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餅又叫媳婦餅,起源於三國時期,相傳吳主孫權為騙取荊州,假意把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為妻,諸葛亮一眼看穿其陰謀,將計就計,製作了大量的龍鳳喜餅,分發給江東城裡的各家各戶,最終假戲真做促成了這段姻緣,喜餅也由此在民間流傳開來。而現在喜餅不僅是婚姻禮儀用品,就連孩子滿月,升學,喬遷新居,給老人祝壽等等,但凡是辦喜事的人家,都要做一些喜餅,分發給客人,用以傳播喜氣,分享喜氣。
全國各地都有吃喜餅的習俗,但因南北地域飲食文化差異,每個地方的喜餅,做法和所用到的食材不盡相同,製作出來的喜餅口感和風味也各有不同。在我們這個北方小城,喜餅一般是用普通麵粉、雞蛋、白糖以及植物油發酵製做而成的,不加一滴水,也不加任何添加劑,外酥裡軟,香甜可口,外觀圓圓的,還不失體面大方,特別討人喜歡。接下來我把詳細步驟分享給大家,1碗麵粉3個雞蛋,2分鐘學會做喜餅,香甜鬆軟,老人小孩都愛吃。
【食材】
土雞蛋3個,麵粉200克,白糖50克,酵母5克,花生油40克(沒有花生油,也可以用植物油代替)
【做法】
將麵粉倒入碗中,打入三個土雞蛋,五克酵母,四十克植物油,用筷子先將雞蛋攪散,再將麵粉攪拌成絮狀。
下手揉成光滑的麵團,適當多揉一會,做出來的餅口感更細膩。用保鮮膜封好,放在溫暖的地方常溫發酵至兩倍大。
麵團發酵好後,取出放在面板上,揉成原來麵團的大小,反覆揉搓至裡面沒有氣泡。把麵團揉成長條,切成大小均勻的小劑子,再把它揉成光滑的麵團,按成厚約1釐米的小圓餅。
將做好的餅胚放在面板上用保鮮膜蓋住二次發酵至1.5倍大。記得要撒上乾麵粉,以免餅胚發酵好後,全部粘在面板上了。
平底鍋不用放油,直接放入發酵好的餅胚,小火慢烙直至兩面金黃。
關火蓋上蓋子再燜五分鐘,防止做出來的餅突然遇冷回縮。烙的時候可以蓋上高一點的蓋子,加快熟的速度,但注意不要把餅胚壓扁了。
【烹飪小貼士】
1.根據我幾次實踐發現,雞蛋和麵粉的比例,一般是3:5,也就300克的雞蛋和500克的麵粉剛剛好,白糖可以根據自己口味加入。
2.烙制的時候一定要全程小火,以免外層焦了,裡面還沒熟透。
3.做這個餅是不需要放水的,加入雞蛋和花生油,可以使烙出來的喜餅更加疏鬆,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