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國科普日到來之際,由海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發起並主辦,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理事、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牧場團隊負責人王愛民教授開展了「熱帶海洋牧場建設與海洋生態保護」為主題的公益講座。海南省在建設海洋牧場方面的進度是怎樣的呢?在海南,王愛民教授和他的團隊們技術指導了海洋牧場建設,海洋牧場對海南省發展海洋經濟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9月16號上午,相關媒體對教授進行了人物專訪,讓我們一起近距離的感受這位農學博士的海洋牧場情懷和海洋科學家的魅力。
王教授首先向大家科普了什麼是海洋牧場:海洋牧場就是把海裡的魚蝦貝「圈養」起來,利用大海的自然條件進行養殖和捕獲。海洋牧場在一個特定的海域,有計劃地投放人工魚礁,建設適應海洋生物人工繁衍生息的場所,就是給海洋生物建個「家」,採用增殖放流方法,增加資源量,實施先進的魚群控制技術和管理技術,利用自然海洋生態環境形成大型人工海洋漁場,最終,增加海洋漁業資源,並且有計劃地進行開發利用。
蜈支洲島附近的人工珊瑚
然後王教授對比了國內外的「海洋牧場」,並分析了海南省在建設海洋牧場方面的發展水平。王愛民教授表示:隨著國家環保力度的加大,海洋牧場建設已經成為漁業生產轉型和恢復生態資源總的趨勢。在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重視的早,做的也很到位。我國北方海水養殖規模較大,海洋牧場發展尤為迅速。我國從2015年到2016年已經批准了42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但在我們海南省仍處空白。不過,我省海洋與漁業廳已經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對未來海洋牧場的發展正在做全省系統而全面的規劃,細化到了每個沿海市縣的海洋牧場建設,海南海洋牧場建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階段。為了加強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審批、建設和驗收,上個月農業部成立了「國家海洋牧場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推動我國海洋牧場科學有序發展;我也幸運地成為國家海洋牧場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也肩負著職責和義務,我們將和各方共同努力去推動海洋牧場在海南的進程。
王愛民教授在蜈支洲海洋牧場潛水作業
接著,王教授提出例如對海南發展海洋牧場的建議,暢談了海南海洋牧場未來發展前景。王教授說:我希望政府能夠繼續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積極吸引民間投資參與我省海洋牧場建設,特別是在海域使用上給予政策優惠。畢竟海洋牧場建設並非馬上就能見效,需要對海洋牧場海域逐步投放人工魚礁,先保護起來,慢慢恢復其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考慮到海南獨特的海洋資源優勢,全省沿海各市縣都可以做海洋牧場,要科學規劃、科學建設和科學管理;但不要一擁而上,也不能急功近利,這是因為要建好一個海洋牧場需要投入的資金較大,要有計劃地區分公益性海洋牧場和經營性海洋牧場,公益性海洋牧場重點是生態修復和資源恢復,重點以政府投入為主;經營性海洋牧場重點以企業投入為主,未來,海南要做到在「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除了具有生態修復和資源恢復的作用外,可開展適度的開發,特別是發展休閒漁業等旅遊項目。
王教授說:2011年開始,我們多方聯合和在三亞蜈支洲島附近千畝海域持續投放人工魚礁,經過6年來的建設,蜈支洲島海洋牧場的生態效益非常好,魚類增加非常明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復看起來很吃驚,像森林一樣。同時,我們結合海南的特色,以海洋生態恢復+旅遊的方式,利用海洋牧場,建設不同主題的海底生態公園。如按照規劃,三亞蜈支洲島正在海底生態公園2021年全部建成後,將建設海底村莊、海底藝術區、海底博物館、海底動物園、海底走廊等,豐富海南旅遊產品。目前,不少企業對應用海洋牧場開發海洋旅遊資源體現出濃厚的興趣,其中不乏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因此,我認為海南海洋牧場與旅遊業結合發展,未來前景是非常不錯的,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可實現長遠發展。海南的海洋牧場會有很好的後發優勢,我本人很看好,相信海洋牧場在海南一定會取得更大的發展成就。
談到發展海洋牧場對海南省的現實意義,王教授說:海洋牧場通過改善或改造海洋局部環境條件,將人工培育魚蝦貝藻苗種釋放到自然海域,提高自然海域生產力,實現自然海域「牧場化」和「資源化」生產。建設海洋牧場是海南經略南海、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是固化生態底線、加快綠色崛起,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助推海洋強省建設的重要舉措。要充分發揮海洋牧場這一系統工程的作用,推動海洋產業共謀、共建、共享,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這對提升海南海洋經濟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最後王教授向大家介紹了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本情況:去年的8月7日科技部和海南省批准在海南大學成立了「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立項建設,實現了我省高校國家涉海重點實驗室建設零的突破,為開發南海海洋資源,維護國家海洋主權將起到推動作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南海海洋資源特點凝練形成南海海洋生物資源利用、南海海洋礦物資源新材料利用、南海海洋信息資源化技術等3個研究方向,開展地域特色鮮明的南海海洋資源保護和利用研究;並下設9個子方向,為海南省從「海洋面積大省」成為「海洋經濟大省」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撐。我本人牽頭了重點實驗的海洋牧場團隊,正在開展熱帶海洋牧場建設的關鍵技術研究,希望能夠拿出貨真價實的科研成果,成為我省海洋牧場建設的技術支撐。
王愛民教授淵博學識,風趣幽默的談吐,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採訪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們有理由相信,王愛民教授和他的團隊們必將在未來海南海洋牧場領域,披荊斬棘,開創海洋牧場建設新輝煌。
海洋牧場專家——王愛民教授介紹
王愛民,現為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理事、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水生生物學博士生導師,水產養殖和漁業專業碩士生導師。畢業於上海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研究生,獲農學博士學位。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牧場團隊負責人。農業部海洋牧場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農業部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委員(2009-2017),農業部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海水養殖分技術委員會委員/珍珠分技術委員會委員。海南省生物工程協會副理事長。1993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家人事部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並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獎章。
王愛民教授教學和科研方向為貝類養殖技術、漁業資源與海洋生態修復等。牽頭編制了「三亞市近海海洋牧場規劃」和「廣西近海海洋牧場規劃」,率先建設了國內第一個熱帶海洋牧場—三亞蜈支洲島熱帶海洋牧場,同時,在海水珍珠貝領域的研究成果尤為出色,培育出我國第一個海水珍珠貝新品種,馬氏珠母貝「海優1號」;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國家973計劃課題2項、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專項課題3項、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專項3項等;獲發明專利授權20項,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SCI收錄30篇),專著三部。多項成果通過鑑定,獲得海南省和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
(文章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