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的習俗,過年吃豆腐,代表著來年全家都幸福。當然,臘月二十五也只是順口而已,不僅僅是二十五一天,一般進入臘月下旬,就到了真正做豆腐的「旺季」。
這是一戶普通的農家小院,五間大瓦房,加上一間偏方和一間「門樓」,典型的北方農村建築風格。戶主是已年過花甲的老兩口,除了種田外,做豆腐成了他們最大的「副業」。
幾樣做豆腐的用具。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做豆腐肯定會用到這樣的竹筐子,還有盛水的大甕。
在過去的農村,生活條件較差,吃豆腐的概念大過吃肉,並且一個農村家庭包括老人和孩子,至少都有五六口人,過年時會做上一整包豆腐。而現在,做豆腐只是變成了一種「習慣」,幾戶人家湊在一起才能做一包豆腐,最後再按照一斤大豆出多少豆腐來平分。
這樣的農家灶臺已經不多見,大灶連著小灶,後面就是煙囪。在以前,農村灶臺旁都會有鼓風用的風箱,現在幾乎已經淘汰了。
做豆腐還是用傳統的工藝,把大豆泡好、磨漿,再放進這樣的大鍋裡煮沸。灶臺上的碗裡是做豆腐用的滷水,豆漿煮沸好加進滷水,豆漿裡的蛋白質就會凝到一塊,俗話說的「滷水點豆腐」就是這樣。
經過滷水點豆腐後,豆漿就變成了城裡人常吃的豆腐腦。把豆腐腦倒進鋪上紗布的竹筐包好,再放上重物壓一會,豆腐腦就會凝結成一整塊豆腐。
熱氣騰騰,剛出鍋的豆腐腦。曾經是多少農村孩子最「奢求」的食品,如今變成了家家戶戶都能吃得起的早餐。
經過幾個小時的忙碌,老大娘終於把豆腐做好,正在用刀割開。豆腐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發展至今已花樣繁多,品種齊全。不過,像這樣傳統工藝做出來的豆腐,才是正宗帶有「農村味兒」的豆腐。