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線購物、直播帶貨,到網絡會議、遠程辦公,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藝術的表達和傳播方式。
對曲藝來說也是如此,媒介的變化對曲藝創作、表演有著重要影響。從撂地到園子,從園子到廣播、電視,再到後來回歸小劇場,曲藝創作、表演一直在隨著場域、媒介的改變而發展變化。在時代、技術的發展以及疫情等因素作用下,有的曲藝人開始接觸網際網路,有的則加大了「網上衝浪」的馬力,還有的依然搖擺不定。在這些面對網際網路的不同姿態中,或許有著對曲藝創作、表演的不同探索和對曲藝發展的各自沉思。
線上曲藝大有可為
不管對曲藝與網際網路的關係持何種態度,網際網路能夠為曲藝做增量已是共識。
今年3月28日,嘻哈包袱鋪班主、相聲演員高曉攀第一次出現在直播間,自稱「直播小白」的他進行了直播首秀,同時在線人數最高達到122.7萬,通過打賞禮物直接帶來的經濟收益達50萬元,這相當於四臺半線下商演的回報。網際網路平臺在容量、收益方面的優勢顯而易見。
且不說曲藝門類中觀眾覆蓋面較廣的相聲,就拿服務於蘇北地區一方觀眾的蘇北大鼓來說,名家牛崇祥的「快手」帳號3年來「吸粉」3萬餘人,每年直播200餘場,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都很可觀。
藉助網際網路推動曲藝發展、普及是近年來中國曲協的重點工作之一,尤其是在曲藝助力鄉村建設過程中,中國曲協不僅組織藝術家採風、創作,積極培養鄉村曲藝工作者,還努力創建曲藝類非遺數字資源,記錄活躍在鄉村的曲藝類非遺傳承人和曲藝工作者;推動出版農村現實題材曲藝作品,進行數位化加工,錄入曲藝雲資料庫,並在資料庫中創建專門板塊,助力線上傳播交流。此外,中國曲協還在全國遴選了一批優秀鄉村曲藝工作者及其作品,協助開闢網絡產品傳播渠道,與有聲讀物平臺、直播平臺、短視頻平臺等合作,進行線上推廣。
曲藝「上網」需要專門包裝
網際網路方便快捷、覆蓋面廣,但真想讓曲藝跟網際網路擦出火花並不容易。許多曲藝人感嘆,曲藝「上網」不是換個地方表演這麼簡單,而是需要根據網絡平臺、受眾、傳播規律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包裝。
「現場評書變成網絡評書,觀演方式和傳播介質都發生了變化,演員的表演在潛移默化中也產生了變化。」北京戲曲職業學院曲藝系主任、評書演員張怡說,她通過網絡直播說書已經半年了,體會到網絡評書的表演方式、演員心態、作品選擇等都跟劇場評書有區別。「以前在現場說書,我化裝得半個小時,現在通過網絡說書,化裝只需要3分鐘,剩下的直接交給美顏軟體了。」張怡說,「現場演出比較費嗓子,直播間就要好很多,表演幅度比現場要收縮一些,因為不必擔心觀眾看不清、聽不清,鏡頭前表演幅度大了、太誇張,反而不易被觀眾接受。」
張怡在現場說書的時候很注重「現掛」,期待包袱能響、能炸,但是在直播間即便包袱響了、炸了,演員也不知道,響與炸對營造書場氣氛來說就沒有意義了。「演員的任務變了,變成了用語言的精彩紛呈、表演的細緻入微、內容的有趣生動來吸引眼球,要想把更多的觀眾留在直播間,追求直播流量成為一個新任務。」張怡發現,直播平臺有各種各樣的推薦、推首頁等,觀眾熟知的作品更容易吸引眼球,文學巨著更容易帶來流量。
網際網路、直播間容量巨大,永遠沒有「滿座」一說,努力留住更多觀眾成為一個重要任務。高曉攀認為,劇場相聲通過起承轉合呈現一個完整作品,這不適用於網際網路直播。「直播的時候,你稍微慢一點,觀眾就不看了,這就需要調整內容、加快節奏,讓包袱越來越密集、精準,用我們的行話說就是『掐包袱尖兒』,把精彩的部分快速呈現給網友。」高曉攀說。
關鍵還是出作品
儘管網際網路對推廣曲藝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碎片化、快消化等傾向,也讓曲藝人對其帶有一定的保留。日前,在江蘇宿遷舉辦的「曲藝助力鄉村振興暨宿遷市宿城區特色曲藝作品提升行動座談會」上,國家一級演員、滑稽幽默表演藝術家劉全利表示,網際網路在當下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應該成為曲藝發展的臂膀,但是網際網路終究是手段,一兩分鐘的短視頻也很難稱其為藝術,藝術的根本仍在於舞臺。「曲藝工作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僅要努力提高個人的創作水平,還要提升個人的舞臺表演質量,這樣才能在藝術生涯中走得遠、走得好。」劉全利說。
中國傳媒大學青年教師劉洋認為,藝術的表現和傳播形式創新會倒逼內容創作,劇場和電視都是曲藝輸出的平臺和渠道,然而劇場曲藝作品和電視曲藝作品具有不同的氣質,曲藝人要能夠創作出與不同平臺的要求、特性相符合的作品。「目前,與網際網路、新媒體形態深度融合的特色曲藝作品、產品還在探索中,當這項探索取得更大進展,或許會讓人們對曲藝與網際網路的融合更有信心。」劉洋說,「平臺適不適合、融合成不成功,關鍵還是看曲藝人能不能出作品。」
江蘇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劉旭東認為,觀眾的素質越來越高,曲藝作品的文學性必須提升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提升文學性並不意味著曲高和寡,而是要讓曲藝作品更加接地氣,舉重若輕地處理重大主題。這就涉及曲藝作品創作的另一問題,即寓教於樂。只有通過「樂」讓作品入腦入心,其「教」的作用才能得到發揮。「同時,還要用好網際網路、新媒體,給曲藝作品插上翅膀。」劉旭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