏搭臺專業知識的人。王劍說,現在裝臺工人一個月最高能掙到一萬多元,最少的也五千左右,市場需求雖然很大,可是願意幹他們這行的年輕人特別少,很多幹裝臺的工人也並不那麼專業。「如果更多具備專業知識的年輕人能走進這個行業,市場會比現在更繁榮。」 在每個城市中,都有很多像王劍、王金宇、三毛一樣的裝臺人,對他們來說,締造完美舞臺的背後是默默打拼、辛勤工作、認真生活,這份對初心的堅守也在展示和塑造著這份職業的特質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