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法律文化與公共閱讀

2020-12-15 經濟觀察網

導語:曾有人說,翻譯即背叛,每本譯著都是原著的「叛徒」。理論上當然可以這麼講,因為世上沒有絕對無錯的譯文。但是,忠於原意與順暢譯文,其實可以和諧共存。就像傅雷先生說的,好的譯者,會想像作者如何用漢語說話,儘可能揣摩原作的神韻與味道,用精到的漢語,將原作的意思準確傳達給讀者。

翻譯、法律文化與公共閱讀 by 何帆

 

 

閱讀與翻譯,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偶然。一個人親近一本書,是一種機緣,由於喜愛這本書,進而產生翻譯願望,則是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它,並分享讀書的快樂。

我的本職工作是法官,與翻譯結緣,完全出於偶然。2006年,因從事司法工作,又寫過一本小說,出版界一位朋友覺得我對「法律和文學」話題或有心得,約我翻譯一本名為《作為法律史學家的狄更斯》的小冊子。說實話,這本書的內容比較晦澀,我斷斷續續用了兩年才譯完,雖然因此掌握不少新知,但也體會到譯事艱難,不敢輕易再動譯筆。

2008年,我迷上了美國律政劇,陸續追過《金牌律師》、《法律和秩序》和《律政狂鯊》,更是《波士頓法律》的「忠粉」。與普通律政劇不同的是,《波士頓法律》集中反映了當代美國人在司法文化與法律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不過,當時市面關於美國司法的書多數較陳舊,對重要案件和主要紛爭的介紹也不多,回答不了我的內心疑問。這時,一位朋友請我翻譯《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這本書是《紐約時報》2007年評定的「十大好書」之一。它從聯邦最高法院的視角,集中介紹了1991年到2007年期間的美國司法政治,正好與我的興趣相符。

 

《九人: 美國最高法院風雲》
(美) 傑弗裡·圖賓/著
何帆/譯
上海三聯書店
2010年4月

 

《九人》為我打開了一扇知識的窗戶。翻譯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過程,既了解到憲政基礎知識,也掌握了研究美國司法的路徑。之前追看美劇時產生的種種疑問,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此後,我在《新京報》開設了「彼岸司法」專欄,定期介紹聯邦最高法院最新判例。其間有讀者反映,千字專欄只夠介紹案情,很難把其中包含的憲政、法律問題說深、說透,希望我能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度解讀一個案件,全面梳理言論自由或刑事領域的法律爭議。

 

《作為法律史學家的狄更斯》
(英)威廉·S. 霍爾茲沃斯/著
何帆/譯
上海三聯書店
2009年5月

 

但是,由於能力有限,我暫時還寫不出一本這樣的書。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位編輯邀請我翻譯《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安東尼·劉易斯的《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一書。在這本書裡,劉易斯先生以如花妙筆,串接言論自由歷史,界定批評官員尺度,反思新聞倫理邊界,展示了一位資深新聞人的深厚功力與自省精神。這本書提出的問題,雖發生在半個世紀之前的美國,卻也切中當下中國諸多時弊。這也充分說明,一本非虛構類好書的生命力,除了好的結構、文筆與豐富的信息量,還在於對時代問題的準確把握與深刻反映。

讀完原書,我很佩服作者的功力和文字,可以說,這正是自己一直想寫,而又未能寫出的書。既然寫不出來,不如先譯一本。雖然在翻譯這本書之前,我已有過譯書經驗,對司法背景知識有一定了解,但是劉易斯先生畢竟是一名記者,行文簡潔、平實、流暢,面向的也主要是沒有任何法律專業背景的普通讀者,如何譯出原文的韻味,對譯者確實是一個挑戰。

曾有人說,翻譯即背叛,每本譯著都是原著的「叛徒」。理論上當然可以這麼講,因為世上沒有絕對無錯的譯文。但是,忠於原意與順暢譯文,其實可以和諧共存。就像傅雷先生說的,好的譯者,會想像作者如何用漢語說話,儘可能揣摩原作的神韻與味道,用精到的漢語,將原作的意思準確傳達給讀者。這也是我在處理語句時,秉持的一項原則:儘可能不用「西化」表述,不讓讀者有「隔」的感覺。不過,我不太贊成為追求語言的感染力,套用方言,過度漢化。比如,你不能把一個從未到過中國的紐約客,譯成滿口京腔的「京油子」。

 

《大法官是這樣煉成的》
(美)琳達·格林豪斯/著
何帆/譯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1年6月

 

與文學著作不同的是,法律著作,哪怕是通俗法律作品,也會涉及許多背景知識,必須經過反覆比對、推敲,查證當時的判例、條文或史實,所以翻譯速度會相對慢一些。總體來說,翻譯還是應求穩當、求準確,不能求快。我自己習慣邊翻譯,邊做譯者注。有時通過翻查資料,弄清了某個術語或詞彙的含義或背景,再詳細解釋在譯者註裡,會比寫完一篇論文還要開心。曾有朋友將字斟句酌的翻譯,比喻為「與語詞鏖戰」的經歷,我非常喜歡這個比喻,也很享受這種「鏖戰」的樂趣。

全書譯完後,我與編輯認真討論了書名問題。原書名直譯為《不得立法:沙利文案與第一修正案》,主標題源自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原文:「不得立法侵犯……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美國讀者對這段話或許耳熟能詳,但國內讀者卻未必了解,如果用這樣的書名,許多讀者可能會直接忽略此書。而且,這麼譯也可能給人一種錯覺,以為美國的言論自由是不受任何立法限制的。經過再三考慮,我們決定結合全書主題,將譯名定為《批評官員的尺度:〈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

回頭來看,這本書雖然銷量還成,但副標題定得不夠科學。貫穿全書的那起案件中,最初是警察局長沙利文起訴《紐約時報》誹謗,所以原來的案名是「沙利文訴《紐約時報》案」。《紐約時報》一審、二審失利後,上訴到最高法院才反敗為勝。因為《紐約時報》是上訴人,所以這起案件在最高法院的案名是「《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並因此而聞名於世。但從嚴格意義上講,作為一本書的副標題,還是用一審中的案名「沙利文訴《紐約時報》案」比較符合敘事邏輯。否則,會讓讀者誤以為本案的起因,是《紐約時報》跑到法院告了沙利文。

 

《批評官員的尺度》
(美)安東尼·劉易斯/著
何帆/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7月

 

一些在高校任教的同學,曾建議我多譯點兒學術書,增加我個人的「學術含金量」。但我始終認為,中國現在不缺陽春白雪的學術,缺的是常識的普及和傳播,是那些能夠化繁為簡,能夠讓非專業讀者也能接近、接受和領會的社科書。就像這本《批評官員的尺度》,學者可能嫌它不學術,專業譯者可能嫌它太專業,但它最終起到的傳播效果,以及對常識形成的推動,恐怕不會比專業著作差。

近些年,我翻譯的作品,多與法政題材相關,面向的也主要是非法律專業讀者。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想推動更多人把握司法規律,洞悉法治精神。最近,自己剛譯完美國最高法院史蒂芬·布雷耶大法官的新書《法官能為民主做什麼》,這是一本面向普通民眾,講述司法與民主、民意關係的書。布雷耶在書中感慨,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說不出政府三大分支的名稱,四分之三的人不知道法官和議員的區別,卻有三分之二的國民可以說出《美國偶像》三名評委的名字。他認為,在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普通人也應略懂些憲政或法律的基礎知識,了解國家的基本政治架構,只有這樣,人民才會理解政府依法行政、法官獨立審判的重要意義,才會審慎處理司法與民意的關係。而這種知識的普及,需要廣大法官、檢察官、律師和法學教授們的共同努力。我非常認同他的看法,也希望能夠通過翻譯,儘自己一份努力。

不過,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我的想法是,會同一些出版界與法律界的同道,用三到五年時間,逐步引入一些國外公共閱讀領域的優秀法律圖書,以翻譯或改編等形式,將它們呈現給廣大讀者。這些書題材廣泛,包括著名法官、律師、檢察官的傳記、經典案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國外傑出法官的一些著述。目前我已主編了「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傳記譯叢」,推出了四位大法官的傳記。譯者也都是我從豆瓣網站、律政劇字幕組中「挖」來的同道,譯出的作品非常令人滿意。我把整套叢書命名為「燃燈者」書系,看重的是「與其詛咒黑暗,不如燃亮燈火」的含義。

初涉譯事只是人生插曲,策劃、操作「燃燈者」書系,卻成為我在擔任法官之餘,最重要的一段人生經歷。幸運的是,我非常享受這個轉折,也格外珍惜與法政譯事的緣分。

 

 

何帆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譯有:

《作為法律史學家的狄更斯》

《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

《批評官員的自由:紐約時報訴警察局長沙利文案》

《大法官是這樣煉成的: 哈裡·布萊克門的最高法院之旅》

《自由的精神:勒尼德·漢德法官書信演說錄》

著有:

《大法官說了算:美國司法觀察筆記》

《一個偽知識分子的警察生涯》等。

 

①:原書名直譯為《不得立法:沙利文案與第一修正案》,主標題源自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原文:「不得立法侵犯……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①:延展閱讀;連結,巴尼羅塞特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翻譯文化如何構建公共空間
    在發展脈絡上,呈現出從遊戲漫畫到字幕組,從娛樂導向到信息導向,從完成單一任務到搭建跨國界與合作性的翻譯平臺。作者認為,中國網際網路公開課文化的出現是協作翻譯模式轉換的重要標誌,因為正是其巨大的受眾群,使得以往各行其道的翻譯平臺間有了共同的傳播目標,從而推衍出一個公共空間的雛形。    作者通過訪談發現,翻譯平臺的協作者們不約而同地強調自己非功利的動機,並看重自身對原文本的選擇權。
  • 法律典籍翻譯助推文化記憶建構
    法律典籍是古代社會中的社群對法律實踐、法律經驗、法律思想的總結和升華,需要依靠集體記憶來完成,文本、話語和敘事在構建民族身份上扮演著重要作用,這是人們實現文化自覺的感知媒介,也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翻譯無疑催生了文化記憶在異域文化中的傳播、延續,同時,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在文化交流中也得到進一步深化,不同法律文化之間也正是藉助於翻譯這座橋梁,實現認知、溝通和交流。
  • 公共圖書館法:黨的十九大之後第一部文化法律
    觀 點  ● 歷經近20年出臺  ● 是一部推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專門法  ● 通篇貫穿著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這一主線  作為黨的十九大之後出臺的首部文化類法律,公共圖書館法於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 法學生:如何提高法律英語翻譯能力?
    所以,必須跟大家強調一點的是,即使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去提高翻譯能力,但是很可能一個月,兩個月,你都沒有看到明顯的效果。但是長期堅持,法律英語的翻譯能力必然會有顯著提升。提高翻譯能力技巧一:了解英美法律文化法律英語的背景來源是英美法,只有熟悉英美法律文化,你才能明白,法律英語背後的深層次內涵。
  • 2019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預測及答案:文化發展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9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預測及答案:文化發展 2019-12-03 01:08
  • 法治文化進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來幫忙!
    為深入推進法治文化進基層,近日,良慶區創新工作思路,積極建設基層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目前已建成金象社區工作站及玉龍社區工作站兩個試點。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玉龍社區工作站各工作站設置公共法律服務自助查詢一體機,應用自主研發的公共法律服務自助查詢平臺,實時更新當前最新、最全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規範性文件及法律文書參考範本等內容,同時還有精選各類司法案例供群眾參考學習
  • 英國文化:你不知道的英國公共假日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國文化:你不知道的英國公共假日 2017-04-14 11:38 來源:紅領巾 作者:
  • 合肥:打造城市閱讀空間 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
    今後,市民只需憑藉合肥公共圖書館聯盟卡即可在該館免費享受圖書借閱服務。  作為國內首個公共圖書館走進商業綜合體的創新模式,這家分館的成立也是合肥圍繞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的又一次嘗試與創新。
  • 法律翻譯:能夠幫助法律翻譯的五本書籍
    學習法律和外語與學習法律翻譯可以說完全是兩件事,法律翻譯不但要求對於外語精通,更重要的是能夠熟知各類法律的使用。不止如此,對自己國家與所學語種適用的國家的法律也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的一名法律翻譯譯員水平就非常高了。
  • 法律翻譯的充分性與可接受性
    如果源語文本是表達情感類的,採用的策略可為意譯,由譯者發揮創造性(詩歌翻譯可歸於此列)。如果源語文本以傳遞信息為基本功能,譯者採用的翻譯策略往往為直譯,其發揮的空間多受局限(正是基於文本功能的差異,法律翻譯與文學翻譯的策略走上了渭涇兩分的道路)。由此來看法律翻譯,如翻譯具有規範性的權威文本,如法律法規,「充分性」將成為譯者的主要考量【4】。
  • 青海提升牧區藏語公共法律服務水平
    近年來,青海省司法廳積極建設公共法律服務三大平臺,為服務牧區群眾大力推進藏語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青海省司法廳將公共法律服務終端延伸至基層一線、各類法律服務機構和公共法律服務埠,37臺「青小律」機器人、104臺公共法律服務亭已部署至全省,將青海法網我要辦、我要查、我要問等多種法律服務移植至公共法律服務亭。
  • 我國出臺公共圖書館法促進全民閱讀
    本報北京11月4日電(記者殷泓、劉華東)作為公共文化領域的重要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4日由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公共圖書館法共6章55條,就公共圖書館的設立、運行、服務和法律責任等分別做了具體規定。這部法律將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 法律翻譯有哪些必備條件
    法律翻譯有自己的翻譯特性,嚴謹,縝密,是法律翻譯的特色之一,就該翻譯領域而言,法律翻譯譯員的要求也很高。接下來,專業翻譯公司以法律翻譯為例,向您介紹專業法律翻譯的必備條件,希望幫助到您,歡迎查看。從某種意義上說,法律翻譯人才也是社會的精英人才。2、其次,專業化由於中外法律的差異,中外法律術語之間沒有確切的對應關係。因此,在翻譯法律術語時,我們不能直接映射到過去,而需要區分中外法律術語,甚至創造新的法律術語。因此,要做好法律翻譯工作,就必須精通漢語和外語。
  • 法律術語翻譯的困境與突圍
    中國與英美國家在法律文化、法律制度以及歷史傳統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所以在中英法律術語翻譯的過程中也存在詞彙空缺的現象,並給翻譯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  根據空缺的程度,法律術語的詞彙空缺又可以分為「絕對空缺」和「相對空缺」兩種。「絕對空缺」是指目的語國家的法律文化中完全不存在表達相同概念的詞彙。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第十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拆除公共文化設施,不得擅自改變公共文化設施的功能、用途或者妨礙其正常運行,不得侵佔、挪用公共文化設施,不得將公共文化設施用於與公共文化服務無關的商業經營活動。因城鄉建設確需拆除公共文化設施,或者改變其功能、用途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重建、改建,並堅持先建設後拆除或者建設拆除同時進行的原則。
  • 包頭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搬家了
    9月17日,包頭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市法律服務中心)遷入包頭市政務服務中心四樓,投入試運行。此次地址遷新旨在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務,實現公共法律服務「一廳通辦」。,由「四區一廊」,即綜合業務窗口服務區、智能互動體驗區、多功能接待服務辦公區、便民服務等候區和法宣長廊等五個區域組成,是集多項司法行政職能於一體的「窗口化」服務平臺,與五樓人民調解廳、仲裁廳、行政複議廳和行政裁決廳共同實現群眾法律服務需求「一廳通辦」。
  • 2015翻譯家公共論壇:全球化時代的中譯外
    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中國網12月21日訊 (記者 慄衛斌)2015翻譯家公共論壇「全球化時代的中譯外」於本月20日下午在京召開,論壇由美國蒙特雷高級翻譯學院教授、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鮑川運主持。現場嘉賓分別從外國人翻譯中國文學和中國人將中國文學翻譯為外語兩個角度闡釋了全球化時代中譯外所存在的現狀和遵循的法則。
  • 翻譯公司解讀什麼是專業的法律翻譯?
    其實法律翻譯的要求會比其他文件的翻譯要求是比較高,因為這種翻譯的方式可能會比較複雜。所以說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我們也需要考慮很多問題,比如說,無論我們是在給個人進行翻譯,還是說在給某一個官司去進行翻譯的時候,都需要考慮到雙方的利益。
  • 公共場合少些「半吊子」翻譯
    原標題:公共場合少些「半吊子」翻譯   佘宗明   這兩天,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對話達·文西」特展上英文翻譯被網友揪出10處錯誤一事,引發輿論聚焦。這些「神」翻譯在很多城市的公共場合都有。   在國內城市都在提升對外開放程度的語境中,機場車站、展覽館等場所的標語口號、廣告牌、商號招牌、報站等配英文字幕現象尤為尋常,箇中出現翻譯瑕疵,也挺正常。但也要認識到,「半吊子」式錯譯、亂譯大行其道,常會在詼諧效果的「營造」中,讓很多人懵圈,更拖城市形象的後腿。
  • 中國公共政策翻譯研究院成立 首批翻譯成果發布
    2019年7月12日,北京,中國公共政策翻譯研究院成立暨首批成果發布儀式舉行。中國網北京7月12日訊(記者雷瀅)7月11日,中國公共政策翻譯研究院(首都公共政策翻譯研究中心)成立暨首批成果發布儀式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行。圖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計金標緻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