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類已經成為新時尚,但在另外一個場所,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垃圾,這裡的垃圾如何處理也是市民關注的話題,這就是醫療機構在診療過程中產生的醫療廢物。到底醫療廢物是如何處理的?記者來到北京天壇醫院,在這裡見證了一支注射器從使用到銷毀前處理的過程。
注射器使用後要分兩部分處理
一次性注射器是醫療機構中最常用的醫療器械之一。9月19日清晨,北京天壇醫院運動障礙性疾病科護士慄亞男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護士配藥是日常工作之一。小慄拆開了一支無菌注射器的包裝,拿好注射器從藥瓶中抽出藥物,再注入輸液袋中。配藥過程完成,這支一次性注射器結束了它的使命,它的「身份」從醫療器械變為醫療廢物。
生活垃圾要分類,在醫療廢物處理領域,早早就普及了這種「新時尚」。小慄使用過的這支注射器,個頭兒不大,但卻分屬於兩種類型的醫療廢物。「這是針頭,非常鋒利,屬於損傷性廢物。」小慄拔下針頭投放在一個塑料盒子中,這個盒子是專門用來收集損傷性廢物的利器盒,裡面不僅有各種針頭,還有刀片、玻璃片等。塑料製成的針筒則屬於感染性廢物,小慄將它投入到黃色的醫療廢物桶。在針筒進入黃桶前,小慄多了一個「掰」的動作,這就是「注射器毀形」。「徹底毀掉注射器針筒就是防止醫療廢物流通到社會,被再次使用,避免造成疾病傳播。」小慄說。
醫療廢物必須走專用通道
這支廢棄注射器的針頭和針筒分離後,在各自的臨時中轉箱內安靜地等待著轉運人員的到來。上午10時,專門運輸醫療廢物的轉運員來到了運動障礙性疾病科,針頭和針筒被轉運到黃色的「醫療廢物專用轉運箱」,隨後坐上了黃色「專車」——醫療廢物轉運車,沿著醫院醫務、院感和總務部門審核的醫療廢物的專用路線,最大限度地避開患者,乘坐汙物專用電梯,抵達院內的醫療廢物暫存站。此時,北京天壇醫院醫療廢物管理員崔金曉師傅穿著防護服,戴著帽子和護目鏡,正在對醫療廢物進行裝箱處理。
在北京天壇醫院,一天產生的醫療廢物達1.5噸。醫療廢物轉運員在病房和門診巡迴,每天分別在上下午統一回收醫療廢物。天壇醫院總務與規劃建設處副處長劉立喜說,按照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和其他相關部門的規定,醫療廢物可以在醫院內暫存48小時,目前,天壇醫院的醫療廢物當天就會離開醫院。
暫存站設有消毒設備
中午時分,這支注射器的針頭和針筒已經來到了醫院內的醫療廢物暫存站。在這裡,針頭和針筒分別從各自「小房子」搬進各自的「大房子」。別看這裡是「暫存站」,但環境整潔,還配備有紫外線燈等消毒設備。暫存站裡擺放著一隻只黃色的大箱子,就是不同類型醫療廢物在醫院的最後一站。其中,一隻黃色的大箱子旁,牆壁上貼著「損傷性廢物」,崔金曉師傅將針頭和其他尖銳的醫療廢物投入到這隻箱子,隨後將箱子密封好。針筒則和其他感染性廢物一起進入到「感染性廢物」的大箱子中。當天夜間,它們被轉運到集中消納點按照各自的類型進行消納。
劉立喜說,醫療廢物必須由生態環境部門審批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進行處置,北京天壇醫院在通過審批的三家機構中選擇了一家。「所有的醫療廢物處理過程,全程可追溯。」不同類型的醫療廢物消納方式不同,劉立喜介紹說,感染性廢物的處理方式是高溫焚燒;損傷性廢物將在高溫焚燒毀形並檢測無毒後進行掩埋。
在國家衛生部和國家環保總局2003年印發的《醫療廢物分類目錄》中,醫療廢物共分為五類。不管是哪一類醫療廢物,它們都像這支注射器一樣,在使用之後嚴格按照流程消納。
(原標題:醫療廢物「出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