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在海口舉行的南海海洋牧場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來自行政主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民間組織的省內外與會嘉賓,圍繞我省海洋牧場發展方向、其他省份海洋牧場發展經驗等話題展開討論,探討海洋牧場建設可能面臨的技術風險及政策需求,共同探索海洋牧場可持續發展新模式。與會嘉賓建言:海南應巧借他山之石,精建海洋牧場。
「社會各界對海洋牧場的定義各有不同,根據《中國海洋牧場發展戰略研究》一書所著,海洋牧場是基於海洋生態系統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在特定海域內,通過建設人工魚礁、海藻場和海草床等工程,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和避敵所需的場所,並結合增殖放流、生物馴化控制、休閒漁業開發、資源環境監測和巡查管護等措施,實現海域生態環境改善、漁業資源自然增殖及持續健康開發利用的複合型漁業模式。」作為研討會第一位主講嘉賓,大連海洋大學副教授田濤首先解釋了海洋牧場的定義。
提到海洋牧場,就不得不提山東省。雖然研究方向不同,但在分享「他山之石」時,田濤等幾位主講嘉賓都不約而同選擇了山東省海洋牧場建設發展為例。對於海洋牧場建設發展更為成熟的山東省,與會嘉賓認為其成功發展主要得益於政府高度重視,包括宏觀政策、資金政策、管理制度等方面,都給予自上而下的推動和扶持,同時注重裝備化、信息化建設,也使得山東省海洋牧場現代化程度較高。
「根據資料,截至2017年底,山東省已扶持建設海洋牧場(人工魚礁)項目138處;建設投礁型海洋牧場1.9萬餘公頃,累計投放礁體1500萬空方;2017年,山東省海洋牧場綜合經濟收入達到2100億元。」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總工程師林國堯分享了參觀學習山東省海洋牧場建設時的所見所感,「我們在觀摩山東省海洋牧場觀測網終端、食品溯源終端、VR(虛擬實境)體驗、海上綜合平臺、大型深水網箱等部分海洋牧場現代化建設內容後,無不為山東省海洋牧場信息化、現代化建設和管理水平所震撼。
同時,林國堯等嘉賓也提到,我省海洋漁業發展實際情況與山東省以第一產業為主的發展情況不同,建議海南應建設以資源修復與增殖為基礎、以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為前提,以休閒漁業等第三產業為主要經濟增長點的休閒遊釣觀光型海洋牧場。
海南大學教授王愛民以三亞蜈支洲島海洋牧場為例,指出該海洋牧場主要發展海釣、潛水等項目,帶來的經濟效益可觀可期。
「海南應儘快修編海南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規劃,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和指導作用;重視海洋牧場建設前期基礎調查研究工作,避免盲目投礁引發新的環境問題;借鑑成功地區海洋牧場建設經驗,結合我省實際,優先重點發展休閒海釣型海洋牧場。」林國堯說,同時,還應借鑑國內外先進的海洋牧場經營管理經驗,探索我省的經營管理模式;成立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作為管理部門與企業、漁民、科研院所的溝通橋梁;加強對已建海洋牧場的跟蹤監測和後評估,收集海洋牧場的基礎數據等。
(本報海口9月19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