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家長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聰明的小孩的。
關於孩子智力高低的問題,父母基因的遺傳是要佔一部分的,但是測定智商的公式為:IQ=智齡/測驗時的實際年齡×100。公式中有一項就是【測驗時的實際年齡】。也就是說孩子的智商也是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
所以說,如果第一個孩子受到基因的影響,有更高的智力發展潛力,但是第二個孩子有更好的社會環境,以及自身夠刻苦,這樣第二個孩子的潛力就會得到充分表現。第二個孩子的的智商就會比第一個孩子高。
孩子的智商既然是可以在後天環境中培養的,那麼一定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並且會通過一些行為舉止表現出來。
那麼其實高智商的孩子基本上都會有以下4種行為,如果你發現孩子有以下幾種行為的幾項,那麼很有可能是一個高智商寶寶。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專家,研究了年齡與智慧的關係,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愛笑的孩子通常都很聰明。
這個說法看似是有些無釐頭,但卻非常有科學依據。因為「笑」這個動作不只是簡單的面部肌肉動作,而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與精神高度結合的結果。
哭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個能力,但是笑不是。
孩子在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如果看到的是媽媽的笑臉,散發出更親切的氣息,那麼孩子也會開始「有意識的笑」,媽媽在用笑回報孩子的時候,笑這個行為就會被孩子強化。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活潑開朗、與人友善等良好的個性品質,這樣性格開朗的孩子在融入群體生活的時候也會更輕鬆,那麼孩子就會有更多模仿、練習的機會,而且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得到鍛鍊。
同時笑也可使動脈血管平滑肌放鬆、管腔變大、血流量增多,全身器官能享受到充分的血液供應,所以家長不要小瞧孩子的【愛笑】這個能力。
家長只注意到了孩子在不停的提問,但是其實孩子在之所以能夠提出這個問題,肯定是要去觀察、思索這個事物。而且這也說明了孩子有更高的求知慾。
孩子在提問、思索的過程中,觀察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甚至是創造力、想像力都得到了鍛鍊。
當然,前提是孩子真的對這個問題感興趣,而不是簡單地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但是無論是那種情況,家長都應該耐心地回答孩子。
如果孩子是想要通過不停地問「為什麼」來吸引媽媽的注意力,那麼就更要「通過現象看本質」,更好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專注力其實也是靠後天培養的,孩子小的時候專注一件事情的時間最多可能是有幾分鐘,但是孩子卻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10多分鐘,20多分鐘(看電視、手機等被動專注之外),那麼則說明孩子的專注力被保護得很好。
專注力強也是決定孩子智力高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即使孩子各項思維能力都很好,但是卻無法專注其中,孩子就很少有機會思考到更深層次的東西。
孩子最開始亂塗亂畫的時候是一些簡單的線條,孩子精細動作就能得到鍛鍊,負責控制手部動作的是大腦的最高區域「皮層」的條形區,這一區域橫跨了整個大腦,手上的動作越細緻,需要調用的腦區就越大。所以說即使是簡單的線條,孩子的大腦也得到了充分的發育。
孩子年齡再大一點之後畫的畫就會有基本的樣子了,是孩子自己理解中的世界的樣子,這個時候的想想像力和創造力也得到了鍛鍊,讓孩子更好地認知世界和表達自我。鍛鍊了孩子的右腦思維。
當然,不是說有了這幾項能力,孩子就一定是高智商寶寶了,但是這樣的孩子卻具有高智商的潛力,畢竟後天環境的培養還是很重要的,不然孩子的才能也只是「泯然眾人矣」了。
孩子的智商都不是固定的,基因只能決定上限和下限。很多孩子其實都不笨,只要家長用科學的的方式培養,即使孩子不會成為愛因斯坦這樣的超高智商人群,但是 孩子的智商高一些還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畢竟現在很多的所謂的高智商寶寶,其實只是在後天環境中得到了充分的培養,發揮到了最大智力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