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教授盧遠矚: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混得不如城裡的大學生

2020-09-20 牛小姐的育兒頻道

最近的教育版面文章中,小編曾經看到了很多關於「寒門貴子」「小鎮做題家」等類的文章,說到的其實就是一些家境比較不好的、但是又考上大學的年輕人的出路的問題。很多人認為現代社會寒門已經很難出貴子了,還有人認為,即使寒門能夠出貴子,但是這些寒門出身的人將來進入大學或者是社會後,還是很難改變自己窘迫的環境,將來也不會過得好。

在很久之前,我一直覺得這是個片面的說法,因為在現實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寒門貴子的經典案例,例如京東的劉強東,例如新東方的俞敏洪,等等。但是,在這些年,我突然覺得,這些案例也許只是沒有借鑑意義的個案,這些名人的案例在現實中根本就不可能被複製。就像曾經的北大學子、如今的中山大學教授盧遠矚認為的那樣,農村出身的大學生將來混得大多數都不如城裡的大學生。

盧遠矚認為,農村出身的學生除了學習方面的能力之外,在其他各個方面都不如城裡的學生。農村的學生往往見識比較少,情商也比較低,也沒有雄厚的資本和資源可以利用,踏入社會後當然就不如城裡的學生混得好。

他之所以會這樣說,我想也許是出自對自身狀況的感想吧。盧遠矚教授憑藉自己的能力考上了北大,然後又在北大做老師,後來成為中山大學的教授,這一路走來應該算很成功的人了,最起碼在一般人看來是這樣。然而,他卻覺得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因為沒有人指導,走了很多彎路。在工作中,儘管有一些成績,但是也還是很平庸!

我想,盧遠矚教授是在和他自己的同學做比較吧。確實,在現實中,人們更願意和自己周圍的人做比較。這也讓小編想起自己的大學同學們。

那個時候,我們很多來自農村的同學中很多在大學畢業之後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選擇做一名教師,過平平淡淡的日子。而少數人卻選擇考研,成為研究生,然後留在了大城市,脫離了自己的原來的生活環境和階層。

小編一個宿舍的8個同學,當初在學校的時候感覺大家的起點是一樣的。但是在時隔十多年後,8個人的生活就很不同了。其中有兩個城裡的女孩在當年考了研究生,現在分別在比較知名的大學任教。還有3個農村的女孩也上了研究生,但是其中兩個還是回到家鄉,做了教師,有一個到了一個中專任教。其他幾個農村的同學是在畢業當年直接就做了教師,一直留在自己的家鄉。

而我們班裡的組航空也是大抵如此,除了極個別城裡人之外,大多數的同學都選擇了回家當老師。我想,這也許真的是因為生存環境的制約吧。

但是,小編也覺得不管咋說,對於那些回到家鄉的同學來說,最起碼他們的後代會比他們現在過得更好,未來也更加的燦爛。有句話說的好,人生就是馬拉松,不到最後,誰知道會如何呢?

因此,小編覺得,就算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那又怎樣?只要你永遠努力,你就離金字塔尖又近了那麼一步,那麼這就值得!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教授盧遠矚: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混得不如城裡的大學生
    就像曾經的北大學子、如今的中山大學教授盧遠矚認為的那樣,農村出身的大學生將來混得大多數都不如城裡的大學生。盧遠矚認為,農村出身的學生除了學習方面的能力之外,在其他各個方面都不如城裡的學生。農村的學生往往見識比較少,情商也比較低,也沒有雄厚的資本和資源可以利用,踏入社會後當然就不如城裡的學生混得好。
  • 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大多混得比較差?很遺憾,這是真的
    同樣是師範院校的大學生,農家子弟大多都回到老家做了基層的中學教師,城裡的孩子很多則轉行從政,或者通過考研留在了大學,成了學者教授。盧教授也認為,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往往混得不如人意。02盧遠矚教授當然並不平庸,但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混得不如那些有資源的城裡大學生
  • 農村家庭出身的大學生,畢業後也會混得比較差?對不起這是真的
    都說讀書改變命運,特別是對那些出身農村或者家境不好的學生來講,上了大學,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城裡定居,是改變人生命運的最佳機會。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即便同在大學裡不同家庭出身的人,在畢業後命運卻有著不同的境遇。那些貧困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即便受到高等教育,畢業後的生活卻依然歷經坎坷。想要改變人生的命運,恐怕並沒有那麼容易。
  • 為什麼農村出身的大學生混得比城市差?網友:看日常行為
    而經過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後,走向社會,同一波人卻出現了分流,總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城市出身的大學生,另一邊則是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背負太多,自我時間太少一般農村出身的大學生,相較於城市出來的同學來說,在家庭條件上是相對差一些,自己外出讀大學,家庭能夠支持學費就已經是很不錯的了,所以日常的生活費,日常的一些人情來往等費用,都需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所以不得不在有空的時候去找一些兼職什麼的賺錢,而這些兼職往往是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但是報酬卻不高,除了磨磨性子,對於學業和自身的發展並沒有多大的用處
  • 農村出身的大學生為什麼應該努力考公務員
    在我國農村,農民人均收入普遍低下,要想培養出一個大學生非常不易。一方面,農村學生在大學之前很難有較好的教育機會和學習氛圍,很難在課堂外接觸新知識和使用課本上的知識。另一方面,農村父母含辛茹苦,節衣縮食,傾全家之力才能把孩子順利送進大學完成學業。他們對孩子充滿期望,至少想讓他們不要再面朝黃土背朝天做農民。
  • 你願意嫁給一個出身農村的大學生嗎?假如父母反對,該怎麼辦?
    網友提問:你願意嫁給一個出身農村的大學生嗎?假如父母反對,你會怎麼辦?記得在上初三時,有一個數學女老師,她一天和我們聊天,說還是門當戶對的要好,讓我們今後一定要找家境相當的另一半。她之所以這麼說,其實也是被傷了的,她就是從城市嫁到農村的,在我們這邊教書,但家庭的矛盾很多,聽說她後來離婚了。其實嫁給農村的人很多,有男的也有女的,我們高中時有一對夫妻老師,男方家就是從四川嫁過來的,女方是我們這本地人,兩個人也非常的幸福,其實願不願意嫁給農村大學生,這本身就是偽命題,愛情不分界限,就算是相愛,跨國也很正常。
  • 農村出身的學生考上普通二本,能否改變命運呢?越努力越幸運
    「我是一名農村地區的二本生,請問農村出身的學生考上普通二本,能否改變命運呢?」有人問。農村出生的學生考上普通二本,我覺得完全有希望改變命運!農村的學生在學習天賦方面不一定會輸給城市的學生,但在享受的教育資源方面和城市的學生相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作為農村的學生,如果能考上二本,我覺得這種學生是相當牛的。據我了解,在農村學生當中,能通過中考考上高中的比例並不高,而能考上本科的就更加少了。至於那些能考上頂尖985大學的農村學生,更是人中龍鳳一般的存在。
  • 廣東省考成績5月14日已經公布,農村大學生混的比較差?
    以上廣東中公考研宣,下面看大學生的討論在前一段逛逼乎的時候,看到一個話題叫做為什麼「農村大學生混的比較差?」因為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孩子,所以嚇得我趕緊點進去看看。裡面大概講的就是,農村出身的大學生,在大學畢業以後,要比城市孩子混的差。
  • 農村大學生求職面臨身份限制等三難—新聞—科學網
    記者近日採訪北京、山東、福建、寧夏、湖南部分高校數十位農村大學生發現,身份限制、隱形歧視以及求職成本高是農村大學生求職普遍面臨的「三大難」。 身份限制:「先天劣勢」制約「後發追趕」 家鄉在福建漳州農村的郭偉剛是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專業碩士研究生。
  • 全國大學生原創文學大賽頒獎典禮在中山大學舉行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張培忠,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陳繼明,中山大學副校長李善民,文藝界專家學者,中山大學職能部門負責人、中國語言文學系黨政班子成員、師生代表齊聚一堂,參與頒獎典禮。典禮由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林崢副教授主持。
  • 畢業多年,為什麼很多農村大學生混得越來越差?真實原因很扎心
    那麼是什麼導致農村孩子畢業後混的越來越差呢總結以下幾點!1、農村學生比城市孩子生活壓力大由於近年來高校擴招,現在大學生的含金量和福利已經遠遠不如以前了。以前大學生畢業就包分配,找個好工作並不困難。現在大學生人數太多,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工資整體下降。
  • 城市大學生愛考研,農村大學生卻更愛考公務員
    近年來,考研逐漸成為本科生的一種趨勢,與此同時,在大學生群體中,我們也發現存在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農村大學生比較喜歡考公務員,而城市大學生比較喜歡考研。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呢?下面,就讓小編和你一起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中山大學物理學院2020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報名通知
    中山大學物理學院2020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報名通知由廣東研究生考試網考試快訊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中山大學物理學院保研夏令營報名,2019年中山大學物理學院保研夏,廣東研究生考試快訊的內容,請關注廣東研究生考試頻道/廣東人事考試網!
  • 農村選聘大學生當村官意義在哪裡?
    大學生當村官意義重大針對選聘大學畢業生到農村擔任村官一事,社會上的評價褒貶不一。有叫好的,認為這是國家對大學畢業生的重視,開闢了就業新渠道;也有質疑的,覺得大學生在農村發揮不了自己的特長,埋沒了大學生的所學;更有甚者,認為當今農村最需要的不是大學生,這項政策沒有多大意義,等等。從現實和長遠來看,選聘大學生到農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農村的大學生,你真的很難?
    「從農村包圍城市」,這一偉大的戰略讓處於動蕩不安的舊中國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實現了民族獨立與解放。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帶領下,新中國打開大門,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對於廣大農村而言,90年代到現在的二十年間發生了巨大變化。而我們現在來聊一聊,農村的孩子讀書的問題。
  • 農村大學生的困苦:像是罪人一樣被無情的拷打
    現在的大學生很難,而在農村的大學生更加的難!由農村慢半拍的社會認知造成的。時至今日,大學生其實社會結構中很普通的一員,。但是在農村,大學生卻有著不一樣的含義,對很多老一輩農村人來說大學生象徵著出人頭地,、象徵著鐵飯碗、象徵著身份地位。
  • 同為大學生,為何農村和城市差別過大?網友:看日常表現就知道
    而經過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後,走向社會,同一波人卻出現了分流,總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城市出身的大學生,另一邊則是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背負太多,自我時間太少一般農村出身的大學生,相較於城市出來的同學來說,在家庭條件上是相對差一些,自己外出讀大學,家庭能夠支持學費就已經是很不錯的了,所以日常的生活費,日常的一些人情來往等費用,都需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所以不得不在有空的時候去找一些兼職什麼的賺錢,而這些兼職往往是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但是報酬卻不高,除了磨磨性子,對於學業和自身的發展並沒有多大的用處
  • 農村回不去,城市留不下,這就是農村大學生畢業後的悲哀!
    對於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來說,小時候我們上學,家長說的最多的就是讓我們好好學習,以後才能去大城市裡享福。自從國家重視教育以來,大學也是不斷的擴招,無論是城市的孩子還是農村的孩子,上大學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多。
  • 為什麼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大多混得比較差?
    這位提問者感慨,為什麼農村大學生越來越難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了?正如之前有人寫過為什麼寒門再難出貴子之類的文章,具體的意思也是大同小異。這個群體所對應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農村孩子,少部分二本學生的父母是典型的高知父母。在這個群體當中,很多學生出身平凡,來自不知名的鄉村,不出名的小縣城,還有些來自大山,他們的背後,可能是依靠打零工供他們上學的父母,也可能只有一個打工的父親和下崗的母親,或者流動於建築工地,總之是做著一些用體力勞動來換取生活繼續的工作。
  • 農村大學生選擇「體制內」工作有沒有出頭之日?
    而對於農村出身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為了在城市定居下來,紛紛加入了「考公大軍」,在筆者看來,農村大學生在工作的選擇上應該更加理性,要綜合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工作,不能隨波逐流。小編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農村大學生選擇體制內工作的問題,很多農村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可能會存在疑問,到底公務員好不好啊?能不能在城市中立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