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臺縣民間,鐵芯子是社火表演中的一部分,它是集戲劇、文學、繪畫、力學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高空造型藝術,有空中戲劇、空中舞蹈、空中芭蕾之稱。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臺上或方桌上舞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鐵芯子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創造和革新,在造型、製作工藝、演出內容、表演技巧等方面日益豐富和完善,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藝術性,頗受觀眾喜愛。
高臺鐵芯子演繹各種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文學經典、現實傳奇,以「高、懸、奇、妙」著稱。通常把清純可愛的兒童演員分兩層或三層固定在鐵支架上,懸在空中,鐵支架不外露,而是隱藏在戲裝下面,相互連接在一起的,支架根端固定在平臺上,這樣的藝術效果,看著驚心動魄,實則安全巧妙,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任何危險。
鐵芯子表演的活動時間為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上元節期間。帖芯子的表演內容多取材於戲劇情節或場面,由人物多少、造型、表演方式等的不同,又分為桌芯子、轉芯子、單杆芯子、扛芯子、車芯子等。
鐵芯子表演的重要道具是鐵芯子。它由3米粗細的鐵管和寬約3米左右的扁鐵燒焊形成。分「單芯子」(上層一個演員)和「雙芯子」(上層兩個演員)兩種。背鐵芯子的下層演員,稱「扛芯子」;立於鐵芯子上的上層演員稱「站芯子」。「扛芯子」演員的綁法:兩個肩膀和背部墊好約1寸厚的海綿,將芯鉤掛於雙肩的海綿上。然後將一條長10米,寬0.5米的布帶在芯背處系「瓶子扣」。布帶於胸前後交叉3次在腹部打結。再穿上衣。
「站芯子」演員鐵芯子的綁法:將褲子的一個褲腿裡裝假腿,露假腳,另一褲腿套在鐵芯子的踏板上,將長10米、寬0.5米的布帶於「芯頭」處系「瓶子扣」。「站芯子」演員跨在座板上,雙腿併攏,雙腳踏踏板。布帶從胸到腳多次前後交叉,繞至小腿處打結,然後把「站芯子」的兩條腿穿進套在踏板上的一個褲腿裡,再和踏板下的假腿綁在一起,最後再穿好上身服裝。
鐵芯子表演的上、下兩層演員都要畫臉譜,著戲裝,下層均由身強力壯的中青年男子扮演;上層均由八、九歲的男女兒童扮演。他(她)們雙腳併攏,被牢牢地綁在下層人背得鐵芯子上,伴著音樂和唱腔舞蹈。重閣舞蹈的動作以進三步,退一步的「地秧歌」步為基礎,圓場是基本步法之一。此外,還有十字步、碎步晃臂、蹲襠擺臂、掀髯甩袖等動作。表演時,要求上、下兩層的演員默契配合,動律協調一致,以串街演出的形式,走出各種隊形。舊時隊形變化較少,只有夾籬笆、四面鬥等幾種,以後又有了陰陽形、三才形、四象形、飛龍出洞形、扭腰擺尾形、翻江倒海形、二龍戲珠形等。
鐵芯子表演的樂器配置有:大鼓和手鑼各一面,大鈸、小鈸各兩副,笛子兩支,表演的音樂由打擊樂和唱腔兩部分組成。 因唱曲時不舞,所以多採用優美、婉轉的民間小調。如《四大景》《小放牛》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了《唱唱計劃生育》《幸福生活開了頭》等歌曲。
高臺鐵芯子表演是民間藝術中的奇葩,有著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觀賞價值,因此說它是一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演變,鐵芯子表演的形式、內容發生了變化,不斷地融入現代表演元素,為古老民間藝術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一臺臺搖曳的鐵芯子,一場場奇妙無比的懸空表演,如眾星捧月般,從鄉間小路上、從人家屋簷前飄然而來,表達了高臺勞動人民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