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滿座」的網際網路曲藝怎麼演?

2020-12-24 騰訊網

從在線購物、直播帶貨,到網絡會議、遠程辦公,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藝術的表達和傳播方式。

對曲藝來說也是如此,媒介的變化對曲藝創作、表演有著重要影響。從撂地到園子,從園子到廣播、電視,再到後來回歸小劇場,曲藝創作、表演一直在隨著場域、媒介的改變而發展變化。在時代、技術的發展以及疫情等因素作用下,有的曲藝人開始接觸網際網路,有的則加大了「網上衝浪」的馬力,還有的依然搖擺不定。在這些面對網際網路的不同姿態中,或許有著對曲藝創作、表演的不同探索和對曲藝發展的各自沉思。

線上曲藝大有可為

不管對曲藝與網際網路的關係持何種態度,網際網路能夠為曲藝做增量已是共識。

今年3月28日,嘻哈包袱鋪班主、相聲演員高曉攀第一次出現在直播間,自稱「直播小白」的他進行了直播首秀,同時在線人數最高達到122.7萬,通過打賞禮物直接帶來的經濟收益達50萬元,這相當於四臺半線下商演的回報。網際網路平臺在容量、收益方面的優勢顯而易見。

且不說曲藝門類中觀眾覆蓋面較廣的相聲,就拿服務於蘇北地區一方觀眾的蘇北大鼓來說,名家牛崇祥的「快手」帳號3年來「吸粉」3萬餘人,每年直播200餘場,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都很可觀。

藉助網際網路推動曲藝發展、普及是近年來中國曲協的重點工作之一,尤其是在曲藝助力鄉村建設過程中,中國曲協不僅組織藝術家採風、創作,積極培養鄉村曲藝工作者,還努力創建曲藝類非遺數字資源,記錄活躍在鄉村的曲藝類非遺傳承人和曲藝工作者;推動出版農村現實題材曲藝作品,進行數位化加工,錄入曲藝雲資料庫,並在資料庫中創建專門板塊,助力線上傳播交流。此外,中國曲協還在全國遴選了一批優秀鄉村曲藝工作者及其作品,協助開闢網絡產品傳播渠道,與有聲讀物平臺、直播平臺、短視頻平臺等合作,進行線上推廣。

曲藝「上網」需要專門包裝

網際網路方便快捷、覆蓋面廣,但真想讓曲藝跟網際網路擦出火花並不容易。許多曲藝人感嘆,曲藝「上網」不是換個地方表演這麼簡單,而是需要根據網絡平臺、受眾、傳播規律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包裝。

「現場評書變成網絡評書,觀演方式和傳播介質都發生了變化,演員的表演在潛移默化中也產生了變化。」北京戲曲職業學院曲藝系主任、評書演員張怡說,她通過網絡直播說書已經半年了,體會到網絡評書的表演方式、演員心態、作品選擇等都跟劇場評書有區別。「以前在現場說書,我化裝得半個小時,現在通過網絡說書,化裝只需要3分鐘,剩下的直接交給美顏軟體了。」張怡說,「現場演出比較費嗓子,直播間就要好很多,表演幅度比現場要收縮一些,因為不必擔心觀眾看不清、聽不清,鏡頭前表演幅度大了、太誇張,反而不易被觀眾接受。」

張怡在現場說書的時候很注重「現掛」,期待包袱能響、能炸,但是在直播間即便包袱響了、炸了,演員也不知道,響與炸對營造書場氣氛來說就沒有意義了。「演員的任務變了,變成了用語言的精彩紛呈、表演的細緻入微、內容的有趣生動來吸引眼球,要想把更多的觀眾留在直播間,追求直播流量成為一個新任務。」張怡發現,直播平臺有各種各樣的推薦、推首頁等,觀眾熟知的作品更容易吸引眼球,文學巨著更容易帶來流量。

網際網路、直播間容量巨大,永遠沒有「滿座」一說,努力留住更多觀眾成為一個重要任務。高曉攀認為,劇場相聲通過起承轉合呈現一個完整作品,這不適用於網際網路直播。「直播的時候,你稍微慢一點,觀眾就不看了,這就需要調整內容、加快節奏,讓包袱越來越密集、精準,用我們的行話說就是『掐包袱尖兒』,把精彩的部分快速呈現給網友。」高曉攀說。

關鍵還是出作品

儘管網際網路對推廣曲藝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碎片化、快消化等傾向,也讓曲藝人對其帶有一定的保留。日前,在江蘇宿遷舉辦的「曲藝助力鄉村振興暨宿遷市宿城區特色曲藝作品提升行動座談會」上,國家一級演員、滑稽幽默表演藝術家劉全利表示,網際網路在當下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應該成為曲藝發展的臂膀,但是網際網路終究是手段,一兩分鐘的短視頻也很難稱其為藝術,藝術的根本仍在於舞臺。「曲藝工作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僅要努力提高個人的創作水平,還要提升個人的舞臺表演質量,這樣才能在藝術生涯中走得遠、走得好。」劉全利說。

中國傳媒大學青年教師劉洋認為,藝術的表現和傳播形式創新會倒逼內容創作,劇場和電視都是曲藝輸出的平臺和渠道,然而劇場曲藝作品和電視曲藝作品具有不同的氣質,曲藝人要能夠創作出與不同平臺的要求、特性相符合的作品。「目前,與網際網路、新媒體形態深度融合的特色曲藝作品、產品還在探索中,當這項探索取得更大進展,或許會讓人們對曲藝與網際網路的融合更有信心。」劉洋說,「平臺適不適合、融合成不成功,關鍵還是看曲藝人能不能出作品。」

江蘇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劉旭東認為,觀眾的素質越來越高,曲藝作品的文學性必須提升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提升文學性並不意味著曲高和寡,而是要讓曲藝作品更加接地氣,舉重若輕地處理重大主題。這就涉及曲藝作品創作的另一問題,即寓教於樂。只有通過「樂」讓作品入腦入心,其「教」的作用才能得到發揮。「同時,還要用好網際網路、新媒體,給曲藝作品插上翅膀。」劉旭東說。

相關焦點

  • 曲藝教育如何登上網際網路「雲梯」
    作者:郭 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各類線下培訓受到衝擊,曲藝培訓也不例外,業界開始嘗試開展網際網路線上培訓。曲藝教育該如何與線上教學相結合,從而登上網際網路時代的「雲梯」?筆者在參與相關藝術培訓教學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 臺灣曲藝說唱藝術團榕城精彩獻演
    原標題:臺灣曲藝說唱藝術團榕城精彩獻演  新華網福州11月9日電(記者 劉姝君)聽不到「臺灣腔」,操一口「京片子」,相聲、數來寶、太平歌詞,一個個精彩的曲藝節目仿佛把觀眾帶到了老北京小劇場。  8日晚,福州鳳凰劇場內掌聲不斷,笑聲連連。
  • 德雲社內部人士:主動停演未收到封殺通知
    郭德綱的德雲社8月9日昨日是德雲社停演自查前最後一次演出,天橋德雲社劇場壓軸演出中嶽雲鵬和孫越還是忍不住對此事「現掛」道:「演員招誰惹誰了,怎麼就不讓演了……」不過聽到場內一聲咳嗽「演員招誰惹誰了,怎麼就不讓演了……」昨晚天橋德雲社劇場壓軸上場的嶽雲鵬和孫越在表演時忍不住說道,可能臺下有人咳嗽一聲,嶽雲鵬立馬收聲並對著觀眾開玩笑:「有些話就不能說了,剛誰咳嗽來著?」這是昨晚德雲社演出對「停演自查」唯一的一次「現掛」,也許是觀眾熱情,也許是捨不得離開舞臺,嶽雲鵬和孫越一連返場近十次,原本晚上10點結束的演出,一直拖到10點50分才結束。
  • 兩岸曲藝歡樂匯十年:臺灣曲藝家籲「兩岸交流確有必要」
    11月25日晚間,第十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落幕。兩岸笑星「歡樂匯」十年,今年迎來一場特殊相聚——在「雲端」同臺共演。活動期間同時舉行研討論壇,臺灣曲藝家們在花蓮與現場嘉賓連線。朱德剛在論壇致辭上回顧,他曾在2000年拜入天津相聲演員魏文亮門下,「深感兩岸相聲之各有特色」。
  • 北京曲藝團走過六十年 三代演員團聚,暢敘曲藝情懷
    她還記得有一次演一位老石匠,真就上山去跟石匠學習掄大錘,「到了舞臺上我演起來很自如,心裡很有底,不緊張。所以說,有生活跟沒生活就不一樣。過去講究一切創造圍繞體驗生活,這一點我覺得是不會改變的。」  老一輩曲藝表演藝術家們身上的閃光點還有很多,比如對徒弟的毫無保留,對「傳幫帶」兢兢業業的恪守。
  • 滿座造句和解釋_滿座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滿座(mǎn zuò)。坐滿座位。指人多。[賓客如雲,高朋滿座。]所有在座的人。立刻滿座都鼓掌了。」](劇場等公共場所)座位坐滿或按座位出售的票子賣完。[今晚的電影院已經滿座了。]滿座參考例句:1、今天寒舍真是蓬蓽生輝,高朋滿座。
  • 影后鮑起靜:會一直演下去,永不言休
    她很開心入行50年,邁向70歲仍能遇到如此正的角色,有好劇本、好角色,只要仍能走動、思維清晰,她會一直演下去,永不言休。談及死亡,鮑起靜感慨地說:「最近面對很多死亡,身邊有很多朋友離開了!我也開始認真思考這問題,年輕時不怕死亡,覺得死亡離我很遠,但到我這年紀,69快70歲,死亡與我漸近,正在倒數中,是時候好好處理一下自己的事情。(害怕死亡嗎?)
  • 北京相聲演員應寧:不能讓曲藝在臺灣斷了
    事實上,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裡,他五去臺灣,目的很明確:教臺灣的孩子們學曲藝。  「在大陸18天,我能掙錢,在臺灣18天,我是在花錢,但是我放棄掙錢的機會赴臺教學,那就要值,要有意義,而我現在覺得值!」應寧說現在有很多的曲藝名家也都想去臺灣教曲藝,這也包括了他的京韻大鼓師傅楊鳳傑,今年已經快70了。  應寧說:「在赴臺教授曲藝這件事情上,我是有堅強的後盾的。」
  • 戲曲 曲藝的藝術手法
    北方曲藝演員曾經說過:「說書一股勁,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聽者自動容」。說,要做到「一股勁」「警人心」,就要在介紹地點、描寫環境、講解故事的來龍去脈,刻畫人物、摹擬人物對話、剖析人物心理活動以及做出評價等多方面,自始至終說得明白生動,引人入勝。基礎是書詞要寫得符合上述要求。
  • 名流茶館推出戰「疫」曲藝作品
    記者獲悉,暫停演出的天津名流茶館並沒有因此而閒下來,演職員們發揮曲藝「輕騎兵」優勢,已經創作出了快板、山東快書、相聲等眾多戰「疫」主題曲藝作品。  名流茶館近日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兩期抗擊疫情曲藝作品展播,包括由趙丹丹創作的快板小段《沒有硝煙的防疫戰》,方琦創作的山東快書《眾志成城抗疫情》,梁明宇創作的相聲《食·疫》,趙開山、王文水創作的對口快板《天使、勇士、英雄》,郭瑞創作的天津快板《防疫新冠病毒》,王朝正創作的快板《疫情口罩篇》,梁原創作的相聲《野味disco》等等。
  • ...永不落幕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
    杭州日報訊 昨天下午,為期兩天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在烏鎮落下帷幕。論壇設置了2場主論壇和5場分論壇,阿里巴巴、華為、騰訊、百度、中國電科、中興通訊等130家知名企業和機構參加,有效促進了數字經濟產業的合作與交流。
  • 「金小百合」等多個獎項結果出爐 小百合—2020雲南省少兒曲藝展演...
    記者 李熙臨 攝雲南網訊(記者 李熙臨)8月27日晚,由雲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雲南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辦,雲南省曲藝家協會承辦,雲南藝術學院附屬藝術學校協辦的「小百合—2020雲南省少兒曲藝展演」匯報演出暨頒獎晚會在雲南藝術學院實驗劇場舉行。活動現場。
  • 演繹抗疫情景 感動滿座師生
    寶安日報訊(記者 劉正金)昨日下午,寶安區首屆「我和祖國共成長」優秀作品展演暨頒獎活動在孝德學校舉行,由萬豐小學左鈴同學的獲獎散文作品《媽媽,您和祖國都教會我挺起脊梁》改編的手語舞臺劇,感動滿座師生。
  • 他是相聲界老朋友,曲藝雜家捧紅小品大咖宋丹丹和魏積安
    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曲藝舞臺上,有兩個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們兩位是集創作、編導和表演於一身的曲藝大家,一位就是群口相聲大佬閻月明,另一位則是我國著名的曲藝雜家趙連甲。1、 相聲界的老朋友在筆者印象中趙連甲演過很多小品,但就是沒說過相聲,倒是和王剛在春晚上演過一個相聲劇《拔牙》。但是很多人一談起趙連甲都以為他是相聲界的人,而且很多關於相聲行業的節目也都找他參加,在這裡就不得不提趙連甲和相聲界的緣分。
  • 臺灣曲藝說唱藝術團隊將在大陸舉辦曲藝專演
    新華網福州11月5日電(記者劉姝君)第三屆「海峽兩岸歡樂匯」將於11月7日至9日在福州舉行,其中8日將舉行臺灣曲藝說唱藝術團隊在大陸的首場曲藝專演此次歡樂匯包括臺灣專場演出、福建曲藝專場演出、中國曲協文藝志願服務團「送歡笑」走進福州、中國公安系統優秀曲藝專場展演等四大匯演。此外,兩岸曲藝家還將召開研討會,探討兩岸曲藝發展之路。本次臺灣曲藝代表團由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漢霖說唱娃娃兵團、李宗霖曲藝研究室等組成,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為臺灣第一個專業說唱藝術團體。
  • 導遊員綜合知識素養提升—「曲藝篇」-導遊實訓教學-千策科技
    中華民族曲藝文化歷史悠久、魅力獨特,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門類。推動曲藝傳承發展,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繁榮文藝事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義。
  • 戲曲曲藝賀新春,河南名「角兒」給您拜年啦
    範軍:讓曲藝更有範兒「祝您鼠年吉祥,萬事如意,心想事成,闔家歡樂,一切幸福『鼠』於您!」說起河南曲藝,人們就會想起風趣幽默的河南名片兒——範軍。在河南,人們親切地喊他「軍兒」,他喜樂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亦莊亦諧的表演、宜唱宜演的風格充滿了十足的河南範兒。
  • 《家和月圓》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
    2020年9月28日,近日,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評獎結果在蘇州正式揭曉,由安徽省文聯、安徽省曲協推薦,合肥演藝股份有限公司報送,安徽省曲協副主席、合肥市曲藝團副團長孫銘澤等主創,張盛迪、程鴻徵、周旻、孫銘澤表演的曲藝小品《家和月圓》榮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
  • 40 年前,哈爾濱這個地方就有練習生、星探和導師丨聽聽曲藝老炮們...
    上世紀 70 年代,哈爾濱工人文化宮曾有一個連續舉辦了十幾年的曲藝培訓班,網羅了眾多當時哈爾濱熱愛曲藝的文藝青年,進行系統的藝術培訓,還成立了工人文化宮曲藝隊,業餘在哈爾濱的群文舞臺上演出,這個訓練班使這夥人選擇了曲藝,改變了命運,最終走上了專業的藝術道路。
  • 姑娘歌:獨特的粵西曲藝
    在粵西雷州半島,流傳著一種獨特的曲藝形式——姑娘歌。早期多為一人走鄉串巷地挨門「乞唱」,內容主要是即興編演的簡短祝詞。後來發展為一男一女搭檔,分持摺扇與手巾進行的「對口」表演,內容或逗趣、或答問、或敦情、或歌詠、或勸誡、或祝頌,循環往復,即興發揮,以至引來觀眾參與,「鬥歌」競賽。其中的女演員俗稱「姑娘」,男演員俗稱「相角」,並以女演員為主進行演唱,「姑娘歌」的名稱也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